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是歐洲戰(zhàn)爭最頻繁的一個地區(qū),故有“火藥庫”(火藥桶)之稱。這個火藥庫歷來是一觸即發(fā)的,其影響經(jīng)常超越巴爾干半島的地理疆界,打亂了歐洲大國均勢,引起歐洲更大范圍內的矛盾沖突。歐洲大國之間的利益沖突,使巴爾干各民族之間的不和與沖突層出不窮,如1875年黑塞哥維那起義,1885年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戰(zhàn)爭等。到20世紀初,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帝國主義各國在巴爾干半島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這個地區(qū)成了帝國主義大國矛盾斗爭的焦點,它們在這里制造了一系列國際危機和局部戰(zhàn)爭。1908年9月俄、奧兩國為了共同瓜分土耳其歐洲領土達成了一項秘密協(xié)議:由奧匈兼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由俄國控制兩海峽。協(xié)議一達成,奧匈于10月?lián)屨寄莾蓚€地方,塞爾維亞立即提出抗議。俄國由于英、法阻撓沒拿到兩海峽,因而也撕毀協(xié)議,反對奧匈占領。俄、奧之間都擺出戰(zhàn)爭架勢。由于德國支持奧匈,土耳其又站到奧匈一邊,俄國孤掌難鳴,以讓步平息了這次“波斯尼亞危機”。1912年3月,巴爾干半島上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結成反土耳其同盟,于10月對土宣戰(zhàn)。11月土耳其被迫求和。以民族解放為主要內容的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以四國同盟的勝利而結束。但歐洲列強立即插手其中,制造分裂,使巴爾干四國同盟在分配戰(zhàn)果時發(fā)生了分歧。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結成反對保加利亞的同盟,并得到俄國支持。6月29日,在奧匈慫恿下的保加利亞向對方宣戰(zhàn)。于是爆發(fā)了一場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zhàn)爭。結果保加利亞戰(zhàn)敗。而保加利亞的失敗,實際上是德奧集團的失敗。失敗的一方是不肯善罷干休的,這就孕育著新的矛盾沖突。巴爾干各國在進行新的分裂組合,帝國主義集團也在乘機尋找新的代理人。為了掠奪這里豐富的自然資源,捍衛(wèi)在這里的投資利益,控制這里的戰(zhàn)略要地,它們扶植親信,排斥異己,利用島上復雜的民族糾紛和不同的宗教信仰,經(jīng)常挑起紛爭和格斗。巴爾干的各種矛盾在激化,列強間都視若仇敵,嚴陣以待,稍有不測風云,就將燃起戰(zhàn)火。所以說,20世紀初的巴爾干是一座大火藥庫。薩拉熱窩事件揭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序幕就是最好的證明。
上一篇:巴克斯
下一篇:巴爾扎克與《人間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