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志華
《太平御覽》一千卷,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中書侍郎平章事李昉(公元925-996年)等十四人奉敕編修,六年后書成,初名《太平總類》,因太宗為了顯示自己的博覽,每天讀書三卷,一年閱畢,故改名為《太平御覽》。這是宋代一部著名的類書,以引證廣博見稱,對后世影響很大。
宋朝從開國到太宗初年,統一工作已基本完成,國內趨于安定。同時,經過十多年的恢復,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這就為修書提供了物質基礎。宋朝的統治者為了籠絡士大夫,顯示自己的文治,也有必要進行修書。《太平御覽》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編修的。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加以編排,分為天、時序、地、皇王、偏霸、皇親、州郡、居處、封建、職官、兵、人事、逸民、宗親、禮儀、樂、文、學、治道、刑法、釋、道、儀式、服章、服用、方術、疾病、工藝、器物、雜物、舟、車、奉使、四夷、珍寶、布帛、資產、百谷、飲食、火、休征、咎征、神鬼、妖異、獸、羽族、鱗介、蟲豸、木、竹、果、菜、香、藥、百卉等五十五部。這是根據《周易·系辭》說的“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示包羅萬象。每部之下再分子目,總共有子目四千五百五十八個。每個子目所采多為經史百家之言,小說和雜書引得較少,依時代先后排列,先列書名,再錄原文,卷首有《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載征引的書月一千六百九十余種,古律詩、古賦、銘、箴、雜書等還不包括在內。引書的來源有二,一是從原書輯錄,二是間接由北齊的《修文殿御覽》、唐代的《藝文類聚》、《文思博要》等類書轉抄。《太平御覽》最大的優點是引書比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并且注明出處。這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比起以摘錄詞句為主的唐代類書來更加有用。
《太平御覽》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佚書遺文,這是它的一大功績。它所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今已亡佚,其中漢人傳記百種,舊地方志二百種,更是十分難得的珍貴材料。漢代的讖緯之學,是我國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對后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可是這些緯書隋以后就失傳了,《太平御覽》引用了一部分,使我們能知道讖緯學的大概。崔鴻的《十六國春秋》是記敘北朝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北宋后失傳,《太平御覽》引用了四百八十多條,才存其要略。至于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書《范子計然》和《氾勝之書》,漢代著名科學家張衡創制渾天儀和地動儀的材料,對研究古代農業史和科學史有重要的價值,更是賴有《太平御覽》的征引而保存下來,使我們對祖國二千多年前的農業生產情況和科學成就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太平御覽》保存的亡佚古書遠遠超過了《藝文類聚》和《北堂書鈔》,說它是輯佚工作的寶山,是很恰當的。
《太平御覽》的缺點是征引材料不夠謹嚴,引書字句往往與原書不同,也有為今本所無的,甚至有同引一書前后不一致,書名與篇目相混的現象,加上相當一部分材料是轉抄其它類書的,未能核對原書,所以存在不少錯誤。我們引用時,除要核對原文外,還得加以分析判斷。另外,由于應天地之數,湊成五十五部,所分的部目也有失當之處,如禮儀部與儀式部,服章部與服用部,內容差不多,即可以合并。
《太平御覽》在宋代幾經刊刻。清末陸心源的皕宋樓曾藏有南宋刊的殘本,可惜后來歸于日本靜嘉堂文庫。明清兩代有多種刻本,如明萬歷時的活字版印本、倪炳校刊本,清嘉慶時的常熟張海鵬照曠閣仿宋刊大字本、歙縣鮑崇城刊小字本,光緒時的上海積山書局石印本等。日本也在1855年出了一種活字本。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宋刊本出版,收入《四部叢刊三編》。1960年中華書局縮印了商務印書館的影宋本,分為四大冊出版。這是目前較好的本子。從《太平御覽》中查找資料,可以利用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錢亞新編的《太平御覽索引》和1935年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出版洪業等編的《太平御覽引得》,比較方便。
上一篇:王瑞明《太平寰宇記》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王瑞明《契文舉例》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