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知言養氣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沃^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泵献拥摹昂迫恢畾狻?,據他自己解釋,是一種最偉大、最剛強的氣,須用正義去培養。這種所謂“浩然之氣”指的是人的一種主觀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精神狀態中,個人的情感意志與社會的道德要求交融在一起(即“配義與道”);所謂養氣,也就是使個人的情感意志與社會道德要求交融統一的過程。當社會道德成為人的內在要求時,個體的精神就達到了一種“至大至剛”,無所畏懼的境界,這就是具備了“浩然之氣”。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知言”,即能夠辨別“詖辭”、“淫辭”、“邪辭”、 “遁辭”。這樣, “養氣”與“知言”聯系起來了。孟子的“知言養氣”,并非直接談論文學。但由于氣與言、身心修養與文學創作確有密切的關系, “知言養氣”的命題后來被運用到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中來,不少文論家大都從文學的角度來闡發“知言養氣”這一命題。主張在“立言”即進行文學創作時,首先要加強自己的身心修養。后人關于“言與氣”的許多命題,如韓愈的“氣盛言宜”說,魏了翁的“辭根于氣”說,方孝儒的“氣暢辭達”說,都是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發展。孟子還認為,養氣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能“揠苗助長”,這一點也對后人產生影響。劉勰在《文心雕龍·養氣》中主張保養精力,反對“鉆礪過分”,雖然不同于孟子的“養氣”。但兩者仍有相通之處。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知人論世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種族·環境·時代三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