作品:留侯論
簡介
本篇選自《東坡七集》。是蘇軾科考所呈《進論》之一。文章就張良在橋上遇見黃石公“納履受書”這一傳說展開評論,一反傳統說法,認為黃石公給張良的教益不在贈書,而在于通過“納履”來啟發張良,使其學會忍小謀大的道理。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①,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②,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③,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馀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而愚以為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注釋
①圯(yí)上老人:即指傳說的“黃石公”。 ②賁(bēn):指孟賁。 ③倨(jū)傲鮮腆(tiǎn):指傲慢無禮的樣子。
譯文
古時候所謂的豪杰人物,必定有超乎常人的節制力,能忍受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一個男子受到侮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這夠不上勇敢。天下有大勇的人,屈辱突然來臨而不震驚,無故地加在他頭上也不忿怒。這是因為他擔負的任務重大,而他的志向十分遠大。
張子房接受圯上老人的贈書,這事看起來很奇怪;但是怎么會知道這不是在秦朝有位隱居的君子,出來試探考驗他的呢?觀察他所用以表露他的意圖,都是古來圣賢互相警戒的道理,可是世人不留心考察,就以為是鬼怪,這就大錯特錯了。況且他的用意并不在贈書。在韓國滅亡、秦朝正當強盛的時候,它是用刀鋸和鼎鑊來對待普天下人士的,那些平白無故遭殺戮的,不計其數,這時即使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猛,也無施展的機會。操持法禁刑罰過于急切的,他的鋒芒不可冒犯,這種情勢也是沒有機會可乘的。子房忍耐不住忿忿的感情,只憑借個人的力量,竟想得逞于一次突然襲擊之間。在這種時候,子房居然沒有死,這生死之間不能容下一根頭發,真是太危險了。家有千金的人,不會死在和盜賊的搏斗上,為什么呢?自己的生命非常珍貴,犯不上和盜賊去拼命的嘛。子房憑著蓋世的才能,不效法伊尹、太公的謀略,卻單單學習荊軻、聶政之流的算計,以求僥幸于偶然得逞而不死,這就是圯上老人所深深為之惋惜的啊。因此,以倨傲無禮的態度使他重重地受到挫折,他若能夠有所忍耐,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事,所以老人才說:“這孩子是可以造化的呀。”
楚莊王侵伐鄭國,鄭襄公反而袒露著膀子牽著羊來迎接。楚莊王說:“鄭國的君主能對人謙下,一定也能夠以信義管理他的人民哩。”于是釋放了他。越王勾踐被圍困于會稽之時,能以奴婢的身份歸附于吳國,達三年之久而不懈怠。那有報仇的志氣,但不能屈就俯下于人的,是普通人的剛強。這位老人以為子房的才能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足,所以重重地挫折這年輕人的剛強銳氣,使他能忍受小的忿恨以成就其大的圖謀。這是為什么呢?如果沒有平生的素養,倉促間相遇于坡野之間,卻命令他做奴婢所干的事情,居然泰然處之而不以為怪,這必定是秦始皇不能使他驚恐,項羽也不能讓他發怒的啊。
觀察漢高祖之所以取勝,項羽之所以失敗的緣故,就在于能忍耐與不能忍耐之間罷了。項羽不能忍耐,所以逢仗必打,逢打務必取勝,因而是輕易地使用其精銳兵力;但是漢高祖卻能忍受得住,保養了自己的完整的力量,而等待項羽的身疲力竭,這該是子房教的吧。當淮陰侯韓信攻陷齊國,想要自己稱王時,漢高祖發怒了,而且表現在言談臉色上,由此看來,他仍有剛強不能忍受的脾氣,如果不是子房又有誰能來成全他呢?
太史公司馬遷曾懷疑子房是個魁梧奇偉的人,然而發現其貌相卻宛如媳婦姑娘一樣,認為和他的胸懷氣度不相稱。噢!這不就是子房之所以為子房嗎!
上一篇:文徵明《玉女潭山居記(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粲《登樓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