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翻譯與解讀
治人事天01莫若嗇02。夫唯嗇,是以早服03。早服謂之重積德04。重積德則無不克05。無不克則莫知其極06。莫知其極可以有國07。有國之母08,可以長久09。是謂深根固柢01,長生久視之道02。
今 譯
治國安邦,改造自然,沒有比節儉更重要。只有節儉,才能早得天道。早得天道,叫為民厚積德。為民厚積德,就能無往而不勝。無往而不勝,就不會有終極。不會有終極,就能保有國家。保有國家而遵循天道,就能天長地久,這才是國家深根固柢的長生久存之道。
評 議
本章講節儉、積德,是治國安邦的長生久視之道。對此問題,老子分五個層次來闡述。其一,老子認為執政人君治國“事天”,節儉是頭等要務;其二,只有做到節儉,才能為民“重積德”,受到人民的擁護;其三,為民“重積德”,受到人民擁護,才能無往而不勝;其四,無往而不勝,才能保有國家;其五,保有國家,遵循大道,才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嗇”一句,自古至今即有不同的解讀。“治人”,謂治國安邦,這沒有歧義。“事天”,就有不同訓釋。“事”,為動詞,或謂“用也”,或謂“治也”。“天”字,或釋為“天道”、或釋為“自然”,或釋為“身”。韓非《解老》曰:“夫能嗇也,是從于道而服于理者也。”河上公亦曰:“當用天道,順四時。”唐代成玄英釋“天”為“自然也”。將“事天”釋為“遵循天道”,不合邏輯。將“天”訓釋為“自然”,符合老子本意,但卻未被大多數治老學者接受。多數學者皆認為“天”是指修身養性而言。雖然,河上公在訓釋“天”時曰:“當用天道,順四時。”但他在訓釋“嗇”字時又曰:“嗇,愛惜也。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呂氏春秋· 先己》曰:“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治其身而天下治。”又《呂氏春秋· 本生》曰:“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高誘注曰:“天,身也。”奚侗曰:“嗇以治人,則民不勞;嗇以治身,則精不虧。”老子是非常重視修身的,如《老子》第五十四章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所以,把“事天”訓釋為“修身”,也能勉強講通。
應看到,老子也是非常重視“天道”的。老子認為“天道”比“人道”公正、公平。例如老子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又曰:“天之道,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老子》第七十七章)所以,不僅古代治老學者對“事天”有不同訓釋,即使當今的學者,亦有不同訓釋。如高亨說:“遵循天道。”(《老子注譯》)我認為把“事天”訓釋“遵循天道”是講不通的。老子重視“天道”,認為“天道”公正、公平,是從一般道理上而講。在治人“事天”的特定句子中,不能把“事天”訓釋為“遵循天道”。
唐代成玄英把“治人事天莫若嗇”之“天”釋為“自然”,是非常正確的。眾所周知,自古至今,自然災害經常會給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作為執政的人君,不僅要“治人”,同時也要治理惡劣的自然環境,以避免給人民造成災難。在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還沒有更好的辦法治理惡劣的環境,祭天祈福,即是其中的一種舉措。所以,老子勸導人君在“事天”時,也要重視“嗇”,不要奢泰。老子的“人生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這也說明老子把節儉,當作治國的思想和法寶。老子把儉視為治國的法寶,也是繼承先人的優秀文化傳統。《左傳·魯莊公二十四年》即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所以,陳鼓應先生把“治人事天莫若嗇”一句中的天,訓釋為“養護身心”,并且說:“老子提出‘嗇’這個觀念,并非專指財物上的,乃是特重精神上的‘嗇’,即是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實生命。”(《老子注譯及評介》)這種看法,雖然也勉強能講得通,但是,我認為,不如把“事天”詮釋為治理自然環境更為合適,更符合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嗇”句的構思邏輯與語法結構。“治人”與“事天”相對成文,亦相對成理。而把“治人”與“事天”,理解為治理人民、養護身心,是把此句皆解讀為“治人”,實在不合邏輯、不合情理。顯然,在“治人事天”相連的同一句的四個字中,是指兩件事而言。這也是最明顯不過的了。
注釋
01 治人:河上公曰:“謂人君欲治理人民。” 事:亦治也。謂“事”為“用”,誤。《呂氏春秋·先己》曰:“當今之世,巧謀并立,詐術遞用,攻戰不休,亡國辱主愈眾,所事者末也。”高誘注曰:“事,治也。”
天:有三種訓釋:(一)訓作“天道”。河上公曰:“當用天道,順四時。”(二)訓作“自然”。成玄英曰:“天,自然也。”(《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三)訓作“身”。《呂氏春秋·先己》曰:“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治其身而天下治。”又《呂氏春秋· 本生》曰:“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高誘注曰:“天,身也。”此說亦可通。
02 嗇:愛惜。《說文解字》曰:“嗇,愛 也。從來從


03 早服:河上公本、帛書乙本、王弼本皆作“早服”。林希逸本、吳澄本、奚侗本作“早復”。河上公曰:“早,先也。服,得也。夫獨愛惜民財,愛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奚侗曰:“能知嗇之道者,是能早反其本者也……‘服’乃本字,‘復’乃借字。《禮記· 喪服大記》‘君吊則復殯服’,鄭玄注:‘復,或為服’,亦其例也。”兩句:謂唯有節儉,才能早得天道而利人民。
04 重:《說文解字》曰:“重,厚也。”句謂:早返天道,叫能為民厚積德。按河上公曰:“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德于己也。”謂重積德于己,不符合老子“愛民治國”的思想。《老子》第十章曰:“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即可說明,老子勸導治國人君,要為民“重積德”。
05 克:勝也。句謂:為民重積德,則無往而不勝。
06 極:終極。吳澄曰:“極,終窮也。”句謂:無往而不勝,就不會終窮。
07 可以有國:河上公曰:“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
08 有國之母:韓非《解老》曰:“母,道也。”
09 可以長久:韓非曰:“持祿久也。”(同上)
01 根柢:高亨曰:“樹根向四邊伸的叫根,向下扎的叫柢。”(同上)
02 視:《呂氏春秋 · 重己》曰:“莫不欲長生久視。”高誘注曰:“視,活也。”韓非曰:“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為百谷王》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