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五泄山水志(節(jié)選)
宋濂
五泄,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距富春,南據(jù)勾無,東接浦陽,其山水最號奇峭。齊謝元卿嘗以采藥深入其中,而宋刁景純、吳處厚亦頗游焉。
自西坑嶺入,過遇龍橋,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前橫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由溪而前,徑小,潭旁有礁石突起,類大甕斜覆,乃捫石而登,一失足輒墜。又行二里所,地稍夷曠,怪石四瞰,峰巒環(huán)列獻狀,其紋縈縈然,類神工鬼斧所雕刻者。山多猴,游人或恐之,撒石亂下如雨。又前行半里所,泉自石竇中出,瀏瀏作聲,若琴若笙竽。泉西流匯為小洼,瑩澈泓澄,毫發(fā)不隱。儵魚數(shù)尾,洋洋往來如行琉璃瓶中,見人至潛去。洼左大樹離立,極怪偉,倒影入水中如畫。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閼道,相傳有巖角肖鷹喙,忽夜大雷雨,喙崩下,聲聞數(shù)十里。又行三十步,榛篠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山蟲崖虺奔繞后先,瞬目失所在。至此則氣象陰幽,絕不類人世,如升蓬嶠,坐水晶宮,生平煙火氣消盡。……
尋故路而出,斜迤而東,過香爐峰,峰峭拔,上有石類香爐,故名。香爐北有峰,圓而童,名缽盂峰,或曰肖東甌雁蕩,又名雁蕩峰。由雁蕩而南,時有白云覆于谷者,曰雪峰。屹然人立者,玉女峰。嶄嶄勢欲柱天者,名天柱峰。其他諸峰,星聯(lián)肺腑,登名圖籍者,蓋七十有二焉。復(fù)從崖東折,度略約橋,趨三學(xué)院、院唐靈默禪師道場,師嘗降龍于此,遺跡尚存。
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東潭,潭上飛瀑可二十丈,瀑怒參倒,擊崖窾中,若運萬斛雪從天擲下,白光閃閃,奪人目睛。至潭底輒復(fù)逆上,有聲如輥雷,人笑語,咫尺不能辨,猶聞甕中聲。居人云:每天風(fēng)一號,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曉。歲旱,投龍者蓋多驗如西潭。復(fù)北折而西,溯潭之源,登響鐵嶺,度紫閬山。村人多舍篁葦間,有平皋數(shù)百畝,可耕穊。傍沿石河,又行一里所,地名石鼓,足頓之冬冬鳴。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鏘若佩環(huán)。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圓如錡釜,面廣而底敞,大水驅(qū)亂石聚其內(nèi),迨滿,復(fù)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險不可置足。從其右懸藤墜下,至第三潭,潭甚深,以線縋之,下不見底,其形方狹而長,天向陰,常有云氣從中起,疑有蛟龍潛其下,人恒以幽悄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綯圍腰,系巨杙。俯崖而瞰,潭左右皆楓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廣袤倍之。側(cè)有晉劉龍子墓,相傳龍子嘗釣于潭,得驪珠吞之,化龍飛去。后人為壘石作冢,或云龍子之母葬焉,世遠不可辨。又其下,至第五潭,即東潭,因其水五級,故名之為泄云。
噫!造物之委形山水者,其奇峭有是哉。
本文是宋濂游覽五泄后寫的一篇游記。文章開始,介紹五泄的地理形勝:五泄,在婺州(今浙江金華)、杭州、越州(今浙江紹興)的交界處,北抵富春江,南依勾無山,東連浦陽江,山水景致以奇峭著稱。南齊謝元卿曾到這里采藥,宋代的刁景純、吳處厚也曾來游覽過。這后面一句的交代,看似閑筆,卻含蓄地說明了五泄自古即為游覽的勝地,從而巧妙地逗引出詳細描寫這一風(fēng)景勝地的下文來。
從西坑嶺進山,到第五潭——東潭,蜂回路轉(zhuǎn),滿眼風(fēng)光收不盡。如何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地把這里的景色一一再現(xiàn)出來?作者不但象一個善于取景的攝影師,隨著經(jīng)行的方向和路程的遠近,不斷變換著角度,在山重水復(fù)中攝下了一個個或快或慢的鏡頭,并且通過細致的敘述和精巧的設(shè)喻,給這些鏡頭配上了畫外音。
這里的溪水清冽如冰,怪石或突起象大甕,依次倒扣在潭邊,或峭拔如峰巒環(huán)列。 山猴撒石如雨,石泉作聲若琴笙。小洼泉水澄澈泓碧,毫發(fā)不隱,鯈魚數(shù)尾,悠游其中。附近還有茂密的小榛樹和竹叢,青翠如碧;蟲飛蛇行,轉(zhuǎn)眼不知所在。雖然陰森幽怖,但是這種近于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卻也使人如入蓬萊、員嶠仙山,如坐水晶宮中,平生煙火氣滌蕩得干干凈凈。西潭上,流水無聲,冉冉而下如白簾垂掛;兩傍石崖峭立,苔蘚侵蝕,水珠下滴。每逢旱年,這里常是鄉(xiāng)民禱龍祈雨的地方。
五泄山水的奇峭不僅僅是這些泉與石,它的許多山峰記載于輿地志之類的圖籍者,就有香爐、缽盂、雁蕩、雪峰、玉女、天柱等七十二峰,峭拔崢嶸,疊嶂起伏。而東潭上的景致更加奇麗,飛瀑沖擊著崖穴,激起的水沫象雪花飛舞,閃閃奪目;潭底水聲如天雷翻滾,咫尺不能辨人笑語聲。沿著潭水的源頭而上,攀過響鐵嶺、紫閬山,眼界豁然開朗,這里竹林掩映著茅舍,土地平曠,好一個世外桃源!再沿石河,過石鼓,就是第一潭了。潭如井,投石擊水,聲若佩環(huán)鳴響。第二潭就在十步外,潭底寬敝,亂石堆積水中。潭下石壁峭立,險不可立。下面便是第三潭,深不可測,其形狀也與前面二潭有別,呈狹窄的長方形;每當(dāng)天氣陰晦時,云氣氤氳,似有蛟龍潛伏。往下是第四潭,兩岸楓樹成林,潭象第二潭,卻比第二潭要寬廣得多。旁邊還有化龍而去的劉龍子墓。潭水繼續(xù)下流,形成第五潭,也就是東潭。因為潭水依次下疊,形成五個臺階,所以名為“五泄”。
宋濂的山水游記多描寫細致,刻畫生動。本文也是以細膩的筆觸對五泄的景物作窮形盡相的描寫。作者觀察細致入微,大到重巒疊嶂的山峰,下至石崖苔蘚上的水珠,盡收筆下。但是,作者并沒有記流水帳,而是在詳細的敘述中,著重突出山水景物的奇峭。水至清則無魚,可是五泄的泉水盡管“瑩澈泓澄”,卻有鰷魚生存。潭水隨山下跌,竟重疊五級,匯成五潭。這些奇特的景象確為五泄所得天獨厚。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景物的特點,作者運用了許多精巧的比喻,摹形狀物,逼真生動。如以“若琴若笙竽”摹擬水聲,用“蛇盤磬折”狀路之曲折往復(fù),十分形象。又如以“若運萬斛雪從天擲下,白光閃閃”,寫飛瀑沖擊崖穴,激起的水沫飛灑在陽光中的獨特景象,更是別具匠心。這些巧妙的設(shè)喻不僅突出了景物的特征,而且在敘述中插以描寫的變化,也避免了行文的板滯和枯澀。
上一篇:喬宇《五臺山游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六國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