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翻譯與解讀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01。此兩者,或利或害02。天之所惡,孰知其故03?(是以圣人猶難之04)。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01,不言而善應02,不召而自來03, 然而善謀04。天網恢恢,疏而不失05。
今 譯
勇敢者則被殺,不勇敢者則存活。這兩種情況,有的有利,有的有害。天憎惡什么,誰知道是什么緣故。圣人亦難知天意的憎惡。
天道的道理:不爭奪而能取勝,不言說而能得到回應,不召喚而能自動到來,寬緩而善于謀劃。天網廣大,稀疏而不漏失。
評 議
老子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六章)故老子曰:“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活。”林希逸曰:“敢者之害,不敢者之利,二者甚曉然。天道惡盈而好謙,則勇于敢者,非特人惡之,天亦惡之也。而世人未有知其然者,故曰‘孰知其故’,嘆世人之不知也。”對“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林希逸的解讀,非常正確。其他解讀,僅供參考而已。
老子認為,天道比人道公正,天道“損有馀而補不足”,“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故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然而善謀。”這是對天道的贊揚和肯定。
“天之所惡”,盡管世人嘆曰“不知其故”,但是老子認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惡人總是逃脫不了天網的制裁。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是對惡人的警告。這句哲理名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和警示作用。
河上公為本章命題為“任為”,含有任意而為之之意,顯然不符合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本意。
注釋
01 “勇于敢”兩句:河上公曰:“勇于敢有為,則殺其身;勇于不敢有為,則活其身。”
王弼:注“勇于敢則殺”曰:“必不得其死也。”注“勇于不敢則活”曰:“必齊命也。”
林希逸曰:“勇于敢為者,必至于自戕其身。臨事而懼,是勇于不敢也。活者,可以自全也。”
奚侗曰:“高延第曰:‘敢’,謂強梁;‘不敢’,謂柔弱。強梁者,死之徒,故‘殺’。柔弱者,生之徒,故‘活’。”
02 “此兩者”兩句:河上公曰:“謂敢與不敢也。活身為利,殺身為害。”
魏源曰:“利,謂活。害,謂殺。”
王弼曰:“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林希逸曰:“敢者之害,不敢者之利,二者曉然。”按以上諸說,為第一種解讀。
吳澄曰:“敢,敢為惡。不敢,不敢為惡。設言二人皆麗于法,其一勇于敢者,敢為惡之心過于人,蓋怙終故犯之人也,則當殺之……其一勇于不敢者,不敢為惡之心過于人,蓋眚災誤犯之人,則當活之……老子之意則又不然,此言兩者一利一害,利謂勇于不敢而活之為宜;害謂勇于敢而殺之者恐或誤殺也。然則不敢者固宜活之,敢者亦不宜殺之也。”(《道德真經注》)按:“老子之意則又不然”云云,此為第二種解讀。不過,此等解讀,可謂標新立異。筆者援引于此,目的即與讀者“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二首》之一)
03 “天之所惡”兩句:河上公曰:“惡有為也。誰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之。”
林希逸曰:“天道惡盈而好謙,則勇于敢者,非特人惡之,天亦惡之也。而世人未有知其然者,故曰‘孰知其故’,嘆世人之不知也。”此其一解也。按:古來治老學者,大多如此解讀。
蘇轍曰:“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以僥幸其或然。夫天道之遠,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惡之所從來哉?”此其二解也。按:蘇轍如此解讀,頗有新意,可供讀者參考。
04 是以圣人猶難之:河上公曰:“言圣人之明德,猶難于勇敢,況無圣人之德而欲行之乎?”王弼的詮釋,與河上公同。
林希逸曰:“圣人猶難之者,圣人于此,亦以此道為難能也。”
吳澄曰:“其人雖可殺,圣人猶有難之之意,而不敢輕易殺之也。”
此句:謂圣人雖明德,似也難知“天之所惡”。按:奚侗曰:“此句 (指“是以圣人猶難之”)誼與上下文不屬,蓋六十三章文,復出于此。”根據奚侗此說,蔣錫昌、馬敘倫、高亨、陳鼓應諸位皆以為然,筆者亦姑從其說。
01 不爭而善勝:河上公曰:“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
王弼曰:“天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蘇轍曰:“不與物爭之于一時,要與終勝之而已。”
林希逸曰:“天唯不爭,而萬物莫能而勝之。”
吳澄曰:“天之于惡人,非如人之以力與爭,而天定自能勝人。”
焦竑引《呂注》(按呂惠卿注)曰:“蓋天之生物,因其才而篤焉,栽之培之,傾之覆之,則未嘗與物爭者也,而物莫能違之者,故曰‘不爭而善勝’。”(《老子翼》)
奚侗曰:“順之者吉,逆之者兇,是‘不爭而善勝’也。”
02 不言而善應:河上公曰:“天不言,萬物自動以應時。”
王弼曰:“順之則吉,逆之則兇,不言而善應也。”
蘇轍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未有求而不應者也。”
林希逸曰:“天惟不言,而自有感應之理。”
吳澄曰:“非如人之以口與言,而其應如響如聲。”
焦竑引《呂注》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嘗差也。故曰‘不言而善應’。”
奚侗曰:“四時自行,百物自生,是‘不言而善應’也。”
03 不召而自來:河上公曰:“天不召呼,萬物皆負陰而向陽。”
王弼曰:“處下,則物自歸。”
蘇轍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又誰召之哉?”
林希逸曰:“陰陽之往來,不待人召而自至。”
奚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是‘不召而自來’也。”
04



河上公曰:“

王弼曰:“垂象而見吉兇,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兆而謀之,故曰‘

蘇轍曰:“

奚侗曰:“損有馀則補不足,是‘ 然而善謀’也。‘ ’,《說文》:‘帶緩也’。引申有‘寬緩’誼,與下‘恢恢’相應。或作‘默’,或作‘坦’,皆非。”按:奚侗所說極是。
05 “天網”兩句:河上公曰:“天所網羅恢恢甚大,雖疏遠,司察人之善惡,無有所失。”
林希逸曰:“天道恢恢,譬如網然,雖然疏闊,而無有漏失者。言善惡吉兇,無一毫不定也。圣人之于道,雖以無為不爭,而是非善否,一毫不可亂。此數句,又以天喻道也。”
吳澄曰:“此天網恢恢,廣大似若疏而不密,然未嘗失一,惡人無得漏網者。圣人雖不殺之,而天自殺之也。”
奚侗曰:“以天喻網。恢恢,廣大。似覺疏而不密,然賞善罰惡,未嘗或爽。則是‘疏而不失’也。”按奚侗此解極是!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