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王實甫》鑒賞
《破窯記》全名《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主要寫呂蒙正與劉月娥貧賤結親的故事。
劉月娥是洛陽富戶劉員外獨生女兒,一十八歲,因為高門不答,低門不就,未曾許聘與人。其父認為姻緣乃天之所定,便結起彩樓,讓女兒拋擲繡球,憑天匠配。繡球落在那個人身上,不管官員士庶,經商客旅,便招他為婿。劉月娥和梅香站在彩樓之上,看見兩個“衣冠齊整、鞍馬非常” 、“擠眉弄眼、俐齒伶牙、攀高結貴、順水推船”的人,梅香建議月娥把彩球拋向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強如那等窮酸鋨醋的人也” 。劉月娥卻不同意梅香的意見,她的看法是: “韓信偷瓜手生扭做了元戎將,傅說那筑墻板番做了頭廳相” ,“那鼎臣將柴擔子橫在肩頭上,太公八十歲遇著文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不道寒門出將相” 。所以她叮嚀繡球能為自己“尋一個心慈善性溫良、有志氣好文章” 、“知敬重畫眉郎” ;“貧和富有何妨” ,“休打著那無恩輕薄子”,缺才少德郎。正在這時,一對窮秀才從彩樓下經過,劉月娥將彩球拋向其中的一個。劉員外叫來一問,才知這繡球打中的秀才是呂蒙正。呂蒙正和寇準同堂學業,學成滿腹文章,爭奈一貧如洗,在洛陽城外破瓦窯中居止。聽說劉員外家結彩樓招女婿,他二人便來湊熱鬧,如有人招了良婿,他二人便寫一篇慶賀新婿的詩章,得些小錢作為盤纏。彩球落在呂蒙正身上,實出二人所料。劉員外埋怨女兒選中呂蒙正這窮秀才,打算給呂蒙正些錢鈔,打發他走??墒莿⒃露鸩煌猓敢飧鷮蚊烧?,無非是和他“燒地權為炕,鑿壁偷借光” ,砂鍋漏飯湯,或者是“結就蜘蛛網,土炕蘆席草房” ,沒有繡幃羅帳; 只要她心情舒暢,便是天堂。劉員外聽了,命梅香取下月娥頭面衣服,不給一點奩房陪妝,將女兒和呂蒙正趕了出去,還說她受不得苦必然來家。月娥卻心甘情愿把破窯做洞房,“守著才郎,恭儉溫良” ,“住那破窯風月射漏星堂” ??軠史Q贊劉月娥“眼里有珍珠” ,呂蒙正若得官呵,“小姐便是夫人縣君” 。呂蒙正和劉月娥回窯后,寇準三進三出劉員外家門,把劉員外狠狠奚落了一番,大長窮秀才的志氣,大滅劉員外的威風。
劉員外得知呂蒙正聽見白馬寺鐘聲響就去趕齋,而不肯發志進取功名,便吩咐白馬寺長老把飯前鐘改變為飯后鐘,使呂蒙正無齋可趕,發奮舉業,錦衣歸鄉。長老遵照劉員外的吩咐,把前來趕齋的呂蒙正羞辱了一番,呂蒙正氣憤之余,在寺壁上寫道: “男兒未遇氣沖沖,懊惱阇黎齋后鐘” 。長老不但未責怪,反贊他“大志不小,異日必有崢嶸之日” 。其實劉員外并非真的嫌貧愛富,他不過是要把女婿逼于絕路,使其奮志功名,絕處逢生。對于女兒,他還是很關心的,一天,和老伴帶著一份香美茶飯、一套衣服去看女兒。從女兒那里了解到呂蒙正“那窮廝” 排門搠筆為生,叮嚀女兒穿父母親拿來的好衣服,舊衣服 “與那窮廝穿” ; 吃父母拿來的好茶飯,“剩下的與那窮廝吃” ; 劉月娥卻認為父親之言差矣: “常言道夫妻是福齊。俺兩口兒過日月,著他獨自落便宜,怎肯教失了俺夫妻情理” 。父親要月娥回家去,劉月娥聲言未經呂蒙正同意不敢去。劉員外生氣地打碎砂鍋,打破兩個碗,絕折了匙筋,命老伴帶回拿來的衣服茶飯,聲稱和女兒斷絕父子關系。呂蒙正回窯得知此情,也不生氣動怒,心平氣和地說:“原來是俺岳父岳母來,他老兩口兒去了” 。這時寇準拿著兩個銀子,說是街市上一個故交的官人給的,叫呂蒙正和他上朝應試去。劉月娥向丈夫表示: “則這瓦窯中將一應人皆回避,你金榜無名誓不歸” ,“若得官呵,你為義夫,妾身為節婦” ,“立一通賢達德政碑,扶起攀蟾折桂枝,帶將你那金銀還家來報答你那妻,你若提著一個瓦罐還家來,我可也怨不的你” 。
呂蒙正走后,音信全無,劉月娥在破窯中苦熬,但她心安理得,認為“事皆前定,也是我一生衣祿” ,她覷的破窯“勝蘭堂綠窗朱戶” 。一天,官媒婆來窯,言說呂蒙正已死,月娥幾乎痛殺。媒婆又拿出一套衣服、一雙金釵兒,言說有一過路客官,送這些東西與她,要她與客官遞一杯酒,說一句話。月娥轉悲為怒,痛罵媒婆趁她受苦,把她“小覷” 。本待拖媒婆見官,看其老人家,饒了媒婆; 但毫不客氣地請媒婆“出去”!媒婆出去不大一會,又進來一個男子漢,不言語站在一邊。月娥正在煩惱,看見這個男子,說道: “誰家這個男子漢,來我窯中,可不道促風暴雨,不入寡婦之門” ,說著便要向前撾了“那廝” 。但一聽說話聲,抬頭相看,原來是丈夫呂蒙正。呂蒙正說自己不曾得官,月娥說: “便落薄如何” ! “但得個身安樂還家重完聚,問甚么官不官便待怎的” ,“遇不遇,有個比喻” ,“有一個張良也曾棄印,有一個陶潛罷職,有一個范蠡歸湖” 。但在晚間歇宿時,月娥發現呂蒙正腰里象有什么東西,“兩三層麻布里裹著珍珠” ,心里疑惑不定,詢問真情。呂蒙正這才告訴她: “小姐,我不瞞你說,我故意的試探你,那媒婆也是我使他來,誰想小姐一片貞節之心,我得了本處縣令,著我衣錦還鄉,夸官三日,我和你同享富貴”。月娥聽了歡喜不盡,唱道: “到來日慌張殺那禿院主,沒亂殺俺那一雙老父母。今日個顯耀你那奪來的富,折準我那從前受過的苦”。第二天呂蒙正同劉月娥去白馬寺燒香,劉月娥坐于轎中,好不氣派。呂蒙正發現寺壁上那兩句詩被紗罩著,不禁又續兩句道: “十年前時塵土暗,今朝始得碧紗籠” 。這時,眾多街坊鄰里及劉員外夫婦都來為呂蒙正慶賀,月娥不禁回想起昔日所受之苦來。和呂蒙正不認劉員外。前來降香的萊國公寇準說明上京赴考的兩個銀子為劉員外私下資助,呂蒙正這才認了丈人。劉月娥也“悔過展腳舒腰拜” ,請求父母“免罪責” 。
此劇主要是宣揚寇準最后說的: “世間人休把儒相棄,守寒窗終有崢嶸日” 。全劇以劉月娥做貫穿人物,突出表現了她的“眼有珍珠” 。
上一篇:元戲劇《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楊景賢·西游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