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阿·托爾斯泰
阿列克賽·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Алексей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83—1945) 蘇聯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三部曲《苦難的歷程》、 《彼得大帝》。 《論文學》收集了他談文學和創作問題的文章中的一部分。
他認為革命文學是無產階級向舊世界進攻的有效武器,是“新建大廈的一塊基石”,作家只有在馬列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那些“體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思想”的人們服務,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創作自由。
他提出,藝術就是從感情上去認識世界,就是通過作用于感情的形象來思維。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并且總是力圖走在生活的前面。藝術就是把分散開來的生活,把無數分散開來的物體收集起來,通過“生活的虛構”使生活比它本來的面貌更高更美。為了做到這點,他強調作家必須深入生活,深入到千百萬人的勞動、斗爭中去體驗他們的各種思思感情。不深入生活,就沒有題材,沒有靈感,沒有藝術。深入生活,反復、細致地觀察生活是獲得體驗、感受和理解現實、理解人的唯一途徑。有了對生活的深刻感受和體驗,有了對現實、對人的正確而透徹的理解,藝術家才有可能反映出生活真實,才有可能塑造出完美的典型來。典型是“應該從千百萬個伊凡和西多爾當中孕育出一個與他們有著共同特征的人”。這不僅是人的典型,也是時代的典型。塑造“新人”的典型是社會主義藝術的任務。要把典型放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通過斗爭、沖突、行為來刻劃, “就象一棵樹苗需要有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壯生長一樣”,讓讀者不必通過任何文字描寫就可以想象出來。
在論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時,他說這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 “是偉大文化的一個合理的繼承者,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新的目的。這位繼承者為了寫出新環境中新人的歷史,就以現實主義的那些最優秀的典范作為依據,并且對這些典范進行分析研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包括了全部的技術文化。”關于文學批評,他說,人民是藝術的“法官”,批評家的使命是做人民的高度藝術要求的一個表達者,既要有藝術家的眼光,又要有藝術家的氣質,既是捍衛無產階級藝術的戰士,又是藝術的朋友。對古典遺產,他主張“我們不要虛無主義”,也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批判地“從中汲取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他認為藝術形式服務于藝術內容,作家還沒有理解的東西,就無從把它表達明白,更不用說做到傳神。但“政冶上的理解與掌握,并不就是藝術上的掌握,”因此他強調要創造出表達革命思想內容的完美藝術形式。形象要晶瑩、透明、有血有肉,比日常生活更為具體,結構應象“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空的穹窿那樣宏偉、莊嚴和淳樸”。認為在創造藝術形式上, “語言是一種魔力”。
在阿·托爾斯泰的美學思想中語言占有重要地位。他說: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馬馬虎虎地對待語言,也就意味著馬馬虎虎地思維”。作家是借助語言這種“神奇的電波”,把感情、美好的幻想和各種思想發射出去,傳給讀者,因此他要求,語言的美不僅表現在造型上,也表現在聲律上;要求藝術語言要具有形象性、生動性和最大的表現力,他反對脫離生活、華而不實的語言,反對四平八穩、陳詞濫調的語言,指摘以各種方言、形式主義的噱頭產物破壞語言純潔的現象。他呼吁:再也不能用鐵鍬往書里扔進未經提煉的語言了。 “請你們珍惜語言。讓每一個字都象利箭一樣,一直射到觀眾的心坎上”。
他是歷史小說的著名作者,他對歷史小說的特點發表了十分中肯的看法。他認為歷史小說是藝術作品, “不能把歷史小說寫成大事記的樣子,寫成一部歷史著作。”和歷史家寫歷史科學著作不同,小說家是根據歷史上的一些片斷,或者歷史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通過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直觀來描繪一個歷史時代的生活,他注意的中心是塑造人物,通過人物去真實地反映歷史生活。關于人物的歷史生平的一些細節,作家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去虛構,但其思想、生活、說話方式、衣著、習俗、禮儀等必須符合歷史的真實。為此,作家在寫作之前必須用馬列主義觀點去研究史料。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超越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阿多爾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