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瓦萊里
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文藝理論家和戲劇作家。生于地中海濱塞特市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16歲時寫出兩部短小劇作。中學畢業后進蒙彼利埃大學法學院,開始顯露出寫詩的才華。他與皮埃爾·路易斯、安德烈、紀德建立了友誼,并為一些刊物撰稿。他喜愛象征派詩人韓波和馬拉美的作品,初期創作深受影響。1892年從法學院畢業前后,思想上起了劇烈變化,曾斷然與詩歌決裂,并放棄愛情,而沉緬于形而上學的冥思和抽象的推理。1894年瓦萊里定居巴黎,經常造訪馬拉美,參加馬拉美主辦的沙龍活動。并寫成著名的散文作品《與臺斯特先生促膝夜談》,后以臺斯特為主人公寫過幾篇散文作品,匯編成《臺斯特先生》于1927年發表,作者著力勾畫人物的精神狀態,而不注意人物外貌的描繪。從1895年起,瓦萊里在國防部工作了5年。這期間他寫下了《達·芬奇方法引論》 (1895)、《德國的征服》 (1897)、《軍事藝術》 以及《語義學分析》 (1898) 等論文。這些文章顯示出一種高超的智慧、廣博的知識修養和一種令人贊賞的、古典的、純凈的風格。1920年出版的 《舊詩集存》是瓦萊里早期詩作的選集。詩中以富有音樂性的詩句和象征的意境,抒發夢境和默想。1912年他重新執筆作詩,用5年時間寫成長詩《年輕的命運女神》獻給安德烈、紀德。這首詩本為《舊詩集存》的序曲,后單獨發表。全詩描寫一個意識在一夜之間的活動和變化。詩作晦澀難解,但一般西方評論家卻因其再現了微妙而不可捉摸的心理“過渡”描寫了人的精神生活,而給以很高評價。1921年3月,瓦萊里在《知識》雜志舉辦的選舉中,當選為當代最杰出的詩人。翌年,瓦萊里出版了新詩集《幻美集》,詩集表達了詩人玄虛的思考和空靈的抒情?!逗I墓園》是其中的名篇。它是詩人的自我獨白,也是瓦萊里詩歌創作的高峰。
1923年后瓦萊里發表了《厄帕利諾》 (1923)、《心靈與舞蹈》 (1925)、《萊奧納爾和哲學家們》 (1929),表明他從此離開了“詩的藝術”,轉入了哲學評論方面的寫作。1925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38年獲國家四級榮譽勛章。20至40年代,他曾到許多國家講課。并撰寫了一系列哲學、政治、經濟、神學方面的文章。從1924至1944年先后出版 《雜文集》 5卷。
瓦萊里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堅持象征主義詩歌。但風格較他的前輩馬拉美、魏爾倫及韓波更嚴謹,更有分析性、更有獨創一格之長。他認為詩以語言為形式,描繪人所能感覺的世界的幻象,因此詩的世界與意境或夢境相似,而同實際事物無關,從而提出純詩的概念。他強調詩須描寫內心的真實,賦予抽象概念以感情的外衣。主張發揮詩的語言所含的音樂性和形象的感染力。創作主題則環繞美與肉、永恒與變化、動與靜、生與死、以及自我與我自已之間的對立。詩歌偏重形而上學的思考,充滿自我陶醉和深奧的玄想。他不贊成自由詩體,而采用古典形式,講究詩的格律,他的十四行詩在藝術上尤為精湛。瓦萊里關于詩的理論文章有20多篇,匯為一卷,名為《詩的藝術》。他的理論仍屬于浪漫主義——象征派關于文學的傳統的思想體系。但他的經典性的、雄辯的闡述卻使其理論成為很多現代派詩歌及其評論的基礎。
除了詩論外,瓦萊里還寫了大量的文學著作,如《論司湯達》(1927)、《關于馬拉美的一封信》 (1928)、《對外科醫生的講話》 (1938)。此外,他還涉足于戲劇,寫了《兩性離子》(1931)、《塞米拉米》 (1934)和 《我的波士德》 (1945),后一部劇作,可以說是作者的不可知論哲學的奇妙概括。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瓦萊里留居淪陷的法國,他堅決不同占領者往來,并于1942年參加聯名抗議德寇破壞巴黎古建筑區的活動。1945年,希特勒德國投降,瓦萊里于7月20日病逝。戴高樂總統為他舉行了國葬禮。他的墓地就是故鄉塞特的“海濱墓園”,墓碑上刻了他的 《海濱墓園》一詩第一節的最后兩行,
上一篇:西方文學·里爾克
下一篇:西方文學·新小說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