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誥第十五
洛誥第十五
【原文】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作《洛誥》。周公拜手稽首曰[810]:“朕復(fù)子明辟[811]。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812],予乃胤保大相東土[813],其基作民明辟[814]。“予惟乙卯[815],朝至于洛師[816]。我卜河朔黎水[817],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818],惟洛食[819];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伻來以圖及獻卜[820]。”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821],來相宅,其作周匹[822],休!公既定宅,伻來[823],來,視予卜[824],休恒吉[825]。我二人共貞[826]。公其以予萬億年敬天之休[827]!拜手稽首誨言[828]。”
【注釋】
[810]拜手稽首:古代最敬的禮節(jié)。
[811]朕:我。復(fù):告訴。子:您,指成王。明辟:明法,指治洛的光輝措施。
[812]王如不敢:言成王謙遜。及:參與。基命定命:打算告訴我的安定之命。基,謀。命,告。定命,指作洛。
[813]胤:繼。保:太保,即召公。東土:指洛邑。
[814]其:乃。基:商量,作:振作,鼓舞。
[815]乙卯:成王七年三月十二日。
[816]洛師:洛邑。
[817]河朔:黃河的北方。黎水:衛(wèi)河和淇水合流到黎陽故城叫黎水。黎陽故城在今河南浚縣東北。
[818]澗水:發(fā)源于河南澠池縣,到洛陽西南流入洛水。瀍(chán)水:源于洛陽西北,至洛陽東流入洛水。
[819]惟:僅。食:指吉兆。
[820]伻:使。伻來,使成王來洛。圖:謀。
[821]休:美好,指好的指示。
[822]周匹:鎬京的匹配。
[823]伻來:使我來。
[824]視予卜:視,示。示我以卜。
[825]休:喜,恒吉:并吉。恒,遍。
[826]貞:當,承當。
[827]其:庶幾。以:與。
[828]誨:教誨。
【譯文】
召公在洛邑勘察完畢以后,東都正式開建,周公前往洛邑親自監(jiān)工,并占卜兇吉,作《洛誥》向成王匯報情況。周公跪拜叩頭說:“我告訴您治理洛邑的重大政策。王謙遜,似乎不敢參與上帝指示給您的安定天下的方略,我就繼太保之后,全面視察了洛邑,就商定了鼓舞老百姓的重大政策。“我在乙卯這天,早晨到了洛邑。我先占卜了黃河北方的黎水地區(qū),我又占卜了澗水以東、瀍水以西地區(qū),僅有洛地吉利。我又占卜了瀍水以東地區(qū),也僅有洛地吉利。于是請您來商量,且獻上卜兆。”成王跪拜叩頭,回答說:“公不敢不敬重上帝賜給的福慶,親自勘察地址,將營建與鎬京相配的新邑,很好啊!公既已選定地址,使我來,我來了,又讓我看了卜兆,我為卜兆吉祥而高興。讓我們二人共同承當這一吉祥。愿公領(lǐng)著我永遠敬重上帝賜給的福慶!跪拜叩頭接受我公的教誨。”
【原文】
周公曰:“王,肇稱殷禮[829],祀于新邑,咸秩無文[830]。予齊百工[831],伻從王于周[832],予惟曰[833]:‘庶有事[834]。’今王即命曰[835]:‘記功,宗以功作元祀[836]。’惟命曰[837]:‘汝受命篤弼[838],丕視功載[839],乃汝其悉自教工[840]。’“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841]!無若火始焰焰;厥攸灼敘[842],弗其絕。厥若彝及撫事如予[843],惟以在周工往新邑[844]。伻向即有僚[845],明作有功[846],惇大成裕[847],汝永有辭[848]。”公曰:“已[849]!汝惟沖子,惟終[850]。汝其敬識百辟享[851],亦識其有不享。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852]。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853]。乃惟孺子頒[854],朕不暇聽。
【注釋】
[829]肇:始。稱:舉行。殷禮:會見眾諸侯之大禮。
[830]咸:都。秩:次序,引申為安排。文:通“紊”,亂。
[831]齊:率領(lǐng)。百工:百官。
[832]周:指鎬京。
[833]惟:思。
[834]庶:大概,也許。事:指祭祀。
[835]即:就。
[836]宗:宗人,管禮樂的官。以:率領(lǐng)。元祀:大祀。
[837]惟:有。
[838]受命:接受武王的顧命。篤:通督,督導(dǎo)。弼:輔助。
[839]功載:記功的書。
[840]乃:于是。悉:盡心。教工:指導(dǎo)工作。
[841]孺子:指成王。朋:古鳳字,引申有奮起、振奮義。
[842]焰焰:微小的樣子。攸:所。灼:燒。敘:緒,殘余。
[843]及:汲汲,努力。撫事:主持國事。
[844]在周工:在鎬京的官員。
[845]向即:趨就。有僚:官職。
[846]明:勉力。
[847]惇大:惇,厚,重視。重視大的。成裕:裕,大,指大事。成裕,完成大事。這里指舉行祭祀和殷禮。
[848]辭:贊美之辭。
[849]已:唉。
[850]惟:為。沖:幼。惟終:思終,思完成前人之功。
[851]百辟:眾諸侯。享:享禮,朝見的禮節(jié)。
[852]多儀:重視禮儀。儀不及物:物有余而禮不足。曰:謂。
[853]役志:用心。爽:差錯。侮:輕慢。
[854]頒:分,分擔。
【譯文】
周公說:“王啊,開始舉行殷禮接見諸侯,在新邑舉行祭祀,都已安排得有條不紊了。我率領(lǐng)百官,使他們在鎬京聽取王的意見,我想道:‘您或許可以去舉行祭祀。’現(xiàn)在王命令道:‘記下功績,宗人率領(lǐng)功臣舉行大祭祀。’王又命令道:‘你接受先王遺命,督導(dǎo)輔助,你全面查閱記功的書,然后你要悉心親自指導(dǎo)這件事。’“王啊!您要振奮,您要振奮,要到洛邑去!不要像火剛開始燃燒時那樣氣勢很弱;那燃燒的余火,決不可讓它熄滅。您要像我一樣順從常法,汲汲主持政事,率領(lǐng)在鎬京的官員到洛邑去。使他們各就其職,勉力建立功勛,重視大事,完成大業(yè)。您就會永遠獲得美譽。”周公說:“唉!您雖然是個年輕人,該考慮完成先王未竟的功業(yè)。您應(yīng)該認真考察諸侯的享禮,也要考察其中也有不該享受享禮的。享禮注重禮節(jié),假如禮節(jié)趕不上禮物,應(yīng)該叫做不享。因為諸侯對享禮不誠心,老百姓就會認為可以不享。這樣,政事將會錯亂怠慢。我急著想您來分擔政務(wù),我沒有閑暇管理這么多啊!
【原文】
“朕教汝于棐民彝[855],汝乃是不蘉[856],乃時惟不永哉[857]!篤敘乃正父罔不若[858],不敢廢乃命[859]。汝往敬哉!茲予其明農(nóng)哉[860]!彼裕我民[861],無遠用戾[862]。”王若曰:“公!明保予沖子[863]。公稱丕顯德[864],以予小子揚文武烈[865],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866],居[867];惇宗將禮[868],稱秩元祀[869],咸秩無文[870]。惟公德明光于上下[871],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872],迓衡不迷[873]。文武勤教[874],予沖子夙夜毖祀[875]。”王曰:“公功棐迪[876],篤罔不若時[877]。”
【注釋】
[855]于:以。棐:輔助。彝:法。
[856]乃:若。蘉(máng):勉力。
[857]時:善,指善政。永:遠,推廣。
[858]篤:通“督”,督察。敘:銓敘,升降。正:長官。父:同姓長官。
[859]廢:廢棄。乃:你的。
[860]明農(nóng):都是勉的意思,
[861]彼:往。裕:教導(dǎo)。
[862]無:語首助詞用:因此。戾:至。
[863]明:勉力。
[864]稱:發(fā)揚。
[865]以:使。揚:繼續(xù)。烈:事業(yè)。
[866]和恒:雙聲連語,和悅的意思。
[867]師:洛師,洛邑。
[868]惇:厚。宗:尊。將:大。惇宗將禮,即尊重大禮。
[869]稱:舉行。秩:安排。元祀:大祀。
[870]文:紊亂。
[871]上下:指天地。
[872]旁:普遍。穆穆:美,指美政。
[873]迓:一作御,逆。衡:通橫。迷:亂。御衡不迷,言遭橫逆而心不亂。
[874]文武:文武百官。
[875]毖:謹慎。
[876]功:善。棐迪:輔導(dǎo)。
[877]篤:信。若:順。時:承。
【譯文】
“我教給您輔導(dǎo)百姓的法則,您假如不努力辦這些事,您的善政就不會推廣啊!全像我一樣監(jiān)督考察您的官員,他們就不敢廢棄您的命令了。您到新邑去,要認真啊!現(xiàn)在我們要奮發(fā)努力啊!去教導(dǎo)好我們的百姓。遠方的人因此也就歸附了。”王這樣說:“公啊!請努力保護我這年輕人。公發(fā)揚偉大光顯的功德,使我繼承文王、武王的事業(yè),奉答上帝的教誨,使四方百姓和悅,居在洛邑;隆重舉行大禮,辦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條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勞施于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雖遭橫逆之事而不迷亂。文武百官努力實行您的教化,我這年輕人就日夜慎重祭祀好了。”王說:“公善于輔導(dǎo),我真的無不順從。”
【原文】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878],命公后[879]。四方迪亂未定[880],于宗禮亦未克敉[881],公功迪將[882],其后監(jiān)我士師工[883],誕保文武受民[884],亂為四輔[885]。”王曰:“公定[886],予往已[887]。公功肅將祗歡[888],公無困哉!我惟無斁其康事[889],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890]。”
【注釋】
[878]退:退回鎬京。即辟:就君位。周:鎬京。
[879]后:后續(xù),繼續(xù)。指繼續(xù)治洛。
[880]迪:教導(dǎo)。亂:治理。
[881]宗禮:宗人禮典。敉(mǐ):通“弭”,完成。
[882]迪將:教導(dǎo)和扶持。功:善。
[883]士、師、工:各級官員。
[884]誕:語首助詞。受民:所受之民。
[885]亂:率,語助詞。四輔:幫助天子的四位大臣,在前面的叫“疑”,后面的叫“丞”,左面的叫“輔”,右面的叫“弼”。統(tǒng)稱四輔。
[886]定:止,留下來。
[887]往:往鎬京。已:矣。
[888]功:善。肅:快速。將:行。祗歡:敬和,指敬和殷民的事。
[889]斁(yì):厭倦,懈怠。康事:學(xué)習(xí)政事。
[890]替:止,停止。刑:通型,示范。享:朝享。
【譯文】
王說:“公啊!我這年輕人就要回去,在鎬京就位了,請公繼續(xù)治洛。四方經(jīng)過教導(dǎo)治理,還沒有安定,宗禮也沒有完成,公善于教導(dǎo)扶持,要繼續(xù)監(jiān)督我們的各級官員,安定文王、武王所接受的殷民,做我的輔佐大臣。”王說:“公留下吧!我要往鎬京去了。公要好好地迅速地進行敬重和睦殷民的工作,公不要讓我危困呀!我當不懈地學(xué)習(xí)政事,公要不停地示范,四方諸侯將會世世代代來到周國朝享了。”
【原文】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891],朕恭[892]。孺子來相宅[893],其大伾典殷獻民[894],亂為四方新辟[895],作周恭先[896]。曰[897]:‘其自時中乂,萬邦咸休[898],惟王有成績。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篤前人成烈[899],答其師[900],作周孚先[901]。’考朕昭子刑[902],乃單文祖德[903]。“伻來毖殷[904],乃命寧予以秬鬯二卣[905]。曰:‘明禋(yīn),拜手稽首休享[906]。’予不敢宿[907],則禋于文王、武王。‘惠篤敘[908],無有遘自疾[909],萬年厭于乃德,殷乃引考[910]。’‘王伻殷乃承敘萬年[911],其永觀朕子懷德[912]。’”
【注釋】
[891]越:發(fā)揚。烈:業(yè),有功。考:先父。弘:大,宏大。
[892]恭:奉行,指奉行繼續(xù)治洛的命令。
[893]相宅:視察洛邑。
[894]其:通“基”,謀。惇典:惇厚和守法。獻:賢。
[895]亂:語助詞。辟:法。
[896]周恭:周家的法。恭,通“共”,法。先:先導(dǎo)。
[897]曰:這里是周公追述在相宅時申告成王的話。
[898]休:慶幸,喜歡。
[899]多子:指眾卿大夫。篤:理。前人成烈:烈,業(yè)。武王倡議宅洛,所以說治洛是前人事業(yè)。
[900]答:合,集合。師:眾人。
[901]周孚:孚,通郛。周郛,周家之城郭,指洛邑。
[902]考:成。昭:通“詔”,告。刑:法,指上文“其自時中乂……作周孚先”三十四字。
[903]單:大,光大。
[904]伻:使者。毖:慰勞。
[905]安:問安,問候。秬鬯(jù càhng):黑黍釀香酒。卣(yǒu):酒器。
[906]禋(yīn):祭祀。休:慶幸。享:獻。
[907]宿:經(jīng)過一宿。
[908]惠:惟。篤:厚,大。敘:順。
[909]有:或。遘:遇。自:即辠之爛余,“辠(罪)疾”連文。
[910]厭:飽。乃:能夠。引:長。考:成功。
[911]承敘:承順。
[912]朕子:吾子,指成王。懷:安,指安定人民。
【譯文】
周公跪拜叩頭說:“王命令我到洛邑來,繼續(xù)保護您的先祖文王所受的殷民,宣揚您光明有功的父親武王的偉大,我奉行命令。王來視察洛邑的時候,要使殷商賢良的臣民都惇厚守法,制定了治理四方的新法,作了周法的先導(dǎo)。我曾經(jīng)說過:‘要是從這九州的中心進行治理,萬國都會喜歡,王也會有功績。我姬旦率領(lǐng)眾位卿大夫和治事官員,經(jīng)營先王的成業(yè),集合眾人,作修建洛邑的先導(dǎo)。’實現(xiàn)我告訴您的這一法則,就能發(fā)揚光大先祖文王的美德。“您派遣使者來洛邑慰勞殷人,又送來兩卣黍香酒問候我。使者傳達王命說:‘明潔地舉行祭祀,要跪拜叩頭鄭重地獻給文王和武王。’我祈禱說:‘愿我很順遂,不要遇到罪疾,萬年飽受您的德澤,殷事能夠長久成功。’‘愿王使殷民能夠順從萬年,將長久看到您的安民的德惠。’”
【原文】
戊辰[913],王在新邑烝[914],祭歲[915],文王骍牛一[916],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冊逸祝冊[917],惟告周公其后[918]。王賓殺禋咸格[919],王入太室[920],祼[921]。王命周公后,作冊逸誥[922],在十有二月[923]。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924],惟七年[925]。
【注釋】
[913]戊辰:戊辰日。
[914]烝:冬祭。
[915]祭歲:報告歲事。
[916]骍:赤色。
[917]作冊:官名。逸:人名。
[918]其:將。后:后續(xù)治洛。
[919]王賓:助祭的諸侯。殺:殺牲。禋:祭祀。格:至。
[920]太室:清廟中央之室。
[921]裸:灌祭。
[922]誥:告天下。
[923]十有二月:記周公治洛之月。
[924]保:擔任。
[925]惟七年:在成王七年。
【譯文】
戊辰這天,成王在洛邑舉行冬祭,向先王報告歲事,用一頭紅色的牛祭文王,也用一頭紅色的牛祭武王。成王命令作冊官名字叫逸的宣讀冊文,報告文王、武王,周公將繼續(xù)住在洛邑。助祭諸侯在殺牲祭祀先王的時候都來到了,成王命令周公繼續(xù)治理洛邑,作冊官名字叫逸的將這件大事告喻天下,在十二月。周公留居洛邑擔任文王、武王所受的大命,在成王七年。
【解析】
《洛誥》之“洛”,指新建的東都洛邑。《洛誥》記載了周成王與周公有關(guān)洛邑的幾段對話。對話的政治背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周公已經(jīng)還政于成王;第二,東都洛邑已興建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周公希望成王從舊都鎬京移居新都洛邑,主持天下政務(wù),以成就大業(yè)。但是,成王無意搬遷,只愿意在東都舉行一場祭祀,并希望周公替他駐守洛邑。周公最后表示愿意服從成王的命令。在往返討論的過程中,雙方的措辭都比較客氣。作為晚輩的成王對周公頌揚有加,高度評價了周公對自己的教誨。
那么,周公為什么動員成王移居?xùn)|都洛邑?成王為什么愿意住在舊都鎬京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著眼于當時周公與成王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在成王時代早期,周公居于攝政地位。這樣的政治格局在成王年幼時代,一般不會導(dǎo)致兩人關(guān)系的惡化;但是,當成王成年之后,這個問題就會突顯出來。在《金縢》篇中,已經(jīng)記載了這樣的政治猜忌。《金縢》雖然以大團圓的方式結(jié)束,周公與成王言歸于好。但是,由于周公在實質(zhì)上享有最高權(quán)力,成王在名義上享有最高權(quán)力,這就使得兩人之間、以兩人為核心的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猜忌或權(quán)力斗爭很難完全避免。
上一篇:尚書《泰誓中第二》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尚書《洪范第六》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