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虛臺記
凌虛臺記
北宋·蘇軾
【題解】
此文作于蘇軾擔任扶風簽判之時,太守陳公為登高遠眺建筑了一座土臺,命名為“凌虛”。文中在記敘土臺修建的經(jīng)過時,聯(lián)系到古往今來廢興成毀的歷史,并由此感嘆人事萬物的變化無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應該去探求真正可以永恒的東西。
【原文】
國于南山之下[1],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2],莫近于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3],而物理有不當然者[4]。此凌虛之所為筑也[5]。
【注釋】
[1]國:指城邑,這里用作動詞,指建城邑。
[2]麗:附著,靠近。
[3]損益:損,減小;益,增加,這里是影響的意思。
[4]物理:事物的道理。
[5]凌虛:高聳入天空中。
【譯文】
在終南山下面修建城邑,自然人們的日常飲食起居都和山分不開。四周的山峰,沒有比終南山更高的,而最靠近終南山的,莫過于扶風了。從最近的地方去尋找山的最高處,在情理上講一定可以做到。但是扶風太守的住處,(開始)還不知道(附近)有山。這雖然不會對政事產(chǎn)生什么影響,但是在情理上就不應該是這樣。這就是修建凌虛臺的原因。
【原文】
方其未筑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于其下[6],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筑臺,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
【注釋】
[6]杖履:拄著手杖漫步。逍遙:怡然自得的樣子。
【譯文】
當凌虛臺還沒建起來的時候,扶風太守陳公拄著手杖,腳穿便鞋,悠然地出去漫步,看到高出樹木之上的山峰,重重疊疊,好像有人在墻外行走而看見的那人卻只看到他們的發(fā)髻一樣,就說:“這里一定有奇異的地方!”于是派工匠在山前開鑿出一口池塘,用挖出的泥土修筑成一座高臺,高出屋檐才停工。這樣,人們登上高臺,恍恍惚惚中忘記了高臺有多高,卻以為是山巒突然間從地面冒出而形成的。陳公說:“這座高臺應該叫‘凌虛’。”他把這事告訴部下蘇軾,要他寫篇文章來記下此事。
【原文】
軾復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7],狐虺之所竄伏[8]。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9],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
【注釋】
[7]蒙翳:遮蔽。
[8]虺(huǐ):毒蛇。
[9]相尋:互相循環(huán),周而復始。
【譯文】
我答復陳公說:“事物的廢興成毀,是無法預料的。先前這里是荒草叢生的野地,到處被霜露遮蔽,也是狐貍、毒蛇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那個時候,有誰會知道有今天的凌虛臺呢?事物總是廢興成毀,它們無窮無盡地相互轉化循環(huán),所以凌虛臺是否再變回野草荒地,也是無法預料的。我曾經(jīng)與您一起登臺遠望,它的東面是秦穆公時的祈年宮和橐泉宮,它的南面是漢武帝時的長楊宮和五柞宮,它的北面是隋煬帝時的仁壽宮、唐太宗時的九成宮。
【原文】
計其一時之盛,宏杰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臺而已哉[10]!然而,數(shù)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于此臺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為之記。
【注釋】
[10]特:僅僅,只。
【譯文】
回想當年的盛況,規(guī)模宏大,奇異瑰麗,堅不可摧的氣勢,豈止超過這個凌虛臺一百倍呢?但數(shù)代以后,即使還想看看它們舊的大致形貌,卻連破瓦斷磚、倒塌的墻都不存在了,都已經(jīng)變成長滿莊稼的田地和荊棘叢生的荒丘了,更何況是這座凌虛臺呢!這凌虛臺尚且不能保持它的長久存在,更何況是人世的得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呢?如果有人想以當時的盛況而向世人夸耀,并自我滿足,那就錯了。其實世界上確實有足以依靠的東西,并不在于一個土臺的存在或消失。”我把這些向對陳公講述之后,回來就寫下了這篇文章。
【評析】
本文是一篇“借題發(fā)揮”的代表作,借臺記來抒情說理。此文雖然為“記”,重點是“論”。
首先從山談起,講述凌虛臺修建的原因以及命名的由來。作者用古今廢興成毀的歷史,抒發(fā)“廢興成毀”的感慨,由此推出世事不可預料。同時指出不能因為有點成就就“夸世自足”,而要不懈地追求,這樣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這番論述也顯示出了作者永不滿足、積極進取的精神。
最后作者以樂觀曠達的筆調寫道:“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作者并沒有直接說明“足恃”的東西,而是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使文章言已盡而意無窮,顯得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上一篇:《古文觀止·馮諼客孟嘗君》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前出師表》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