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 《韓非子》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厘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于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于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帶之國;安厘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為也。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為上者薄矣。交眾、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無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則群臣廢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數至能人之門,不一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一圖主之國。屬數雖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然則主有人主之名,而實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交,不以官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于法,而信下為之也。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仇法則可也。
賢者之為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二心。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51〕之。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頭,下以修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鏌铘〔52〕傅〔53〕體,不敢弗搏。無〔54〕私〔55〕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故民不越鄉而交,無百里之戚〔56〕。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57〕而立,治之至也。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詐說逆法,倍〔58〕主強諫,臣不謂忠。行惠施利,收下為名,臣不謂仁。離俗隱居,而以詐非上,臣不謂義。外使諸侯,內耗其國,伺〔59〕其危崄之陂〔60〕,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親,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國聽之,卑主之名以顯其身,毀國之厚〔61〕以利其家,臣不謂智。此數物者〔62〕,險世之說也,而先王之法所簡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從王之指〔63〕;無或作惡,從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廢私術,專意一行,具〔64〕以待任。
夫為人主而身察百官,則日不足,力不給。且上用目,則下飾觀〔65〕;上用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66〕。先王以三者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審賞罰。先王之所守要〔67〕,故法省而不侵。獨制四海之內,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68〕,奸邪無所依。遠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辭;勢在郎中,不敢蔽善飾非;朝廷群下,直湊單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勢使然也。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69〕以往,使人主失端〔70〕,東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71〕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72〕于法之內,動無非法。峻法,所以禁過外〔73〕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貳錯〔74〕,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75〕矣;法不信,則君行危〔76〕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矣。故曰:巧匠目意〔77〕中〔78〕繩,然必先以規矩〔79〕為度;上智捷舉〔80〕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81〕。故繩直而枉木斫〔82〕,準夷而高科削〔83〕,權衡縣而重益輕,斗石設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84〕貴,繩不撓〔85〕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86〕下之邪,治亂決繆〔87〕,絀羨〔88〕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民,退淫殆〔89〕,止詐偽,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90〕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則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注釋〕強:不曲法從私,堅決依法辦事。氓:通“泯”,滅。啟:開拓。殘:攻破。加兵:用兵。私:以……為私,把……占為己有。拔:攻取。淇:淇水,衛河的支流。事:戰事。老:士兵因長期作戰而疲憊不堪。兵:指魏國兵。布:遍布。冠帶,本指帽子和腰帶,指中原地區文化發達的各國。務:從事。亂弱:混亂、衰弱。釋:丟掉。私其外:指臣子營私舞弊。外,指臣子之事。私曲:指謀私利的歪門邪道。公法:國家的法令。審:考察。制:規定。詐偽:狡詐、虛偽。權衡:稱量物體輕重的工具,這里用來比喻法度。稱:衡量。進:選拔。比周:結黨營私。務交:從事朋黨、勾結拉攏。毀:誹謗。惡:厭惡。公行:為國家謀利的行為。相為:互相包庇。外交:結黨營私。與:黨羽。蔽:掩蓋。全句指為他掩蓋罪行的人多。伏:隱退。數(shuò):屢次。能人:被君王寵幸的人。屬:徒屬,即官員。任國:為國家辦事。托:依附、寄生。養交:豢養結交食客。信:輕信。量功:衡量功罪。度(duó):揣測。弊:通“蔽”,掩蔽、埋沒。非:通“誹”,誹謗。辯:通“辨”,辨別。仇法:用法、行法。質:即“摯”,古代臣見君時所用的見面禮。為:行為?!?1〕制:控制?!?2〕鏌铘:一作“莫邪”,寶劍名?!?3〕傅:通“附”,近?!?4〕無:通“毋”,不要?!?5〕私:偏愛、偏袒。〔56〕戚:憂慮?!?7〕提衡:持平、擺平?!?8〕倍:通“背”,違背?!?9〕伺:窺伺、窺測?!?0〕陂:山坡。〔61〕厚:財富。〔62〕數物者:幾件事,指儒家提倡的廉、忠、仁、義、智五種德行?!?3〕指:通“旨”,旨意?!?4〕具:通“俱”,完全、全部。〔65〕釋觀:裝飾外觀、掩蓋真相?!?6〕繁辭:言語繁瑣、夸夸其談?!?7〕守要:守指“困法數,審賞罰”二事;要,扼要、要領?!?8〕佞:奸巧諂諛、花言巧語?!?9〕即漸:逐漸?!?0〕失端:失去頭緒、迷失方向?!?1〕端:正。〔72〕為惠:施行恩惠?!?3〕外:棄。〔74〕錯:通“措”,置,指樹立威嚴?!?5〕彰:顯明,這里指明目張膽、肆無忌憚?!?6〕危:危險。〔77〕目意:目測?!?8〕中:適合?!?9〕規矩:規和矩分別是畫圓和畫方的器具,后引申為準則、禮法?!?0〕舉:行動?!?1〕比:例子?!?2〕枉木頎:枉,曲;頎,砍削。〔83〕準夷而高科削:將凸出的部分削去使它平。準,量平的器具;夷,平;高科,凸出部分。〔84〕阿(ē):迎合、曲從?!?5〕撓:屈,引申為遷就?!?6〕詰:追究?!?7〕治亂決繆:治亂,平定紛亂;決,判斷;繆,通“謬”,錯誤。〔88〕羨:多余。〔89〕殆:通“怠”,怠惰?!?0〕易:輕視。
(饒玲一)
〔鑒賞〕韓非說“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定法》),認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皆是“徒法而無術”或“徒術而無法”(同上),有其弊偏。韓非標榜“抱法”、“處勢”、“用術”,認為帝王應當三者得兼。他首先強調法、勢并用,“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同上),接著又強調用術,說術是“藏之于胸中”“而潛御群臣”(《難三》)的東西。說穿了,術就是帝王如何保護好自己權位的手段,包括陰謀詭計,所以韓非稱之為“帝王術”。“法”、“術”、“勢”不是韓非的發明,作為法家先行者的商鞅、申不害、慎到分別對三者作過理論論述。韓非正視“爭于氣力”之“當今”(《五蠹》),認為三者“不可一無”(《定法》),提出了一套“法、術、勢”相結合的比較完整的理論。班固《漢書·藝文志》將《韓非子》劃入法家,而司馬遷則認為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通覽《韓非子》,韓非雖講了不少“法治”的話,但不難看出他還是更多地探討了“帝王術”。司馬遷的說法也許更為得當。
“有度”,意謂有法度。本篇著重講治國必須要有法度,較為系統地闡述了韓非“法治”思想。
韓非是一位注重現實的理論家,特別講究“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五蠹》),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韓非正視“人臣之侵其主也”、“人主失其端”的嚴酷現實,同時也看到了“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而富強”(《問田》)的事實,從而得出“明法者強,慢法者弱”(《飾邪》)的結論,明確提出君主必須走“法治”之路,否則“亡國宜矣”(同上)。故本文一開頭韓非便強調“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ldquo;強”或“弱”,其關鍵在于君主是否用法。若“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除去奸私之行而實施國法,民眾安樂而國家安定。如是,君主便可“獨制四海之內”。話意豁然,韓非用法的最終目的就一個:維護君主的利益,“上尊而不侵”,使君主的尊貴不受侵害。若君主“釋法用私”,放棄國法而容忍臣下私行,就會“上下不別”,君主也就只剩一個空名了。韓非所憧憬的“治之至”是“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尊貴的人和卑賤的人不超越名分界限,愚昧的人和聰明的人各有其量衡而自得其所。這也就是所謂“一民之軌,莫如法”,“法”統一了人們的思想行為?!秵柼铩菲?ldquo;言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正好為此作出了注腳。從這里可以了解韓非所強調的他的“法治”的本質,即他所代表的統治階級依照自己的是非標準去禁民之非,實際上是以刑禁民,對所謂的“言行不軌”者施之以嚴刑重罰。所以,他主張的“法治”即“以刑治國”,指帝王憑借自己的權勢,運用“術”的手段,以刑罰懲治官吏和人民。后來的專制帝王都迷信韓非的嚴刑重罰治國之說。秦始皇比較自信,明目張膽地搞嚴刑重罰,結果秦王朝二世而亡。此后的專制者換了一種手法,搞陽儒陰法。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他們把人民不當作人,而當作癩皮一樣來治,人民也就會“見酷而不再覺其酷”,“所以又會踏著殘酷前進,這也是虎吏和暴君所不料,而即使料及,也還是毫無辦法的”(魯迅:《南腔北調集·偶成》)。
韓非說“明主使法釋人”、“使法量功”,即用“法”來選擇人,衡量其功勞。其人其功,不可悖法而“自舉”、“自度”。還得以“法”制臣,“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群臣”也只能是“無有二心”,“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純粹是一種馴服工具,頗似現代之機器人。在韓非看來,君主“威不貸錯,制不共門”,必須獨操“威”“制”刑罰大權。韓非的這些主張,無一不是為獨裁君主設計的,無一不是為了造就君主獨裁。韓非“以法治國”思想中也含有非常光芒的顆粒。本篇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飾邪》篇中的“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等等,都已成了膾炙人口的治國名言。這里多少透散出一絲半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氣息,盡管只是臣民在君主之法面前一體受君主之刑之罰的“平等”。
韓非是一個悲劇人物,最后被津津樂道于他的學說的秦王害死于獄中。“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秦王的這番渴賢如焚的感嘆,給后人留下了沉重的反思。司馬遷讀《韓非子·說難》,悲從中來:“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于秦,不能自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其實韓非的悲劇倒是應驗了自己的話:“是智法之士與當途之人不可兩存之仇。”(《孤憤》)盡管如此,韓非作為戰國末期最后一位理論家,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是不可低估的。他和他的思想都有著重大的歷史影響。
本文“說荊齊燕魏四國之亡”,而“韓非死時,六國都不曾亡”(《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據此提出質疑。有學者認為此篇似乎是秦漢間法術家的文章,一邊竄入《韓非子》,一邊又混入《管子·明法篇》。但從內容和語體風格上看,還是與韓非有某種脈承關系的。
上一篇:陸九淵《雜說》原文注解與鑒賞
下一篇:未濟卦·《周易》原文注解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