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傳
【題解】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從小開始便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游學不輟,才名漸漸顯露。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于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結果未能如愿。后至河西,為大將軍竇融從事,勸竇融支持光武帝。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班彪非常博學,專力從事于史學著述。寫成《后傳》60余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班固所未及完成者。
【原文】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人也。祖況,成帝時為越騎校尉。父稚,哀帝時為廣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1]。年二十余,更始敗,三輔大亂。時隗囂擁眾天水,彪乃避難從之。囂問彪曰:“往者周亡,戰國并爭,天下分裂,數世然后定。意者從(縱)橫之事復起于今乎?將承運迭興,在于一人也?愿生試論之?!?/p>
對曰:“周之廢興,與漢殊異。昔周爵五等,諸侯從政,本根既微,枝葉強大,故其末流有從(縱)橫之事,勢數然也。漢承秦制,改立郡縣,主有專已之威,臣無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2],哀、平短祚,國嗣三絕,故王氏擅朝,因竊號位。危自上起,傷不及下,是以即真[3]之后,天下莫不引頸而嘆。十余年間,中外搔擾,遠近俱發,假號云合,咸稱劉氏,不謀同辭。方今雄桀(杰)帶州域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而百姓謳吟,思仰漢德,已可知矣。”囂曰:“生言周、漢之勢可也;至于但見愚人習識劉氏姓號之故,而謂漢家復興,疏矣。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羈之,時人復知漢乎?”
【注釋】
[1]沈重:沉著穩重。好古:喜好古文典籍。
[2]外家:外戚之家。
[3]即真:登上帝位。真:所謂真命天子。
【譯文】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人。祖父班況,在成帝之時做過越騎校尉。父親班稚,在哀帝之時做過廣平太守。班彪性格沉穩,酷愛古代文學。年輕時,正值更始皇帝敗逃,京城附近大亂。當時,隗囂帶領眾人在天水起事,班彪便跟著他。隗囂曾經問班彪:“從前周朝滅亡,戰國紛爭,天下四分五裂,經過好幾代才得安定。是合縱連橫的事又將出現在今天呢,還是承受天命,在某一個人身上呢?不知先生怎么看?”
班彪回答說:“周朝的興與衰,與漢朝不一樣。從前周朝分爵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掌握自己的領地各自為政,正像一棵大樹,本根很弱小,枝葉很茂盛,所以到了后來,出現合縱連橫的事,是形勢促使它那樣。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為郡縣制,國君有專制的權威,臣下無百年的權柄。到了成帝之時,假借外戚的勢力,哀帝、平帝在位時間很短,三帝無子,所以王莽篡位,竊取國位年號。危險來自上邊,傷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沒有不伸著脖子在嘆息。十多年間,中外發生不少騷擾,遠近都有,各自打著劉氏的旗號號召響應,眾口一詞,不謀而和?,F在的英雄豪杰統治各州縣的,都沒有像七國傳統那樣的資本,可百姓卻異口同聲,想念漢朝的恩德,發展趨勢已經可想而知了?!壁髧痰溃骸跋壬鷮χ艹c漢朝的形勢分析得有理;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習慣劉氏稱號的緣故,而說漢家一定復興,這就不見得了。從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劉邦追鹿到了手,當時的人又有誰知道會有漢朝呢?”
【原文】
彪既疾囂言,又傷時方艱,乃著《王命論》,以為漢德承堯,有靈命之符,王者興祚,非詐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囂終不寤,遂避地河西[4]。河西大將軍竇融以為從事,深敬待之,接以師友之道。彪乃為融畫策事漢,總西河以拒隗囂。及融征還京師,光武帝問曰:“所上章奏,誰與參之?”融對曰:“皆從事班彪所為?!钡垩怕劚氩牛蛘偃胍姡e司隸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數應三公之命,輒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間。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自太初以后,闕而不錄,后好事者頗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彪乃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后傳數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其略論曰:
“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諸侯,國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杌》[5],晉之《乘》,魯之《春秋》,其事一也。”定、哀[6]之間,魯君子左丘明論集其文,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曰《國語》,二十一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闇[7],而《左氏》《國語》獨章。又有記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號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國并爭,秦并諸侯,則有《戰國策》三十三篇。
【注釋】
[4]河西:泛指黃河以西之地,此處指今甘肅、青海黃河以西地區。
[5]《梼杌(táo wù)》:春秋時楚國的史書,今佚。
[6]定:魯定公。哀:魯哀公。
[7]闇(àn):同“暗”,遺失。
【譯文】
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囂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嘆時局艱難,于是著一篇《王命論》,認為漢德是繼承唐堯,有靈驗的王符作證,王者登上寶座,不是憑欺詐能成功,想用這來感動隗囂,可是隗囂始終不覺悟,于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將軍竇融用他做從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師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竇融出謀劃策,敬事漢朝,總領西河一帶來抗拒隗囂。后來竇融奉詔回京師,光武帝問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誰和你參謀?”竇融答道:“都是我的從事班彪做的?!被实巯騺砺犝f班彪才華出眾,便召見。舉他作司隸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沒有就位。后來幾次應三公的命令,就去了。
班彪才高八斗,于是專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武帝時,司馬遷著了《史記》,從太初年間以后,缺了沒寫,后來有些好事者把當時的事跡連綴起來,但是文筆鄙俗,不配為《史記》的后續之作。班彪于是繼續采集前朝歷史遺事,還從旁貫穿一些異聞,寫下后傳數十篇,參照前面的歷史而評論得失。其略論寫道:
“唐虞三代,據《詩經》《書經》的記載,每代均有史官,管理經典著作,到了諸侯各國,每國均有歷史,所以《孟子》上說‘楚國的歷史叫《梼杌》,晉國的歷史叫《乘》,魯國的歷史叫《春秋》,他們記載歷史都是一回事’。魯定公、哀公的年代,魯國君子左丘明收集當時的歷史,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根據各種不同的材料,寫成《國語》二十一篇,從此《乘》和《梼杌》的事就不行于時,而《左氏》、《國語》就得到人們的重視傳習。又有記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代帝王公侯卿大夫事跡的書,叫做《世本》,共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國紛爭,秦國吞并諸侯,就有《戰國策》三十三篇問世。
【原文】
“漢興定天下,太中大夫陸賈記錄時功,作《楚漢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馬遷采《左氏》《國語》,刪《世本》《戰國策》,據楚、漢列國時事,上自黃帝,下訖獲麟,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遷之所記,從漢元至武以絕,則其功也。至于采經摭傳,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務欲以多聞廣載為功,論議淺而不篤。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游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8]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誠令遷依《五經》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
“夫百家之書,猶可法也。若《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觀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馬遷序帝王則曰本紀,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卿士特起則曰列傳。又進項羽、陳涉而黜淮南、衡山,細意委曲,條例不經[9]。若遷之著作,采獲古今,貫穿經傳,至廣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煩,故其書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一。若序司馬相如,舉郡縣,著其字,至蕭、曹、陳平之屬,及董仲舒并時之人,不記其字,或縣而不郡者,蓋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齊其文,不為世家,惟紀、傳而已。傳曰:‘殺史見極[10],平易正直?!洞呵铩分x也?!?/p>
【注釋】
[8]遭極刑:指司馬遷遭宮刑。
[9]條例不經:分門別類不符合正道。不經:謂離經叛道。
[10]殺史見極:殺,殺青,謂撰寫。極:標準。意思是指人們寫歷史是為了確定正確的標準。
【譯文】
漢朝興起,平定天下,太中大夫陸賈記錄當時情況,作《楚漢春秋》九篇。孝武皇帝的年代,太史令司馬遷采集《左氏》《國語》,刪削《世本》《戰國策》,根據楚、漢列國時事,上自黃帝起,下至太始二年為止,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共一百三十篇,而有十篇缺了,司馬遷所記,從漢朝開國至武帝時絕筆,這是它的功績。至于采取經傳,搜羅分散于百家的材料,很多粗疏簡略之處,不如原來的真實詳細,它是以多聞廣載見長,論議膚淺而不厚實。他論學術就推崇黃帝、老子而輕視《五經》;寫貨殖傳,就輕仁義而以貧窮為恥;寫游俠之士,就輕視那些節烈的人而推崇世俗建功之士。這就是大毛病,有傷正道,所以遭到腐刑的緣故。但是他善于敘述事理,文筆暢達而不華麗,質樸而不粗野,文質相稱,不愧為良史之才。如果讓他遵照《五經》的禮法之言,符合圣人的是非標準,那就差不多了。
“那些百家的歷史書籍,都有可取之處。如《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讀了之后,今天的人能夠知道古代歷史,后世的人可以知道前代的事,實在是圣人的耳目呀。司馬遷替帝王作傳就稱為本紀,寫公侯傳國就稱為世家,寫卿士特起就稱為列傳。他把項羽、陳涉列入本紀和世家,而淮南王、衡山王降為列傳,寫得細致委婉,很有條理。司馬遷的著作,采自古今的逸聞,貫穿經傳的史料,實在廣博得很。憑一個人的精力,內容復雜而繁重,所以他的收刪削繁蕪之處還不太夠,有些多余的語言,不夠整齊劃一。例如寫司馬相如,舉出郡縣,寫出他的表字,至于寫到蕭何、曹參、陳平等人,以及董仲舒同時的人,就不記載他們的表字,有些只寫了縣而不寫郡,可能是沒有顧及吧。今后寫歷史,必須嚴格核對事實,修飾文字,統一體例,寫世家,只要紀、傳就夠了。古書上說:‘寫歷史是為了確立正確的標準,平易正直,是《春秋》的本義。’”
【原文】
彪復辟司徒玉況府。時,東宮初建,諸王國并開,而官屬未備,師保多闕。彪上言曰:“孔子稱:‘性相近,習相遠也?!Z誼以為:‘習為善人居,不能無為善,猶生長于齊,不能無齊言也。習與惡人居,不能無為惡,猶生長于楚,不能無楚言也。’是以圣人審所與居,而戒慎所習。昔成王之為孺子,出則周公,邵(召)公、太史佚,入則大顛、閎夭、南宮括、散宜生,左右前后,禮無違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曠然太平。是以《春秋》‘愛子教以義方,不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对姟吩疲骸r厥孫謀,以宴翼子[11]。’言武王之謀遺子孫也。
“漢興,太宗使晁錯導太子以法術,賈誼教梁王以《詩》《書》。及至中宗,亦令劉向、王褒、蕭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學保訓東宮以下,莫不崇簡其人,就成德器。今皇太子諸王,雖結發學問,修習禮樂,而傅相未值賢才,官屬多闕舊典。宜博選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為太子太傅,東宮及諸王國,備置官屬。又舊制,太子食湯沐十縣,設周衛交戟[12],五日一朝,因坐東箱,省視膳食,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請問而已,明不媟黷[13],廣其敬也?!?/p>
書奏,帝納之。后察司徒廉為望都長,吏民愛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二子:固、超。超別有傳。
【注釋】
[11]詒厥孫謀,以宴翼子:留下好的治國策略,足以庇蔭子孫。詒:遺留,贈送。厥:助詞。宴翼:庇護。宴:同“燕”。
[12]交戟:武裝警衛。
[13]媟黷(xièdú):亦作“媟瀆”,褻狎,輕慢。
【譯文】
班彪又調升到司徒玉況府。當時太子的東宮剛建立,諸王國同時開辟,而官吏沒有配齊,師父和保衛人員都不齊備。班彪又上言道:“孔子說:‘人們的天性是差不多的,而習俗的影響就差得很遠。’賈誼認為:‘經常與善人打交道,不能不做好事,猶如生長在齊國,不能不說齊國話。經常與惡人接觸,不能不做壞事,猶如生長在楚國,不能不說楚國話。’因此圣人嚴格選擇鄰居,特別注意環境的影響。從前周成王做孺子時出外就由周公、召公、太史佚等人輔佐他;在朝內就大顛、閎夭、南宮適、散宜生等人輔佐,他的左右前后,沒有違背禮節的人,所以成王一登上王位,天下空前的太平。因此《春秋》提出:‘愛兒子應該教育他走正路,不走邪門歪道。驕傲奢侈,淫逸懶惰,是邪門歪道的根源?!对娊洝飞险f:“留下好的治國策略,足以庇蔭子孫?!本褪侵钢芪渫趿艚o成王的寶貴遺產。
“漢朝興起后,太宗派晁錯用法術教育太子,賈誼用《詩經》《書經》教育梁王,到了中宗,也使劉向、王褒、蕭望之、周堪等人用文章儒學教育東宮以下的人員,都鄭重選擇合適的人,養成他們的品德和才具?,F在皇太子和諸王子,雖然年輕時就在學習,修習了禮樂,但是做太傅的尚未遇到賢才,官屬很少熟悉舊典。應該廣泛挑選有威望、懂政事的名儒,用他們做太子太傅,東宮和諸王國,官屬應該配齊。按舊規定,太子有十縣作湯沐邑,設保衛人員,五天一朝見,坐在車廂,檢查膳食,不是朝見的日子,使仆、中允每天問安罷了,表明舉動不隨便,處處講究恭敬?!?/p>
書奏上后,皇帝采納了。后來選司徒廉作望都長,得到官吏百姓的愛戴。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賦、論、書、記、奏事共九篇。有兩個兒子:班固、班超。班超另有傳記述他的事跡。
上一篇:后漢書《班固傳》譯文賞析
下一篇:后漢書《班超傳》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