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革對靈王
(昭公十二年)
【題解】
我國歷史上從來都不乏直言敢諫的忠臣,他們將個人的利益拋到一邊,以國家社稷為重,即使被殺也在所不惜。文中的子革并沒有直接譴責楚靈王,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以此達到進諫的目的。但靈王缺乏容人的雅量和任賢的決斷,最終還是落得自縊身亡的下場。
【原文】
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78],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于乾溪,以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79],翠被[80],豹舄[81],執鞭以出,仆析父從。
【注釋】
[78]次:駐扎。
[79]復陶:羽絨衣。
[80]翠被:被,同“披”,翠鳥羽毛做的披風。
[81]舄(xi):木底鞋。
【譯文】
楚靈王在州來打獵,在潁尾駐扎后,便派遣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率領軍隊將徐國包圍,以使吳國畏懼。楚靈王自己駐扎在乾谿,作為楚國大軍的后援。天下著雪,楚靈王頭戴皮帽,身穿秦國產的復陶羽衣,披著翠鳥羽做的披風,腳穿豹皮靴,手持著鞭子走了出來。仆析父在他身后跟著。
【原文】
右尹子革夕[82],王見之,去冠、被,舍鞭,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國皆有分[83],我獨無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84]。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
【注釋】
[82]夕:傍晚來見。
[83]四國:齊、晉、魯、衛。
[84]共御:侍奉的意思。
【譯文】
右尹子革傍晚去朝見,楚靈王接見他,脫去帽子、披風,放下鞭子,同他說話:“往昔我們先王熊繹,和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一起侍奉周康王,四國都分賜了珍寶,唯獨我國沒有。如今我派人去周朝,請求把寶鼎賞賜給我,周王會答應嗎?”子革回答說:“當然會答應君王的!從前我們先王熊繹,住在偏僻的荊山,乘柴車穿破衣,以開辟荒蕪的土地,又跋山涉水穿越森林來侍奉天子,只能把桃木弓、棗木箭作為奉獻給天子的禮物。齊國,是天子的舅父。晉國及魯國、衛國的祖先,是天子的同胞兄弟。楚國沒有得到賞賜,而他們卻有,如今周朝和四國諸侯順服君王,他們將會唯命是從,怎么敢吝惜一鼎?”
【原文】
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85]。今鄭人貪賴其田[86],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對曰:“畏君王哉!是四國者,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注釋】
[85]舊許:即許國。宅:居住。
[86]賴:利。
【譯文】
楚靈王說:“往昔我們的皇祖伯父昆吾,居住在許國故土,如今鄭國人貪圖那片土地,而不肯給我們。假如我要求他們歸還,他們會給我嗎?”子革回答說:“會給君王的!周朝都不敢憐惜寶鼎,鄭國還敢憐惜土地?”楚靈王說:“先前諸侯疏遠我國而追隨晉國,如今我們大規模修筑陳國、蔡國、不羹的城墻,這些地方的戰車多達一千輛,這其中您是有功勞的,諸侯會害怕我們嗎?”子革回答說:“當然害怕君王啊!就這四座大城邑,就足夠使諸侯害怕了,再加上楚國,他們哪里敢不害怕君王呢?”
【原文】
工尹路請曰:“君王命剝圭以為鏚鉍[87],敢請命。”王入視之。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88],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89],王出,吾刃將斬矣。”
【注釋】
[87]鏚鉍(qī bì):斧柄。
[88]如響:如回聲,言皆順著靈王意思回答。
[89]摩厲:同“磨礪”。以須:等著。
【譯文】
工尹路向楚靈王請示說:“君王下令剖開圭玉用來裝飾斧柄,謹請命令做成什么式樣。”楚靈王隨他進去察看。析父對子革說:“您在楚國德高望重。但是如今你和君王說話一味順應,國家將怎么辦?”子革說:“我磨快了刀刃等著,等到君王一出來,我就要斬斷他的邪念了。”
【原文】
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于祗宮[90]。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91],式昭德音[92]。思我王度,式如玉[93],式如金。形民之力[94],而無醉飽之心。’”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難。
【注釋】
[90]沒:同“歿”,死。
[91]愔(yīn)愔:和悅,安閑。
[92]式:語首助詞。
[93]式如:如同。
[94]形:刑,猶“成”。
【譯文】
楚靈王出來,子革又和他說話。左史倚相快步走過,楚靈王說:“這個人是好史官,您要好好地對待他,他能夠讀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子革回答說:“臣曾經問過他。往昔周穆王想要放縱他的欲望,周游天下,打算到處留有他的車轍馬跡。祭公謀父寫下《祈招》這首詩,用來勸阻周穆王的欲望,穆王因此得以在祗宮終老。臣問他這首詩,他卻不知道。如果問他更久遠的事情,他怎么會知道?”楚靈王說:“您知道那首詩嗎?”子革回答說:“當然知道。那首詩說:‘祈求得到安閑和悅,顯示周王的德音宏大。想起我們君王的風度,如同玉般溫潤,金般強堅。按照百姓的力量來使用他們,而自己卻沒有醉飽的心愿。’”楚靈王向子革拱拱手就進去了,送飯吃不下,睡覺睡不著,這樣持續了好幾天,但他最終不能克制自己,因而遭遇了禍難。
【原文】
仲尼曰:“古也有志[95]:‘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96]!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溪?”
【注釋】
[95]志:記載。
[96]信:誠,確實。
【譯文】
孔子說:“古時候有記載:‘克制自己回到禮儀上,這就是仁。’說得真好啊!楚靈王如果能這樣做,怎么會在乾谿受到羞辱呢?”
【評析】
本文記敘了楚大夫子革勸諫楚靈王體恤民力,不要驕奢自滿、肆意妄為、貪得無厭之事。反映了忠臣的一片苦心,描繪了作為一個博學多識,善于尋找機會的老臣形象。
文中你問我答的三次對話,說出了楚靈王的三個愿望:一是追述先王當年侍奉周康王,卻沒有得到賞賜,如今想索要寶鼎以平息舊日的怨氣。體現出靈王沒有自知之明,狂妄自大,因而子革故意順從靈王。
二是靈王提出當年先祖曾居住在鄭國故土,如今想要討回這片土地。進一步體現出靈王貪婪無知,而子革再次表現出順從,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三是靈王又提到先前諸侯疏遠他而親近晉國,如今他想要各諸侯歸附于他,以報當年受欺凌之仇。更加體現出靈王的蠻橫霸氣。
對于楚靈王所袒露的上述野心,子革采取欲擒故縱的勸諫方式。楚靈王指責周王朝對楚國不公,子革便對周朝偏袒其他國而加以說明。楚靈王問周王朝、鄭國、諸侯是否畏懼自己,子革就順水推舟,大肆渲染楚國的威勢、各諸侯國的畏懼,采用了層層推進的表達方式。子革的回答令楚王很是滿意,給他制造假象。隨后子革才提出《祈招》這首詩,故意譏諷嘲笑楚王欣賞的史官孤陋寡聞,居然不知這首詩。聽了子革的勸諫,靈王“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難”。可見子革委婉的勸諫起到了作用,但可悲的是,靈王最終未能用理性戰勝自己的欲望和野心,終于自取滅亡。
上一篇:左傳全集《石碏大義滅親》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季札觀樂》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