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翻譯與解讀
視之不見名曰夷01,聽之不聞名曰希02,搏之不得名曰微03。此三者不可致詰04,故混而為一05。其上不皦06,其下不昧07;繩繩不可名08,復歸于無物09。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10。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11。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2;以知古始,是謂道紀13。
今 譯
眼看不見叫夷,耳聽不到叫希,手摸不著叫微。夷、希、微三者,不能究問,因其混為一體。上面不見其光明,下面不見其陰暗;它運動不息,不可名狀。這叫無狀的形狀,無物的形象;似有若無,恍恍惚惚。前面不見其頭,后面不見其尾。用太初道的理念,就能掌握當今事物變化的現象。能明白道生萬物的終始,這就是大道演變的規律。
評 議
此章是描寫大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混而為一、不明不暗的那種似有若無的神秘朦朧的意象。
老子雖為哲學家,卻具有詩人的氣質,因此,他是用詩人的熾熱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大道似有若無、閃爍恍惚的朦朧意境,好像給讀者一種“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感覺,頗有藝術魅力,令人索解不厭。
為什么蘇轍、林希逸等《老子》的版本,把“無物之象”一句,改為“無象之象”呢?從詩歌的藝術性角度而言,“無象之象”正與前句“無狀之狀”句相對稱,并且押韻,詩味亦更濃。雖然“無象之象”比“無物之象”更有詩意,不能說這就是老子的本意。
注釋
01 夷:《說文解字》曰:“夷,平也。”
02 希:少也,疏也。《說文解字》曰:“稀,疏也。”希與稀同。吳澄曰:“希謂希疏,希則間闊無聲,故聽之不聞。”按:與“大音希聲”之“希”同義。稀,少也。
03 搏:持也,撫也。《說文解字》曰:“搏,索持也。” 微:隱也,小也。《說文解字》曰:“微,隱行也。”《廣雅 · 釋詁二》曰:“微,小也。”
04 三者:指夷、希、微。 致詰:究問。奚侗《老子集解》曰:“夷、希、微三者,亦強為之名耳,其理不可究詰。”
05 混:合。 一:一體也。道為渾沌元氣,故謂混為一體。
06 皦:明。“其上”句:謂看上面而不光明。
07 昧:暗。“其下”句:謂看下面而不陰暗。
08 繩繩:形容道運動不息的樣子。河上公曰:“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也。” 不可名:謂無法用名稱言說。
09 物:物質實體。10 無物: 帛書甲乙本、 河上公本、 王弼本皆作“ 無物 ”。 蘇轍本、 林希逸本作“ 無象”。 惚恍:若有若無的樣子。“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形容道惚恍的樣子。11 首:頭部。 后:指尾端。兩句:謂前面看不見其頭,后面看不見其尾。林希逸曰:“迎之而不見其首,無始也;隨之而不見其后,無終也。”奚侗《老子集解》曰:“其始無首……其卒無尾。”12 執:持,握。 御:治,駕馭。 有:指現實中之實物,與天地未形成之前所說“有無”不是同一概念。兩句:謂用太初道的理念,即能掌握當今事物變化的現象。13 以:帛書甲乙本、河上公本作“以”,王弼本作“能”。 古始:謂太初道生萬物的歷史。 紀:綱紀。即規律。兩句:謂能知道產生萬物的始末,這就是道運動變化的規律。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六章·谷神不死》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