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布萊希特
德國戲劇家、理論家、導演和詩人,1898年2月10日生于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他在幕尼黑大學攻讀醫學時產生了戲劇的興趣,他先寫戲劇評論,然后進行戲劇創作。1923年出任幕尼黑話劇院導演兼藝術顧問,1924年定居柏林,擔任著名導演馬克斯·萊茵哈特的助手。1933年,納粹上臺之后,他被迫離開祖國,先后旅居瑞士、丹麥、芬蘭,最后于1941年到達美國。1947年他受到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傳訊,同年離開美國。他先到瑞士,然后應邀回到東德,和他夫人海倫娜·韋格爾一起,領導柏林劇團的藝術活動。1956年8月,他在劇團為訪問倫敦而排演期間突然去世。
布萊希特是在表現主義方興未艾之際開始戲劇活動的,無疑深受表現主義影響。但是,他很快就獨辟蹊徑,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戲劇體系。布萊希特把自己創造的戲劇稱為“史詩性戲劇”,或稱“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以有別于“戲劇性戲劇”,亦即傳統的“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他認為后者按照生活原有的樣子照搬生活,力圖真實地重現人生,這使觀眾身臨其境,產生感情共鳴,而前者則要求通過戲劇手段“敘述”生活,就像史詩那樣,實際上加以評價批判,使觀眾冷眼旁觀,進行理性思考。具體地說,他主張把戲劇“歷史化”和“陌生化”; 所謂歷史化,就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待舞臺上發生的事件,在一定距離之外思考生活,使觀眾覺悟到歷史一去不返,但是如果自己身臨其境可以有所作為; 所謂“陌生化”,就是化平淡為神奇,運用戲劇手段把日常生活事件表現得令人驚奇,迫使觀眾難于與劇中人物認同,從而嗅起批判的鑒賞和行動的愿望。在實踐中,他的處理方法常常違反常規,燈光是暴露的,換景時不拉幕,使用幻燈片及說明性的道具,時空變換非常靈活,使用歌隊、電影、音樂或干脆就是敘述者,其目的就是布萊希特自己所說的:“史詩戲劇的關鍵之點在于,它訴諸于觀眾的理性多于訴諸于觀眾的感情。”
布萊希特的理論絕不僅僅限于導演實踐,而且貫穿于他的創作實踐。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教育劇,這是他早期的創作形式,是作者直接進行宣傳鼓動的工具。代表作有《措施》 (1930)、《母親》 (1932)等,后一部作品根據高爾基的同名小說改編,它以原作為基礎,增加了有關德國當時社會的現實內容,這是作者最成功的教育劇,直接服務于當時的德國革命運動。
第二類,寓言劇。作者根據想象而非史實處理故事,對社會和人生進行哲理的分析。代表作有《四川——好人》 (1940)、《高加索灰闌記》 (1945) 等。前者把環境放在中國四川,描寫妓女沈黛為善不能的故事。作品并不重視完整統一,全劇僅用若干獨立片斷組成,作者也不力圖創造真人實事之感,便用歌隊直接評述,后者根據中國元代作家李潛夫的《倉待制智勘灰闌記》改編,背景卻放在蘇聯的高加索。作品企圖說明事物的歸屬不在所有權,而在能否正確對待。表現重點只在哲理,似乎戲劇手段完全成了工具,但是戲劇處理由于故意陌生化了,所以本身就能給予觀眾美學快感。
第三類,歷史劇。這些作品實際上是借用歷史題材,回答現實生活的重大問題。《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 (1939) 取材于17世紀德國小說家格里美爾豪森的小說《女騙子和流浪者大膽媽媽》 (1670),劇中人物大膽媽媽是個隨軍小販,靠戰爭中叫賣謀生,結果子女離散,落得孤身一人。這是個和平主義作品,具有明確的反戰思想。《伽俐略傳》 (1947) 以科學巨人伽俐略為原型,描寫科學與宗教,真理與愚昧的斗爭,同時反映歷史人物的復雜性格。《公社的日子》(1948—1949),反映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興滅,著重于從中吸取歷史教訓。
布萊希特思想激進,是有成就有主見的馬克思主義作家,他接受現代思潮,研究東方藝術,特別是中國戲曲,加以批判吸收,形成了自已獨樹一幟的戲劇藝術體系,對20世紀世界劇壇有著不可低估的深遠影響。
上一篇:西方文學·奧尼爾
下一篇:西方文學·迪倫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