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左傳·吳公子札來聘(襄公二十九年)》原文鑒賞
吳公子札來聘①,見叔孫穆子②,說之③。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④?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wù)在擇人;吾子為魯宗卿⑤,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
請(qǐng)觀于周樂⑥。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⑦.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⑧,然勸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風(fēng)》、《鄜風(fēng)》、《衛(wèi)風(fēng)》,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⑨,是其《衛(wèi)風(fēng)》乎?”為之歌《王風(fēng)》,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⑩?”為之歌《鄭風(fēng)》,曰:“美哉!其細(xì)己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風(fēng)》,曰:“美哉!泱泱乎(11),大風(fēng)也哉(12),表東海者(13),其大公乎(14)?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風(fēng)》,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15),其周公之東乎(16)?”為之歌《秦風(fēng)》,曰:“此之謂夏聲(17),夫能夏則大(18),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19)?”為之歌《魏風(fēng)》,曰:“美哉!沨沨乎(20),大而婉,險(xiǎn)而易行(21),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風(fēng)》,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22)?不然,何憂之遠(yuǎn)也!非令德之后,誰能若是!”為之歌《陳風(fēng)》,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風(fēng)》以下(23),無譏焉。
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24),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25),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26),曲而不屈(27),邇而不逼(28),遠(yuǎn)而不攜(29),遷而不淫,復(fù)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30),用而不匱(31),廣而不宣,施而不費(fèi),取而不貪,處而不底(32),行而不流(33)。五聲和(34),八風(fēng)平(35),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龠》者(36),曰:“美哉!猶有憾(37)。”見舞《大武》者(38),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39), 曰: “圣人之弘也(40),而猶有慙德(41)!圣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42),曰:“美哉!勤而不德(43),非禹其誰能修之(44)!”見舞《韶箾》者(45),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46),如地之無不載也。雖其圣德,其蔑以加于此矣(47)。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qǐng)已。
【注釋】 ①公子札:即季札,又稱季子,因食采邑于延陵,故又稱延陵季子,為吳王壽夢(mèng)的小兒子。來聘:來魯國訪問。 ②叔孫穆子:名豹,一稱穆叔,魯公族叔孫莊叔之子。 ③說:同“悅”。 ④不得死:不得壽終。 ⑤宗卿:與國君同宗的卿。 ⑥周樂:周天子之樂。 ⑦《周南》、《召南》:《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中的兩部分。以下所歌詩篇均見《詩經(jīng)》。 ⑧猶未也:尚未盡善。 ⑨康叔:周公之弟,始封于衛(wèi);武公:康叔的九世孫。二人皆為衛(wèi)國的圣明君主。 ⑩周之東:指周之東遷。 (11)泱泱乎:宏大。 (12)風(fēng):大國的音樂。 (13)表東海:東方各諸侯國的表率。 (14)公:姜太公,即姜尚,齊國的始封之君。 (15)淫:過度,濫。 (16)周公之東:指周公東征。 (17)夏聲:猶言京音,秦地本西周舊都,故稱《秦》風(fēng)為夏聲。 (18)能夏則大:夏聲宏大。 (19) 周之舊:指西周之故地。 (20)泛泛(fan音泛):飄浮。 (21)險(xiǎn):當(dāng)作儉,儉約,指節(jié)拍急促。 (22)陶唐:帝堯。堯初居于陶,后封于唐,故稱陶唐。 (23)鄶:同檜。自鄶以下,指《檜風(fēng)》、《曹風(fēng)》。(24)無貳:沒有二心。 (25)曲而有直體:意為聽起來曲調(diào)曲折婉轉(zhuǎn)而實(shí)際剛勁有力。 (26)倨:傲慢、倨傲。 (27)屈:卑下。 (28)逼:局促,逼迫。 (29)攜:離。 (30)荒:過度。 (31)匱:乏,缺少。 (32)底:此為停滯的意思。 (33)流:流動(dòng),此處為放蕩的意思。 (34)五聲:宮、商、角、徵、羽。 (35)八風(fēng):即八音,此指八類樂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36)《象箭(xiao音蕭)》、《南龠(yao音藥)》:兩種舞名。象:武舞,持箭;南龠:文舞,持龠。 (37)憾:遺憾,雖美猶有不足。 (38)《大武》:周武王之樂舞。 (39)《韶漤》:成湯之樂舞。 (41)弘:大。 (41)慙德;缺點(diǎn),指湯伐夏事,意為湯以臣伐君,于義有虧。一說指音樂,意為《韶濩》之樂雖可顯示圣人的偉大,但猶有不足。 (42)《大夏》:夏禹之樂舞。 (43)不德:不自以為功。 (44)修:做到。(45)《韶箭》;舜之樂舞。 (46)幬(tao音陶):覆蓋。 (47)蔑:無。
【今譯】 吳國的公子季札來魯國訪問,見到叔孫穆子,很喜歡他。對(duì)穆子說:“您恐怕不得壽終吧?喜好善良而不能夠選用善人!我聽說君子應(yīng)全力于選拔善人;您身為魯國的宗卿,執(zhí)掌國政,不慎重舉拔善人,怎么能受得了?災(zāi)禍必然落到您身上。”
公子季札請(qǐng)求觀看周樂。于是讓樂工為他歌唱《周南》、《召南》。公子季札說:“美啊!開始的基礎(chǔ)有了,但是尚未盡善盡美,然而百姓勤勞而不怨恨了。”為他歌唱《邶風(fēng)》、《鄘風(fēng)》、《衛(wèi)風(fēng)》,他說:“美好啊,深遠(yuǎn)啊!憂傷而不致于困頓。我聽說衛(wèi)康叔、武公的德行就象這樣,這大概是·《衛(wèi)風(fēng)》吧?”為他歌唱《王風(fēng)》,他說:“美好啊!憂思而不恐懼,大概是周東遷以后的音樂吧?”為他歌唱《鄭風(fēng)》,他說:“美好啊!但它太過于瑣碎了,百姓是受不了的,這大概是國家要先滅亡的吧?”為他歌唱《齊風(fēng)》,他說:“美好啊!宏大啊!這是大國的音樂啊!作為東方各諸侯國的表率的,大概,是太公的封國吧?國家前途不可限量。”為他歌唱《豳風(fēng)》,他說:“美好啊!坦蕩平正,歡樂而不過分,大概是周公東征以后的音樂吧?”為他歌唱《秦風(fēng)》,他說:“這就叫做夏聲。夏聲宏大,大到極點(diǎn)了,大概是周朝的舊樂吧?”為他歌唱《魏風(fēng)》,他說:“美好啊!音樂輕飄浮泛,宏大而婉曲,節(jié)拍急促而易于歌唱,再用德行加以輔助,就是圣明的君主了。”為他歌唱《唐風(fēng)》,他說:“憂思很深啊!大概是有陶唐氏的遺民吧?不是這樣,為什么憂思如此深遠(yuǎn)呢!不是美德者的后代,誰能象這樣?”為他歌唱《陳風(fēng)》,他說:“國家沒有主人,難道能夠長(zhǎng)久嗎?”從《檜風(fēng)》以下就沒有批評(píng)了。為他歌唱《小雅》,他說:“美好啊!憂思而不三心二意,怨恨而不說出,大概是周室德行衰微時(shí)的音樂吧?尚有先王的遺民啊。”為他歌唱《大雅》,他說:“寬廣啊!和美融洽啊,抑揚(yáng)婉曲而內(nèi)含剛健骨力,大概是周文王的德行吧?”為他歌唱《頌》,他說:“到達(dá)頂點(diǎn)了!正直而不倨傲,曲折而不卑下,親近而不遁促,疏遠(yuǎn)而不離散,多變化而不過分,反覆而不厭倦,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過度,使用而不缺乏,寬廣而不顯露,施舍而不損耗,收取而不貪婪,靜止而不凝滯,行動(dòng)而不放蕩。五聲和諧,八音和暢,節(jié)拍有一定法度,樂器有序不亂,這是具有大德的人所共同具有的啊。”
公子季札看到舞《象箾 》、《南龠》舞,他說:“美好啊!尚有缺憾。”看到舞《大武》舞,說:“美好啊!周室的鼎盛時(shí)期,大概就在這個(gè)時(shí)候吧?”看到舞《韶濩》舞,說:“圣人是那樣的弘大,而還有缺點(diǎn),當(dāng)圣人不容易啊!”看到舞《大夏》舞,說:“美好啊!勤勞而不自以為德,不是禹還有誰能夠做到呢!”看到舞《韶箾》舞,他說:“德行到達(dá)頂點(diǎn)了!偉大啊,象上天的無不覆蓋,象地的無不承載,既然德行非常盛大,就再?zèng)]有比這有所增加的了。觀看到這里就到頭了,如果還有別的樂章,我不敢再請(qǐng)求了。”
【集評(píng)】 清·馮李驊《左繡》:“《觀樂》篇自成一篇結(jié)構(gòu),作兩半讀。上半論歌,下半論舞。歌有風(fēng)、雅、頌之別,而歸重在頌;舞有四代之別,而歸重于韶。于頌,以‘至矣哉’起,‘盛德所同’煞;于韶亦以‘德至矣哉’起,‘盛德蔑加’煞。兩兩相對(duì),而長(zhǎng)短整散各各不同,謀篇至此,亦觀止矣。”
清·吳調(diào)侯、吳楚材《古文觀止》:季札賢公子,其神智器識(shí)乃是春秋第一流人物,故聞見舞,便能盡察其所以然。讀之者,細(xì)玩其逐層摹寫,逐節(jié)推敲,必有得于聲容之外者。如此奇文,非左氏其孰能傳之!”
清·余誠《古文釋義》:“起首一段十一字是提挈一篇綱領(lǐng),以下信手順敘,無應(yīng)無結(jié),而起承轉(zhuǎn)合、頓挫抑揚(yáng)自各得其妙,是不應(yīng)之應(yīng),不結(jié)之結(jié),純乎大家化境,非復(fù)尋常筆墨所可到,逐段贊語,詞旨無不精當(dāng),句調(diào)無一重復(fù),尤為盡態(tài)極妍。”
【總案】 本篇具體記敘了季札觀樂的情況,具有很高的文化史料價(jià)值。從中可以看到當(dāng)時(shí)《詩經(jīng)》一書的具體情況,這對(duì)于我們了解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成書和編排情況,以及其內(nèi)容,都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另外,從季札的評(píng)論看,也可以窺視出當(dāng)時(shí)人們的文化取向和評(píng)論文化的標(biāo)準(zhǔn)。
全篇敘事不枝不蔓,詳明簡(jiǎn)潔,贊語聲情并現(xiàn),言簡(jiǎn)意賅。季札觀樂過程中的驚喜神態(tài),畢露于贊語的字里行間,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戰(zhàn)國兵法·呂氏春秋》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韓非子·和氏》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