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呂氏春秋·論人》原文鑒賞
主道約①,君守近②。太上反諸己③,其次求諸人。其索之彌遠者④,其推之彌疏⑤;其求之彌強者⑥,失之彌遠。
何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⑦,去巧故⑧,而游意乎無窮之次⑨,事心乎自然之涂⑩。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11)。無以害其天則知精(12),知精則知神(13),知神之謂得一(14)。
凡彼萬形,得一后成。故知一(15),則應物變化(16),闊大淵深,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17),不可息也(18);豪士時之(19),遠方來賓(20),不可寒也(21);意氣宣通(22),無所束縛,不可收也(23)。故知知一,則復歸于樸(24),嗜欲易足,取養節薄(25),不可得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26);威不能懼,嚴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與時周旋,不可極也(27);舉錯以數(28),取與遵理,不可惑也;言無遺者,集肌膚(29),不可革也(30);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譬之若御者,反諸己,則車輕馬利(31),致遠復食而不倦。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為在人,故日殺戮而不止(32),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興王,以罪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33),以至于王。
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34),貴則觀其所進(35),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36),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37),哀之以驗其人(38)。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成四隱(39)。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40)。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41)。譬之若逃雨污,無之而非是(42)。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注釋】 ①約:簡約。 ②守:指所遵守、奉行的原則。 ③太上:最高,首先。 ④索:尋求。彌:益,更加。 ⑤疏:遠。 ⑥強:用力。 ⑦釋:舍棄。 ⑧巧故:偽詐。 ⑨無窮之次:指道家所推崇的虛無境界。次:泛指所在之處。 ⑩事:任。自然之涂:指無為的境界。自然:天然。涂:同“途”,路。 (11)天:指天性。 (12)精:精微。 (13)神:神妙。 (14)一:指道。道家把“一”看作是數之始,物之極,故稱“一”為道。 (15)故知一:當重“知”字,作“故知知一”。知一,等于說“得一”。 (16)應:適應。 (17)比:并列。(18)息:滅。 (19)時:隨時。之:往,至。 (20)賓:歸順。 (21)塞:遏止。 (22)意氣:指精神、元氣。宣:疏通。 (23)收:守。 (24)樸:指本性。 (25)養:指養身之物。節:節制。薄:少。 (26)量:疑為“墨”字之誤。墨:染黑。 (27)極:窮,困窘。 (28)錯:通“措”,安放。數:禮數,禮儀。 (29)集:通“接”。 (30)革:改變。 (31)利:疾,快。 (32)戮:殺戮。 (33)功:用如動詞,建立功業。 (34)通:顯達。與下文“窮”相對。 (35)進:舉薦。 (36)喜;用如使動,使……高興。下文“樂”、“怒”、“懼”、“哀”、“苦”與此同。 (37)特:指卓異的品行。 (38)人;通“仁”。 (39)四隱:指四種親近的人。隱:私。(40)邑里;鄉親,鄰居。門郭:當作“門郎”。門郎:指左右親近的人。(41)情:真情,實情。 (42)之:往,是:指代“雨污”。
【今譯】 做君主的方法很簡單,君主要奉行的原則就在近旁。首先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別人尋求。越向遠處尋求的,離開它就越遠;尋求它越花力氣的,失掉它就越遠。
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就是要使耳目適度,節制嗜好欲望,放棄智巧計謀,摒除虛浮偽詐。讓自己的意識在無限的空間中邀游,讓自己的思想立于無為的境界。象這樣,就沒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天性了。沒有什么危害自己的天性,就能夠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夠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
那萬事萬物,得道而后才能生成。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適應事物的變化,博大精深,不可測度;德行就會彰明美好,與日月并列,不可熄滅;豪杰之土就會隨時到來,遠方的人就會前來歸附,不可遏止;精神元氣就會暢通,無所束縛,不可拘守。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重新返樸歸真,嗜欲容易滿足,所取養身之物少而有節制,不可支配;就會超脫世俗,怡然自樂,內心潔白,不可污染;就會威武不能使他恐懼,嚴厲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舉動與事合宜,隨著時勢應酬交際,不可困窘;就會舉止依照禮數,取與遵循事理,不可迷亂;就會言無過失,感于肌膚,不可改變;就會奸人窘困,賢者顯達,不可隱匿。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象天地一樣,那么,什么事情不能勝任?什么事情不能得當?這就象駕馭馬車的人,反躬自求,就會車輕馬快,即使跑很遠的路再吃飯,中途也不會疲倦。
古代亡國的君主認為罪責在他人身上,所以每天殺戮不停,以至于亡國仍不醒悟。夏、商、周三代興邦的君王認為罪責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勤于功業,從不松懈,以至于成就了王者大業。
什么叫向別人尋求,就是要探求、了解他人。人同類而智慧不同,賢與不肖也不同。人們都用巧言辯辭來替自己防范,這是昏君惑亂的緣故。
凡是衡量評定一個人,如果他顯達,就觀察他禮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貴,就觀察他舉薦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觀察他贍養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聽取建議,就觀察他采納實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閑居在家,就觀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親近君主,就觀察他說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困窮,就觀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貧賤,就觀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讓他高興,借以檢驗他的節操;讓他快樂,借以檢驗他的邪念;讓他發怒,借以檢驗他的氣度;讓他恐懼,借以檢驗他的卓異品行;讓他悲哀,借以檢驗他的仁愛之心;讓他困苦,借以檢驗他的意志。以上八種觀察和六項檢驗,就是賢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評定人的方法。衡量評定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隱。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種親屬。什么叫四隱?即朋友、熟人、鄉鄰、親信四種親近的人。在內憑著六戚四隱,在外憑著八觀六驗,這樣人們的真偽、貪鄙、美惡就能完全知曉、沒有遺漏了。就象是避雨一樣,所往之處無一處沒有雨水,無所逃避。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識別人的方法。
【集評】 明·陳詳道:“語意精絕,至今襲其余喙,猶能噲我人口。”
明·吳濤:“知一則應物,以下俱是能反諸己之效,如層峰疊巒,如驚濤怒浪,無一字懈怠,無一字塵埃,愈讀而愈可喜。”
明·申時行:“敷陳爛然,機甚錯綜。”
明·王慎中:“故知一以下數句攔截上意,不如此便傾瀉無法收拾矣。”
明·王荊石:“意甚易簡,語詞安傾,有許多警策。”
明·馮敘吉:“逃雨一譬猶絕精奇異。”(以上六條見明·焦竑《二十九子品匯釋評》)
【總案】 這是《季春紀》第四篇,旨在論述君主“論人”的方法。文章指出,君主“論人”,最好的方法是“反諸己”,其次是“求諸人”。所謂“反諸己”,是說反躬自求,讓自己順乎自然,處于“無為”的境界。這樣,就能知道事物的精微、事理的玄妙,就能“得一”,這是“論人”的根本。所謂“求諸人”,是說考察識別他人。具體做法是,對外要用“八觀六驗”,對內要用“六戚四隱”,即在不同的環境中,從各個側面加以考察識別,這樣,“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文章大量運用排比,鋪陳張厲,很有氣勢。
上一篇:《先秦散文·孫子兵法·計篇》原文鑒賞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說居庸關》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