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李文蔚》鑒賞
《圯橋進履》全名《張子房圯橋進履》,主要寫張良發跡之前和發跡以后的一些故事。
張良是韓國阜城人,祖父以來,五世韓國拜相。秦滅韓后,他發憤報仇,誰知將秦皇擊之不中,秦差人擒拿。他逃災避難,來到深山,雪封遍野,又遇斑斕大虎,性命危在旦夕。正當這時,遇見自稱是“大羅活神仙” 的喬仙。那喬仙連喚老虎三聲,被虎打倒拖走,張良得以脫身。太白金星又在他迷路之時,出現在他面前,鑒于他有忠孝之心,指示他到下邳城去,那里有教訓張良之師,張良亦有立身揚名之時。張良在下邳,住在一巨富的財主李思中家。李長者數年如一日,待他并無怠慢之心。他本是“賢門將相才” ,晝思夜想的是“居八位” 、“列三公” 、“為卿相” 、“居帥府” 。怎奈如今韓仇未報,逃匿下邳,憂愁得鬢發白,也只好“甘貧賤權寧奈”。李長者見他“心有忠孝,腹隱英華” ,其才“似東海之水,淵深難測。有虹霓之志,接華岳而高。詞翰文章,似浩天之星宿。凌云之志,氣沖斗牛” ,有心赍發他進取功名,先讓他到圯橋邊算卜問命。上界福星奉玉帝敕令,化裝成貨卜先生在圯橋邊等他。得知他恰三十歲,五月午時生,說他“久已后必貴”,又說“今日日當卓午,必然遇著賢人” 。張良聽后不敢深信,唯恐有差。一轉眼貨卜先生不見蹤影,正在疑惑,黃石公喊他道: “兀那孺子張良” 。他回頭一看,是個須發盡白、道貌豐彩的老先生。黃石公開口閉口稱他“孺子” ,撇履于地,命他拾取。張良心里斗爭很激烈,不為他拾取似覺不好,為他拾取,則怕過路人恥笑。再說他與這老者素不相識,何以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不是李斯丞相差人前來擒拿于他?轉念又想到圣人有言: 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此乃為人之所作也。再加上那貨卜先生說他“日當卓午,必遇名師” ,“這一個老先生敢是那教訓我的祖師來”?他正在想前思后,黃石公又喊道: “孺子,與我取上履來者” 。張良為之拾履,黃石公穿履后夸獎“此子可教” ,約他五日后在此相見,傳他安身之法,要求他不失信用。張良于黃石公走后,覺得其言“難以憑信”,便回家去。但為了不失信,五日后他還是帶著勉強的心情來到圯橋邊,不想黃石公已在橋邊等候,見他來遲,怒不可遏,斥責他“無恭敬之念” 。張良連忙賠禮道歉,勸師父“息怒” 。黃石公說道: “兀那孺子,你聽著,我再約你五日之期,徑來此圮橋相會” ,“若是再來的遲,二罪俱罰,我也不饒你” 。張良雖然懷疑“師父說這等言語,知他是睡里也那夢里” ,但還是在五日后,三更前后,來到圯橋邊。黃石公以為他又遲到,剛說了句“此子好無緣也” ,便聽張良說道: “師父,你徒弟等待多時也” 。黃石公高興地說: “張良來了也,你有緣也” 。說罷又撇履于地,喊張良道: “孺子,與我將上履來者” 。說張良是“無瑕美玉,不遇良工雕琢,豈成其器” ,是“那擎天之柱,可為棟梁之材” ,笑命張良: “孺子,與我將上履來,傳與你安身之法” 。張良只好“含容折節、屈脊躬身、伏低做小、跪膝在塵埃” ,為黃石公拾履穿于足上。黃石公于是傳給張良三卷天書,一千三百三十六余言,叮嚀他: “不可傳與不道不賢之人” ,“此書奇義深遠,妙術精微,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老聃,無以出此” 。張良聽罷,“心驚失色”,“魂飛天外” ,他懷疑“莫不是鬼使神差” ,不由得“喜笑盈腮” ,連忙把師父“展腳舒腰拜” 。心想著自己“有一日春雷信動,枯木花開” ,“立國安邦,可用這兵書戰策” ,“扶持著治世的明君,保祚的乾坤永泰” 。他印板兒也似記住師父臨別之言: 一日為官,“至濟北谷城山下,見一黃石,便是我也” 。他要下功夫“晝夜勤習”黃公策,若投于任賢之處,“輔皇朝定邊塞,保乾坤整世界” ,“恁時節才識這曉經綸安宇宙這一個困窮儒也一個年少客”。對于李長者數載厚顧之恩,他銘記于心,翌日得志,要象靈輒報答趙盾那樣報答李長者。
張良離開下邳到咸陽,投于沛公麾下為軍師,“食前方丈,祿享千鍾,真乃是時也運也命也” ,“第一來與韓邦報了恨,第二來扶炎劉名姓香” 。劉邦將有天下,豪杰已歸,只有平陽魏豹、西洛申陽尚未收取。一日蕭何請張良商議征討二處之計,張良請求立功,擒拿申陽,他要學那周八士安八表封官受賞,學那舜五人立清政顯名聲千古傳揚,學紂比干田穰苴報國存忠,以有道伐無道,不動刀槍。雖說申陽有智謀過人的大夫陸賈輔佐,怎奈他論六韜學姜呂望伐無道,論機見學齊孫臏擒龐涓,論勇敢似楚伍員臨潼斗寶,論慷慨學李牧守塞北,論志氣學管夷吾霸諸侯,論節義學伊尹扶湯,論踴躍學藺相如澠池會保趙王,論戰敵學齊田單巧施火牛陣。韓信聽他言語過人,命眾將聽從張良號令。張良調撥已定,自己打扮成云游先生,來到申陽帥府門首。申陽陸賈料他是張良,要將他擒拿。他進得帥府,承認自己是張良,“非是沛公之將,乃韓國阜城人氏,因打此處經過,聞知元帥才德,特來見訪也” 。申陽將他擒拿,聲言決不輕恕他這說客。張良說明說客有三圖: 一圖名二圖財三圖國,蘇秦說魏救趙是為名,鄒文簡受寶退齊兵是為財,申包胥哭秦庭是為國。他張良一不為名豈戀財,包胥之事痛傷懷,但卻不是說客,而是“聞公賢德故親來” 。申陽不買其賬,命陸賈送張良與魯公。這時韓信手下大將張耳奉命前來暗調申陽,假稱是魯公手下大將,奉魯公令來助申陽同去擒拿侵犯洛陽境界的樊噲。申陽不知是計,領兵隨張耳去戰樊噲,結果被捉拿。灌嬰這時也領兵冒充魯公手下大將項莊,接應監押張良的陸賈,陸賈信以為真,中計被擒。張耳、灌嬰、樊噲又打敗了前來叫戰的魯公手下大將鍾離昧和季布,大勝而還。韓信奉圣人之命,在帥府前慶功排筵。蕭何又奉沛公之命加官賜賞。張良報君立功,餐珍飲醪,同享升平,好不樂哉。
此劇前兩折寫張良發跡前逃難奇遇,富有神奇色彩; 第三折寫計收申陽,舉重若輕。只是結構松散,情節不夠緊湊。
上一篇:元戲劇《高文秀·保全公徑赴澠池會》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王實甫·呂蒙正風雪破窯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