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軍事壓力,逼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5月22日,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趁英法聯軍進攻中國,東北邊防空虛之機,率兵二百多人,在兩艘炮艇護送下到了璦琿,和黑龍江將軍奕山舉行會談,提出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的無理要求,并出動軍艦在黑龍江示威,奕山為沙俄的炮艦政策所征服,被迫于5月28日簽訂了《璦琿條約》,規定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中國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為俄國,只有精奇里江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的地區,即江東六十四屯地區中國人,仍在原地“永遠居住”,俄國人“不得侵犯”,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中國領土由中俄“共管”。對于這個不平等條約,清朝政府拒絕予以批準承認。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恭親王奕訢留京主持和局,沙俄公使伊格納切夫偽裝出面“調停”。在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以后,伊格納切夫借口對英法“斡旋有功”,并以“兵端不難屢興”相威脅,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11月14日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使清政府不僅承認了它一直拒絕批準的《璦琿條約》的內容,而且還把所謂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同時強行規定中俄西部邊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淖爾、特穆爾圖淖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1862年8月,中國派出烏里雅蘇臺將軍明誼,在新疆塔城與俄國代表談判。俄國代表一開始便荒謬地提出以中國常駐卡倫為界,要求把中國的齋桑湖和特克斯河上游劃歸俄國,《北京條約》俄文本中并無常駐卡倫字樣,只是在譯成中文本時被塞進了“常駐”二字。中國代表立即駁斥了俄國代表的謬論,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俄國代表蠻不講理,竟以中斷談判對清政府施加壓力。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指令西伯利亞總督出動沙俄侵略軍,向中國西部縱深地帶推進。在沙俄軍事進攻面前,西北各族人民與駐守在邊疆的清軍廣大士兵,對俄國強盜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但腐朽的清王朝在沙俄軍事威脅和外交詭詐下,全部接受了俄國的劃界方案。1864年9月,兩國在塔城重開談判,10月7日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又割走了我國西部四十四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通過以上三個不平等條約,沙俄共割去了我國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可參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沙俄侵華史》第二卷。
上一篇:《水滸傳》的成書
下一篇:《荀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