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太和(節選) 王夫之
此章乃一篇之大指,貞生死以盡人道,乃張子之絕學,發前圣之蘊,以辟佛,老而正人心者也。朱子以其言既聚而散,散而復聚,譏其為大輪回。而愚以為朱子之說反近于釋氏滅盡之言,而與圣人之言異。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則生之散而為死,死之可復聚為生,其理一轍,明矣。《易》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游魂者,魂之散而游于虛也,為變,則還以生變化明矣。又曰:“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伸之感而屈,生而死也;屈之感而伸,非既屈者因感而可復伸乎!又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即所謂清通而不可象者也。器有成毀,而不可象者寓于器以起用,未嘗成,亦不可毀,器敝而道未嘗息也。以天運物象言之,春夏為生,為來,為伸,秋冬為殺,為往,為屈,而秋冬生氣潛藏于地中,枝葉槁而根本固榮,則非秋冬之一消滅而更無余也。車薪之火,一烈已盡,而為焰,為煙,為燼,木者仍歸木,水者仍歸水,土者仍歸土,特希微而人不見爾。一甑之炊,濕熱之氣,蓬蓬勃勃,必有所歸;若盫蓋嚴密,則郁而不散。汞見火則飛,不知何往,而究歸于地。有形者且然,況其絪缊不可象者乎!未嘗有辛勤歲月之積,一旦悉化為烏有,明矣。故曰往來,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滅。生滅者,釋氏之陋說也。儻如散盡無余之說,則此太極渾淪之內,何處為其翕受消歸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故此太虛之內,亦何從得此無盡之儲,以終古趨于滅而不匱邪?
虛空者,氣之量。氣彌淪無涯而希微不形,則人見虛空而不見氣。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神化者,氣之聚散不測之妙,然而有跡可見。性命者,氣之健順有常之理,主持神化而寓于神化之中,無跡可見。若其實,則理在氣中,氣無非理,氣在空中,空無非氣,通一而無二者也。其聚而出為人物則形,散而入于太虛則不形,抑必有所從來。蓋陰陽者氣之二體,動靜者氣之二幾,體同而用異則相感而動,動而成象則靜,動靜之幾,聚散、出入、形不形之從來也。《易》之為道,乾、坤而已,乾六陽以成健,坤六陰以成順,而陰陽相摩,則生六子以生五十六卦,皆動之不容已者,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錯綜變化,要以動靜夫陰陽。而陰陽一太極之實體,唯其富有充滿于虛空,故變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兇大業生焉。陰陽之消長隱見不可測,而天地人物屈伸往來之故盡于此。知此者,盡《易》之蘊矣。
老氏以天地如橐籥,動而生風,是虛能于無生有,變幻無窮,而氣不鼓動,則無是有限矣。然則孰鼓其橐籥令生氣乎?有無混一者,可見謂之有,不可見遂謂之無,其實動靜有時而陰陽常在,有無無異也。誤解《太極圖》者,謂太極未有陰陽,因動而始生陽,靜而始生陰。不知動靜所生之陰陽,為寒暑、潤燥、男女之情質,乃固有之蘊,其絪缊充滿在動靜之先。動靜者即此陰陽之動靜,動則陰變于陽,靜則陽凝于陰,一震、巽、坎、離、艮、兌之生于乾、坤也。非動而后有陽,靜而后有陰,本無二氣,由動靜而生,如老氏之說也。
虛必成實,實中有虛,一也。而來則實于此,虛于彼,往則虛于此,實于彼,其體分矣。止而行之,動動也;行而止之,靜亦動也,一也。而動有動之用,靜有靜之質,其體分矣。聚者聚所散,散者散所聚,一也。而聚則顯,散則微,其體分矣。清以為濁,濁固有清,一也。而清者通,濁者礙,其體分矣。使無一虛一實,一動一靜,一聚一散,一清一濁,則可疑太虛之本無有,而何者為一?惟兩端迭用,遂成對立之象,于是可知所動所靜,所聚所散,為虛為實,為清為濁,皆取給于太和絪缊之實體。一之體立,故兩之用行;如水唯一體,則寒可為水,熱可為湯,于冰湯之異,足知水之常體。
〔注釋〕大指:主旨。貞:正。絕學:造詣獨到的學說。蘊:深奧的含義。象:具體形象。希微:空寂玄妙。甑:古時蒸飯用的瓦質烹飪器。盫蓋:覆蓋。絪缊:指天地陰陽二氣交互作用時的虛無飄渺的狀況。儻如:假如。渾淪:囫圇、整個兒。翕(xī)受:吸收。翕,聚、合。彌淪:包羅、統括。幾:隱微。指事物的跡象。六陽:《周易》以六畫成一卦,每畫為一爻,爻分陰陽。乾卦六畫均陽爻,是剛健的象征;坤卦六畫均陰爻,是柔順的象征。六子以生五十六卦:陰爻陽爻迭成演成乾、坤兩卦,乾坤兩卦又產生出震、巽、坎、離、艮、兌六卦,所以叫六子。《周易》以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八卦相互交錯而產生五十六卦。大業:天下的大事業。橐籥:鼓風設備,即風箱。混一:混同合一。情質:實情與氣質。按照氣稟學說,人、物之生,稟氣稟時,故生之時即稟受固定的先天情質。迭:輪流。
(儲玲玲)
〔鑒賞〕《張子正蒙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他通過為北宋張載《正蒙》一書作注解的形式,繼承和發展了張載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佛老唯心主義的批判精神。其中,《太和》篇列于《正蒙》之首,內容極其豐富,地位相當重要,是張載確立其樸素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經王夫之進一步引申發揮后,更是增色不少,從而把中國哲學元氣本體論的思想推向了一個新高潮。縱觀注文,以下幾點十分精彩:
首先,王夫之明確強調宇宙是由元氣構成的物質實體,并再次肯定了張載提出的“虛空即氣”的命題。太和、太虛、太極、道等范疇,長期以來一直被中國傳統哲學用來指稱產生宇宙萬物的本始,但它們究竟是物質性的還是精神性的,在不同時代不同哲學家那里向來有不同的解釋。張載認為,太和是元氣的絪缊未分狀態。王夫之則更明確地指出,陰陽二氣的和合是謂“太和”。“太和之中,有氣有神,神者非他,二氣清通之理也”。張載的一個杰出貢獻是平息了中國哲學史上紛爭不已的虛空與氣的關系,提出:“知太虛即氣,即無無”的命題。王夫之說得就更透徹,“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物,亦無間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圍也”,“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之隱,隱則人謂之無”。整個世界除了氣之外,更無他物,空間只不過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
其次,生動地證明了元氣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表達了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的思想。王夫之舉例說,木柴、水、汞這些物質經火燃燒后或“為煙”、“為燼”、蒸發、“見火則飛”,實際上是轉化成了其他東西。在自然界中一物減少了,他物則增多了。有形的東西是這樣,細微無形的氣更是如此。“儻如散盡無余之說,則此太極渾淪之內,何處為其翕受消歸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則此太虛之內,亦何從得此無盡之儲,以終古趨于滅而不匱邪?”這是說如果客觀物質世界可以消滅,它消滅到什么地方去,總要有個歸宿吧;說它能被創造出來,又從何處創造出來,以致宇宙間有無窮無盡的物質儲存來供它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消滅下去而永不枯竭呢?
再次,在繼承發展張載“一物兩體”辯證法思想的基礎上,深刻闡述了事物的矛盾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張載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斗爭,“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王夫之對此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他指出對立面的統一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一種有機的結合。“一之體立,故兩之用行。”“非有一,則無兩也。”天地之化,人物、草木、鳥獸之生等,皆具陰陽二氣。既無孤陽之物,亦無獨陰之物。凡動靜、升降、往來、屈伸、出入、聚散、顯隱、生滅、剛柔、晝夜、寒暑之變,都是事物對立統一矛盾運動的具體表現,進而得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物質世界的永恒屬性或存在方式的結論。
老子認為,天地就像一座冶鑄銅鐵的熔爐,里面原本空空如也,什么也沒有,是一派虛、無、靜寂的景像,不知是誰用“橐龠”向里面不斷地鼓氣生風,才產生了有形的萬物。宋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朱熹的《太極圖說解》則認為先有一個絕對不動的太極,由這太極產生動靜,然后才有物質世界的陰陽對立和變化發展。“誤解《太極圖》者,謂太極本未有陰陽,因動而始生陽,靜而始生陰。不知動靜所生之陰陽,為寒暑、潤燥、男女之情質,乃固有之蘊,其絪缊充滿在動靜之先。動靜者即此陰陽之動靜……”王夫之批駁說,他們脫離物質講動靜,其實是在宣揚一種從無中生有,從虛中產生氣的唯心主義世界觀。
有無、動靜、虛空和氣的關系,一直是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一些重要范疇和基本命題。自從在老子哲學中發軔后,經魏晉玄學、佛教、道教的推波助瀾,到宋明理學那里,唯心主義的痕跡越來越濃。王夫之繼承發揚了中國哲學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優良傳統,再次深刻闡明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世界是不生不滅的,它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運動是物質世界的根本屬性,運動的形式是多樣的和相互轉化的,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矛盾運動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世界上除了物質性的氣以及由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具體物質之外,什么也不存在,虛空只不過是物質運動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這些觀點頗有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意蘊,從而達到了“辟佛、老而正人心”的目的。
此外,在認識論上王夫之也有一些真知灼見。譬如提出:“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覺乃發。”人的知覺和認識產生于感覺器官、心理活動和客觀對象三方面條件的綜合。
上一篇:周語上(召公諫厲王止謗)·《國語》原文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王夫之《讀通鑒論·秦始皇》原文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