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為善士①
【原典】
曹州于令儀者②,市井人也,長厚不忤物③,晚年家頗豐富。一夕,盜入其家,諸子擒之,乃鄰舍子也。令儀曰:“爾素寡過④,何苦而盜耶?”“迫于貧爾。”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資衣食。”如其欲與之。既去⑤,復(fù)呼之,盜大懼。語之曰:“爾貧甚,負十千以歸,恐為邏者所詰。”留之至明使去。盜大感愧,卒為良民。鄰里稱君為善士。君擇子侄之秀者,起學(xué)室⑥,延名儒以掖之⑦。子伋,侄杰、效,繼登進士第,為曹南令族⑧。
【注釋】
①稱為善士:此事出自宋人李元綱《厚德錄》。②曹州:宋代州名,位于今山東境內(nèi)。于令儀:人名,事不詳。于,亦作“於”。③長厚不忤物:寬厚而不得罪人。④素:素來,一貫。寡過:少有過錯。⑤既去:已經(jīng)離開。⑥學(xué)室:猶言學(xué)堂。⑦掖:扶持,比喻教導(dǎo)。⑧令族:有名望的家族。
【譯文】
曹州有一個叫于令儀的人,本是一個小生意人,他為人寬厚,從不損人利己,晚年家境頗為富裕。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盜。兒子們抓住了小偷,原來是鄰居的兒子。于令儀對他說:“你平時從未做過壞事,為什么要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說:“都是貧窮逼的。”問他想要什么,小偷回答說:“有一萬錢就足以買食物及衣服了。”于令儀按照他要求的數(shù)目給了他。小偷剛一走,于令儀又叫他回來,盜賊很怕,以為他后悔了。于令儀對他說:“你十分貧窮,晚上卻背著一萬錢,恐怕巡邏的人會盤問你。”留到天亮才打發(fā)他走。盜賊十分慚愧,終于成為良民。鄰里都稱于令儀是好人。于令儀選擇子侄中的優(yōu)秀者,辦了學(xué)校,請有名望的教書先生來執(zhí)教。兒子伋,侄子杰、效,相繼考中了進士。于家成了曹州南面一帶的望族。
【延伸閱讀】
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換成現(xiàn)代的話,就是人首先要吃飽穿暖,只有衣食無憂,才能奢談禮義廉恥。也就是現(xiàn)在通常所說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這樣的理論很多時候是成立的,但也不盡然。比如本故事中的淪為小偷的鄰家子正好可以作為理論的注腳,而曹州小商人于令儀的行為則似乎是反例。因為生活的困頓,讓“素寡過”的小兒失去了廉恥;因為他是生計所迫,才得到了于令儀的同情。但是貧窮不是人變壞的借口,換句話說,窮人也并非全無禮義廉恥。現(xiàn)實生活中,無論古今,情況似乎相反。淳樸厚道的老百姓隨處可見,為富不仁的官富帥同樣很多。孔子曾說“禮失求諸野”,意思是說,官方缺失的禮儀,很可能在民間保留著呢。于令儀就屬于這類人。他從小本生意起家,通過自己勤勉的勞動,寬厚的為人,使得家庭日漸富裕。倉廩豐實之后,面對他人的困難,也能仗義疏財,予以救助。在于令儀的身上體現(xiàn)很多老百姓的美德,諸如誠實勤奮,樂善好施,細心謹慎等,這些美德很多不是他富裕之后才有的。或者正如孟子所說的,人的本性是善的,于令儀不過是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本性。等到自己富裕之后,財富使得他向善的本性進一步增強,他最后脫胎換骨,成功地躋身于官紳之列。于令儀應(yīng)該是官方最為理想的宣教樣本,這個樣本講述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變身的民間發(fā)家史。故事的結(jié)果很完美,一個行善的好人最后有了好報,正如《周易》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但是我們會擔(dān)心,故事的后續(xù):成為官紳的于老爺一家,還能如以前那樣善良本分、樂善好施嗎?
上一篇:《直為受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細過掩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