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江海為百谷王》翻譯與解讀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01。是以圣人欲上民02,必以言下之03;欲先民,必以身后之04。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05,處前而民不害06。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01。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02。
今 譯
江海能成為百川之王,由于其處于卑下,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如同圣人想在民上,必須以謙卑處于民下;想在民先,必須先民而后己。這樣,圣人尊居上位,而人民才不感到受壓迫;身在民前,而人民才不會以為有害。天下人民都樂于擁戴而不會厭惡他。他不與人民爭利,所以天下也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評 議
本章是講“后其身而身先”的君人南面之術;同時其中也蘊含有頌揚謙遜退讓、反對居功自傲的思想。所以,河上公為本章命題為“后己”。
本章具體講了這樣兩點:其一,老子首先采用文學的比喻手法,說明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由于它處于卑下,成為百川歸往之處。意在勸導帝王,必須明白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的哲理。其二,老子認為,如果治國者想身居高位,必須首先謙卑待民,先民后己,不與民爭利。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發自內心的推戴,天下也就沒有人能與其爭利了。所以說,這章是老子教誨君人的南面之術。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不難看出,孟子從老子思想中吸取了營養,建樹了與民同樂的理論。先秦諸子,雖各立學說,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不爭的事實。
注釋
01 谷:川谷流下的溪水。 王:《說文解字》曰:“王,天下所歸往也。”三句:謂江海處于低下,眾流歸之,故能成為百谷之王。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故海能成為百川之王。
河上公曰:“江海以卑下,故眾流歸之;若民歸就王者,以卑下,故能為百谷王也。”按河上公曰:“以卑下,故能為百谷王也。”
林希逸曰:“百谷之水,皆歸之江海。江海為百谷之尊,而乃居百谷之下,此借物以喻‘自卑者人高之,自后者人先之’之意。”
吳澄曰:“百谷之水同歸江海,如天下之人同歸一王也。江海之委在水下流,能下眾水,故能兼受百谷之水為之王也。王之所以能兼天下之人者,亦若是。”
奚侗曰:“江海為百谷所歸往,故以‘王’喻。蓋王者,天下所歸往也。然百谷所以歸往之,故以江海善下也。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即此誼。”
02 欲上民:河上公曰:“欲在民之上也。”按:王弼此句無“圣人”二字。楚簡本、帛書甲乙本、河上公本、嚴遵本、傅奕本等皆有“圣人”二字。是。
03 以言下之:河上公曰:“法江海,處謙虛。”
吳澄曰:“言下之,卑屈其言而不尊高。”
奚侗曰:“王公自謂孤、寡、不 ,是‘以言下之’也。”
04 欲先民:河上公曰:“欲在民之前。”以身后之:河上公曰:“先人而后己也。”
林希逸曰:“以身后之,稽乎眾,舍己從人是也。圣人非欲上民、欲先民而后為此也,其意蓋謂圣人欲處民上民先,猶且如此,況他人乎?語意抑揚,稍過當耳。”
吳澄曰:“身后之,退卻其身而不前進。此圣人謙讓盛德,非有心于上人先人為之,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奚侗曰:“成功不居,利萬物而不爭,是‘以身后之’也。”
05 重:有兩種不同訓釋:(一)壓迫,壓抑。林希逸曰:“圣人雖處在天下之上,而民不以為壓己……不重,不壓也。”奚侗曰:“處上而不壓抑,而民不以為重。”高亨說“此處指壓迫”(《老子注譯》)。
(二)災難。吳澄曰:“重,難也。圣人能下之后之,處人之上,人不以為難。”按:非是。
06 害:有三種不同訓釋:(一)指害圣人。河上公曰:“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親之如父母,無有欲害之心。”
(二)謂為憂患。吳澄曰:“處人之前,人不以為患。”
(三)指害民。林希逸曰:“雖處居天下之前,而民不以為害己。”奚侗曰:“處前而不壅遏,則民不為害。”按:林希逸、奚侗所說,符合老子本意。
01 樂推而不厭:河上公曰:“圣人恩深愛厚,視民如赤子,故天下樂共推進以為主,無有厭之者。”
吳澄曰:“天下樂于推戴,使之處上處前而不厭惡。”
奚侗曰:“是以天下樂于推戴,而未嘗厭棄也。”
02 “以其不爭”兩句:河上公曰:“天下無厭圣人之時,是由圣人不與人爭先后也。”
林希逸曰:“舉天下皆樂推之而不厭者,以圣人有不爭之道,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
吳澄曰:“蓋以其卑抑退遜,不爭處上處前,故天下之人莫能與之爭上爭先者,而圣人得位時,竟得以上人先人也。董氏曰:‘德下之則形上矣,德后之則形先矣。’揚雄云:‘自下者人高之,自后者人先之。’”
奚侗曰:“二句在此章為贅語,蓋二十二章文,重出于此。”按:奚侗此說,不可取。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五章·民之饑》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