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游仙詩》原文與賞析
嵇 康
遙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蔥。
自遇一何高,獨立邊無叢。
愿想游其下,蹊路絕不通。
王喬棄我去,乘云駕六龍。
飄飖戲玄圃,黃老路相逢。
授我自然道,曠若發童蒙。
采藥鐘山嵎,服食改姿容。
蟬蛻棄穢累,結交家梧桐。
臨觴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長與俗人別,誰能睹其蹤?
游仙詩是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詩歌。來源很遠,漢樂府中《步出夏門行》、《董逃行》即見端倪。“游仙”二字始于曹植樂府的《游仙篇》,梁蕭統《文選》列為詩的一類。
這首詩約寫于魏甘露三年(258)至魏景元元年(260)間。這期間司馬師、司馬昭連連誅殺了一些反對他們的曹魏將領及社會名流,政治斗爭激化,矛盾極其尖銳殘酷。嵇康當時反對司馬氏,冷落了受寵于司馬昭的鐘會,拒絕了召辟,避世河東。“寡智自生滅,屢使眾釁成……今當寄他域,嚴駕不得停。”(《答二郭》三首)他這次避地外出有擺脫政治迫害的成分,心情沉重不安,充滿著憂傷和憤懣。
前四句勾勒了一幅寒冬蒼松圖,刻畫了松的形神。凜凜寒風,皚皚白雪,隆冬的青松格外青翠繁茂,格外挺拔蒼勁。“自遇”句寫松樹本身清高自許,“獨立”句寫周圍空無一木。兩相對照越發顯出青松高偉傲岸,卓爾不群。與首句 “遙望” 呼應,突出了詩人對松樹的景仰愛慕,流露出深深的寂寞感、壓抑感。也暗含對黑暗現實的憤恨厭棄。這是第一層。
“愿想游其下”,追求是仰慕的必然。但因 “蹊路絕不通” 只能忍痛離去。嵇康避世是不得已而為之。詩人正是由于 “大道匿不舒”,“夷路殖枳棘”,“權智相傾奪,名位不可居”,才效 “鸞鳳避罻羅,遠托昆侖墟”( 《答二郭》 三首)。孫登認為他 “才多識寡” 也正是說嵇康還不能完全忘情世事,還要“用才”。避世實是無可奈何之奉。兩句隱含詩人對險惡形勢、污濁人間強烈的憤慨,對自己避地遠遁深重的不安。“王喬異我去”,“異”:舉,攜。這一層共四句寫希求理想不得,不得已,只好隨想象中的神仙遨游六合。后兩句過度自然,轉入下文。
以下12句為第三層,描述仙境中自在逍遙的生活。詩人繪寫了三個生動的畫面: ——初入仙境,邂逅黃老,授道啟蒙; ——采神藥,換胎骨,交新友,家仙山; 一對美酒,奏名樂,歌雅音,遠俗人。這美妙的三部曲將詩人從 “曠若發童蒙”初悟大道,心神豁然開朗的欣喜,到 “蟬蛻棄穢累”擺脫世俗紛擾消解胸中塊壘的輕松,進而至于 “長與俗人別” 羽化登仙回歸自然隨性而動的舒快,這一系列感情的變化,生動形象而又層次分明地反映出來。以繽紛的畫面,宣揚濃烈的情感。畫中有情,情隨畫生。感染力極大,使人產生感情上的共嗚。“誰能睹其蹤”用反詰再次強化詩人的快感,言雖盡而意未已。最后兩句同時也是卒章顯志,將詩的主題表達得鮮明突出。陳祚明對此詩的評價說: “輕世肆志,所托不群,非真欲仙也,所愿常與俗人別耳。”正是道出了這首詩的要旨。
這層運用想象,生動具體地描繪出高潔典雅的神仙生活,通過對仙境的理想化、浪漫化,突現了對現實的憾恨。現實混濁險惡,令詩人心情憤激抑郁;仙境清新,待人友善,使嵇康心懷歡愉舒暢。現實和仙境形成了畫面上、心理上鮮明而強烈的對照。正是由于對世俗生活的不滿和激憤無從消解,嵇康才到仙境中去尋求解脫,贊美仙家正是對現實的批判和抗爭。
《游仙詩》感情濃重,想象豐富,描寫生動形象,對照強烈鮮明,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既受楚辭影響,采用攜仙駕龍遨游仙界的內容披露情志,襲用楚辭中常用的地名、神仙名,如 “玄圃” 即 “懸圃”,《離騷》: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吾至乎懸圃。”“鐘山”,《楚辭 ·哀時命》: “采鐘山之玉英。” “王喬”,《楚辭·哀時命》: “比王喬而為耦。”又有一已特色,設喻青松,對照仙凡,別有一番新意,不失為嵇康自己。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游仙詩(其九)》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游仙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