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
【原文】
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1],辭曰:“臣不才,無能益焉?!蓖踉唬骸百囎又粕浦病!睂υ唬骸胺蛏圃谔?,太子欲善,善人將至;若不欲善,善則不用。故堯有丹朱[2],舜有商均[3],啟有五觀[4],湯有太甲,文王有管、蔡[5]。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夫豈不欲其善?不能故也。若民煩,可教訓。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中國所不能用也?!?/p>
王卒使傅之。問于申叔時,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求賢良以翼之。悛而不攝,則身勤之,多訓典刑以納之,務慎惇篤以固之。攝而不徹,則明施舍以導之忠,明久長以導之信,明度量以導之義,明等級以導之禮,明恭儉以導之孝,明敬戒以導之事,明慈愛以導之仁,明昭利以導之文,明除害以導之武,明精意以導之罰,明正德以導之賞,明齊肅以耀之臨。若是而不濟,不可為也。且夫誦詩以輔相之,威儀以先后之,體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節(jié)義以動行之,恭敬以臨監(jiān)之,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fā)之,德音以揚之,教備而不從者,非人也。其可興乎!夫子踐位則退[6],自退則敬,否則赧?!?/p>
【注釋】
[1]莊王:楚莊王,名旅。士:楚國大夫。太子箴:楚莊王的兒子,名箴,即楚恭王。
[2]丹朱:堯的兒子,名朱。相傳他傲慢荒淫,所以堯禪位于舜。
[3]商均:舜的兒子,名均,封地在商,故名商均。相傳他昏庸無能,所以舜禪位于禹。
[4]啟:禹的兒子,傳說中夏朝國王。五觀:啟的五個兒子,行事荒唐,常到洛水北岸狩獵,不理民事,被后羿奪去王位。也有說是一子之名。
[5]管、蔡:管叔鮮和蔡叔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兩人不服,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一起發(fā)動叛亂,后被周公平定。
[6]夫:發(fā)語詞。子:指太子。
【譯文】
楚莊王派遣士亹教導太子箴,士亹辭謝說:“我沒有才能,不能對太子有所增益。”莊王對他說:“靠您良好的才德可以使他變好?!笔縼惢卮鹫f:“變好的關鍵在于太子,太子想變好,有才德的人就會到他身邊;如果太子不想變好,有才德的人教導他也沒用。所以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啟有五規(guī),商湯有太甲,周文王有管叔、蔡叔那樣的不肖子孫。這五位君王,都算是具有大德了,卻生有不肖子孫。難道他們不想子孫變好嗎?只是因為他們的不肖子孫不能達到的緣故。如果說百姓紛亂,可以教育訓導。那么諸如蠻、夷、戎、狄這些少數(shù)民族,他們不順服已經(jīng)很久了,但是中原國家并不能使他們順從自己啊。”
莊王最終還是讓士亹去教導太子。士亹只好去詢問申叔時,叔時說:“用歷史來教育他,從而使他懂得褒揚善行而貶抑邪惡,以此來戒勉他的心;用先王的處世之道來教育他,從而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聲顯揚,昏庸的人要被廢黜,以此來鼓勵和約束他的行為;用《詩經(jīng)》來教育他,對他宣導并廣泛顯揚先王的美德,以此來彰明他的志向;用禮儀來教育他,使他知道尊卑上下的法度;用音樂來教育他,以此來洗滌他身上的污穢,使他穩(wěn)重而不輕浮;用法令來教育他,使他懂得百官的職事;用治國的嘉言來教育他,使他發(fā)揚美德,從而知道先王所致力于以德對待百姓的美好行為;教給他古書載記的內(nèi)容,使他懂得歷代成敗興衰的道理而能使他引起警戒;用先王的訓典來教育他,使他知道宗族的發(fā)展繁衍,而且行為符合道義?!?/p>
“如果這樣教導還不聽從,依舊舉動失當而不改正,那就用文辭托物進行諷諫去勸導他,尋求賢良之士來輔佐他。改正了還不穩(wěn)固,那就以自身勤勉來帶動他,多講述典法常刑來教導他使他接受,努力審慎地用淳厚篤實的品德來穩(wěn)固他。穩(wěn)固了卻不通達事理,那就闡明推己及人的道理,引導他為人要忠誠;闡明如何可以使國家長久的道理,引導他講誠信;闡明度量關系上要適度,引導他處事得宜而講求義;闡明上下等級的秩序,引導他遵循禮法;闡明謙恭克儉的道理,引導他遵從孝道;闡明恭敬警戒的原則,引導他如何成功處事;闡明要以慈愛之心待人,引導他施行仁德;闡明要利人利物,引導他具有文德;闡明要鏟惡除暴的重要性,引導他樹立武德;闡明辦案要精于觀察揣摩對方心思,引導他如何慎加刑罰;闡明待人要無所偏私,引導他正確賞賜;闡明做事要專一嚴肅,使他明了如何磊落臨朝理事。如果這樣教導還不成功,那就不能做他的老師了。暫且利用吟誦詩歌來輔導他,用禮儀來幫助他,以禮相待來影響他,身體力行來輔助他,制訂節(jié)義來約束他,端莊恭敬地監(jiān)督他,殷勤懇切地勸勉他,以孝順之心對待他,用忠誠信義來啟發(fā)他,用好的聲譽來激揚他,如此全面教導還不聽從的話,那就不是一個可以教育好的人了。難道這樣的人還能有所成就嗎!所以,當那樣的太子即位您就引退,自己引退就能顯示出自重,否則就會時常感到慚愧?!?/p>
上一篇:《欒武子立悼公》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申生伐東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