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龐德
龐德是現代美國詩人和評論家。他出生于愛達荷州一個土地局職員的家庭。1901—1906年,龐德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羅曼語言文學和比較文學。在大學念書時,他就掌握了九種語言。1906年赴澳洲,回國后執教于華巴施大學。1908年,龐德到了倫敦,與一批志趣相投的作家和詩人,共同發起意象主義詩歌運動。1909—1910年,他連續出版了 《面具》 (1909) 等好幾本詩集。以后,龐德又成為了現代派詩歌的理論家。龐德在這一時期發現并扶持了許多文壇新人,如詹姆斯·喬伊斯、T·S·艾略特、D·H·勞倫斯等,同時,他忙于編輯詩集、撰寫評論、籌辦新的雜志。1910年至1920年這段時間,龐德成為倫敦文學界威望最高、影響最大的人物。龐德最初是意象派的領袖。后來又熱衷于漩渦主義。漩渦主義實質上是一種形式更嚴的意象主義,龐德進一步發展了關于意象的觀點。龐德很喜愛古老的東方哲學和文學。他改寫了17首中國古詩,集為詩集,題為《華夏》 (1915)。他認為漢字這種會意文字本身就很富詩意,對其神奇,他嘆為觀止。另外,他還翻譯了日本戲劇,龐德對拉丁詩人塞克斯塔斯·普羅珀修斯很為崇敬。在倫敦時,他意譯了普羅珀修斯的12首挽詩,結集為《挽歌十二首》(1919)。在詩集中,反映了龐德本人對當時英國社會的不滿情緒。1920年,龐德發表了另一部詩作《休·西爾文·毛伯萊》。這首長詩由18首詩組成,共400行。在詩中,龐德表現了他對現代西方文明的譴責,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反戰情緒。全詩意象奇特,氣氛陰郁,具有濃厚的現代派風格。這部作品主觀色彩強烈。1920年,龐德離開倫敦,遷居至巴黎。在巴黎,他在布蘭庫西的指導下開始學習雕刻藝術,支持美國作曲家安太爾并寫作歌劇。
1923年,龐德到意大利旅行,對意大利文化發生興趣,便于1924年移居意大利里維埃拉的拉帕洛。在那里,他一直住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龐德為法西斯作廣播宣傳,通過羅馬廣播電臺漫罵羅斯福總統,猛烈攻擊美國政府,因而名譽掃地。1946年,龐德在美國因判國罪受審,由于被醫生診斷為精神不正常而得以免刑,被送進了華盛頓的精神病院。1961年出院,回到意大利定居,直至1972年病逝于威尼斯。由于對美國文學的巨大貢獻,龐德獲得了1928年的日晷獎和1949年的博林根獎。
龐德的規模最大、最重要的著作是長詩《詩章》。早在1905年,他就開始寫作,直至1969年發表110—117首的殘篇,也沒有結尾。這部詩作氣魄恢弘。全詩沒有連貫的敘述,而是將當代與古代、歐洲與東方交融在一起,對全部的人類文明進行了一番審視。《詩章》的第一首翻譯了《奧德修紀》中的一段。8至11首寫了一位威尼斯軍事統領、藝術保護人和教堂修建者。第12、13首將孔子的理想社會與西方現代社會作了對比。14至16首描寫了詩人理想中的通往天堂之道。接著,詩人寫到了幾位建國初期的美國總統: 杰弗遜、約翰·昆西·亞當斯、馬丁·范布倫和約翰·亞當斯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寫作的詩中,有些明顯地流露出龐德的傾向法西斯和反猶的思想,這是不可取的。《詩章》 中夾雜著希臘語、拉丁語、意大利語、法語、中文等18種文字,場景的時空跳躍也很大,從古至今,從西方至東方,無所不及。整個詩作的風格是玄妙、晦澀的。在詩中,作者提出了以孔子哲學和倫理觀為基礎的道德觀,詛咒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詩章》對整個現代歐美詩歌有著巨大的影響。
龐德是現代英美詩壇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詩人,他的創作和理論對現代英美詩歌的發展有著相當大的作用。
上一篇:西方文學·金斯堡
下一篇:西方文學·貝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