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遭遇》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9 黑白片 90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編劇:尤里·魯金 費道爾·沙赫馬果諾夫(根據米哈依爾·肖洛霍夫小說改編) 攝影:弗拉吉米爾·莫納霍夫 主要演員:謝爾蓋·邦達爾丘克(飾索柯洛夫) 巴甫利克·鮑里斯金(飾凡尼亞) 茲伊娜伊達·基莉英柯(飾伊琳娜)
本片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1960年列寧獎金
【劇情簡介】
衛國戰爭結束后的第一個春天。索柯洛夫領著一個小孩從田野的盡頭沿著一條小路走來,他見到路旁停著一輛吉普車,司機在一片倒下的籬笆上坐著。遇到一個同行,索柯洛夫感到特別親切,他打發孩子到河邊去玩,自己就在這位陌生的朋友的身邊坐了下來,和他一起抽著辣煙葉,聊上了。他們倆不僅是同行,而且戰爭期間也都在前線開車。索柯洛夫不敢回首往事,那些年月,他受盡了苦難。每當夜里不能入眠的時候,他禁不住要呼喊:“……生活啊,你為什么要這樣的折磨我?你為什么要這樣懲罰我?”他絮絮叨叨地向這位初次見面的朋友談起了他的遭遇:
索柯洛夫的故鄉是沃龍涅什,他生于1900年。國內戰爭時期,參加過紅軍。在饑餓的1922年,他上庫班給富農當過牛馬。過了一年他從庫班回到家里,家已不存在了,親人們都已餓死。索柯洛夫到一個建筑工地上去當了木工。一天,幾個姑娘到工地上來看這些小伙子們蓋房子,一個名叫伊琳娜的姑娘與索柯洛夫相愛了,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婚后的生活平靜而幸福,伊琳娜對丈夫體貼關懷,索柯洛夫認為“天下沒有比她更漂亮更稱心的人了”。伊琳娜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孩子們都是又聰明、又勤快。這個普通的俄羅斯家庭就這樣美滿地度過了17年,都沒有留神日子是怎么過去的,一切就像在做夢似的。
兒子阿納托里已經長成了一個英俊的小伙子。一天,他正在屋頂上釘椋鳥巢的時候,鄰居伊凡·季莫費耶維奇送了一張報紙來。原來,報上登了阿納托里的照片,稱他為“有才能的少年數學家”。這一天成了索柯洛夫家里的大喜日子。但就在這時候,戰爭爆發了。
人們擁向車站,去給上前線的人送行。伊琳娜嗚咽地哭著,阿納托里和兩個妹妹站在一旁。索柯洛夫馬上就要上車了,他讓伊琳娜對他說一句告別的話,并讓她堅強一些。伊琳娜哭著說恐怕這一輩子她再也不能跟他見面了。索柯洛夫責怪她提前在給自己送葬,把她推了一下。從此直到他生命的結束,他都不能原諒自己,就為了當時推了她一下。
一片戰爭的景象, 田里的谷物在燃燒,索柯洛夫駕駛著汽車在敵人炮火狂轟下急速穿行。路已經被炮火封鎖住了,但他答應連長要沖過去。敵機從他身后朝汽車前面的道路俯沖下來,響起一陣陣炸彈的爆炸聲。索柯洛夫頓時覺得天地旋轉起來,昏迷過去。醒來時,他發現自己躺在地上,身旁是一輛打爛的汽車。兩個德國自動槍手的身姿仿佛在霧中飄動著,他們搜他的身,搶走他的皮靴,把他押解到戰俘的行列中去。德國鬼子拿戰俘取樂,還讓戰俘唱歌給他們聽。晚上,戰俘們被安排在教堂里過夜,德國鬼子宣布:夜里任何人都不準從教堂里出去。戰俘中的一名軍醫關心地為索柯洛夫治愈了脫臼的胳膊;戰俘謝苗契金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不愿褻瀆圣靈,非要違禁走出去大便,政委去攔阻他,門外打來一梭子彈,兩人都倒斃在地。戰俘克雷日涅夫打算第二天向德寇供出誰是共產黨員, 誰是猶太人。索柯洛夫無意中聽到之后,和排長一起把他掐死了。第二天,軍醫、排長,還有好幾個戰士都被敵人用機槍掃射,英勇犧牲。索柯洛夫和難友們一起挖掘墓穴,準備把同伴們的尸體埋葬。正在繼續挖掘的時候,索柯洛夫乘德國鬼子不備,從坑里爬了出來,悄悄溜走。他在小樹林里飛跑著,跑呀,跑呀,眼前出現了一片燕麥地,他爬過去,折斷麥穗,用手掌揉落麥粒,放在嘴里猛嚼。他躺在麥地上,聽著鳥雀的鳴叫,嚼著麥粒,面對迎風飄動的麥浪,感受到獲得自由后的欣喜和舒展,不由打起瞌睡來。忽然,從遠處傳來了犬吠聲,兩條狼狗出現了。德國鬼子騎著摩托車追來,又把他抓回集中營去了。
在被俘的兩年中,索柯洛夫被攆東攆西地什么地方都去過了。他到過薩克森:在硅酸鹽工廠里做過工;到過魯爾;在煤礦里推過煤車;去過巴伐利亞。挖土的活兒累得他腰酸背痛,他還到過紹林吉亞。德國的土地上還有哪兒他沒有去過?從寇斯特林城郊集中營,他又被轉移到第14號集中營,那里的頭子摩勒能講一口流利的俄語,他每天要輪著班打一隊人。
戰俘們在采石場干苦活,用鐵錘敲開石頭, 再把石頭搬到山上去。索柯洛夫曾對伙伴們說過:“他們要我們每人采四方石子,其實我們每人的墳上只要有一方石子也就足夠了。”這話不知怎么被傳到了德寇耳中,索柯洛夫被叫到了集中營頭子辦公室。德國人擺著滿桌的酒菜正在慶賀他們占領了斯大林格勒。摩勒說要親手槍斃索柯洛夫,在處死他之前摩勒先賞了他一杯酒,還給了他一塊夾肉面包,但索柯洛夫說他通常只喝一杯酒是不吃東西的,他連著喝了三杯,才咬了一小口面包。摩勒贊賞他勇敢,夸他是個真正的俄國軍人,聲稱自己“尊敬值得尊敬的敵人”,他赦免索柯洛夫一死,又賞了索柯洛夫一個面包、一塊咸肉。索柯洛夫把這點可憐的食品平分給伙伴們吃了。
忽然,車站的建筑物上掛著喪旗,原來,德寇在斯大林格勒被打得全軍覆沒。索柯洛夫又被分配去給一個少校軍銜的德國工程師開車。一次,他給這個胖少校開車出去,路上見到一名德國下級軍官邊走邊哼著小調,索柯洛夫下車剝了他的上衣,又上車把熟睡著的胖少校綁到座位上。他開著車子從戰壕旁急駛過去,戰壕里的德軍叫他停下,他不理會,一個勁兒地朝著田野開去,汽車繞過鐵絲網,穿過樹林,一直開到蘇軍陣地。他把胖少校連同他的公文皮包轉交給了蘇軍指揮官,使蘇軍獲得了重要情報,比20個“舌頭”更寶貴。蘇軍一名上校讓索柯洛夫先到醫院療養一下,然后給他一個月假,叫他回家去看看,等他假滿歸來,再給他分配工作。
索柯洛夫回到了家鄉,他的住處已變成了一個大彈坑,里面灌滿了水,還可以看得見椋鳥巢、鐵床。在1942年6月德寇大轟炸的時候,伊琳娜和兩個女兒都遭了殃。兒子在工廠做工,才幸免于難,當天夜里他就主動上了前線。鄰居伊凡·季莫費耶維奇勸索柯洛夫先把兒子找到,等仗一打完,他該給兒子娶個媳婦, 自己可以跟他們小兩口兒住在一起,干干木匠活兒,抱抱孫子……
索柯洛夫回到部隊,仍然駕駛汽車。蘇軍解放了一個又一個城市。索柯洛夫欣喜地找到了兒子,阿納托里來信了,他已是大尉,指揮著一個炮兵連,還得了六個勛章和幾個獎章。
索柯洛夫正和戰友們一起舉杯慶賀勝利的時候,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阿納托里犧牲了。父親專程去參加了兒子的葬禮。他在遠離故鄉的德國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歡樂和希望。
戰后,索柯洛夫仍然是司機,他遇到了一個失去所有親人的小男孩凡尼亞,這孩子到處流浪,走到哪兒就睡到哪兒。索柯洛夫向凡尼亞謊稱自己就是他的親父親,兩個失去親人的人成了親人。
索柯洛夫敘述完了自己的遭遇,感慨地對這位陌生的同行說:“我跟他不論怎么是可以過下去的,只是我的心臟震蕩得厲害,得換一個活塞了。……有時候,它收縮和絞痛得那么厲害,眼睛里簡直一片漆黑。我只怕有那么一天,會在夢里死去,會嚇壞我的小兒子。”
【鑒賞】
本片忠實地表現了肖洛霍夫原著的一個哲理思想: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萬物蘇生。
主人公安德烈·索柯洛夫走過了戰爭中苦難的歷程,他失去了溫暖的家和所有的親人,但他并沒有變得冷酷無情,并沒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僅自己要堅強地活下去,而且還要以破碎的心靈中的全部的愛去溫暖一個無依無靠的弱小生命。影片結尾索柯洛夫把同樣在戰爭中失去一切親人、露宿街頭的小男孩凡尼亞認作兒子這場戲充分地闡明了作品的主題思想:一個遭受戰爭創傷的人,即使他的創傷是多么的慘重,也沒有理由永久地為自己的痛楚而哀泣,只要他還活著,他就應該不吝惜自己的愛,去溫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正如蘇聯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所說的:“一種可以溫暖這個小生命的強烈的父愛看來似乎突然涌上了索柯洛夫空虛的心靈。他不僅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兒子,而且又重新獲得了生活的意義。兩個命運、受過生活‘懲戒’的這兩個人結合在一起了。”
索柯洛夫終于在生活中找到了精神支柱,這支柱就是人道主義的力量。索柯洛夫是以人道主義的精神來醫治自己心靈的創傷的。在他撫慰這顆幼小的心靈的過程中,忘卻了自己的傷痕。他對于自己可能會到來的死并不害怕,他害怕的是不要因自己的死再給這弱小的生命增添新的刺激。本片所表現的這種人道主義的思想在蘇聯當時的許多影片中是帶有普遍性的。
影片作者自始至終遵循的一個基本創作原則就是真實。這真實是嚴峻而殘酷的。邦達爾丘克既不想削平肖洛霍夫的小說的棱角,也不故意使它更“尖銳化”,而是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接近事件、接近細節、接近這一切真的有過的東西。他對各種材料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衛國戰爭的參加者進行了無數次的會見和談話,和過去的戰俘,和從前法西斯集中營的囚徒都談過許多次。
索柯洛夫這個人物具有極大的真實性,他的性格有力地表現出了俄羅斯人的鐵的意志,百折不撓的毅力,能“頂得住”一切的能力,道德的崇高與純潔。
本片導演技巧和造型處理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運用電影表現手段方面是出色而大膽的,并具有革新精神。觀眾在影片中既看到十分獨特的蒙太奇轉換,又看到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鏡頭(影片拍攝時動用了直升飛機)。但導演和攝影師運用這些電影技術手段并不是為了使觀眾震驚或感到恐怖,影片所要表現的焦點始終是人,一個有自己的思想與感情,有自己的愿望與向往,有自己的嚴酷遭遇的人。
有的畫面是有令人難忘的強烈效果。例如,索柯洛夫逃離俘虜營這場戲就是這樣。索柯洛夫躺在一片燕麥地里嚼著麥粒,傾聽鳥雀的鳴叫,面對迎風飄動的麥浪,他感到多么舒展而自由!這時,攝影機逐漸往后拉,俯拍索柯洛夫在那無邊無際的田野里四肢攤開躺在麥地里的全景。突然間,犬吠自遠而近,剛剛獲得自由的索柯洛夫又遭到了厄運……
采石場那場戲,無論從結構處理的表現力或是從造型和音響處理的準確結合來看,都是令人贊嘆的。這場戲一共只有一分半鐘,但卻創造出了服苦役永無盡頭的銀幕形象。畫面上展現的是一個寸草俱無的大采石場。疲憊不堪、被折磨得身體虛弱已極的人們在鑿石頭。單調的、不斷重復的鑿石聲塑造了一種音響的氣氛。畫面造型的處理更加突出了苦役的難熬:俘虜們手上捧著大石頭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上山去,另一隊人在采石場的溝底走著,還有一隊人則在山脊上艱難地行進,極端虛弱者還被德國兵碰撞滾下山坡。均勻的鑿石聲,均勻而沉重的腳步聲,使人覺得這種法西斯苦役式的勞動永無盡頭。這場戲表達了主人公的感受:這里的時間幾乎陷于停滯的狀態。
邦達爾丘克尋求各種手段表現出索柯洛夫成為戰俘后最初幾小時的感受,他所選擇的景物也令人感到一種難以形容的憂郁和沮喪。道路兩旁都是光禿禿的田野。黃昏。焚燒后的余燼在冒煙。歪倒的電線桿上掛滿了斷了的電線。人們低著頭蹣跚地走著。這些戰俘中, 有的被不久前結束的戰斗弄得疲憊不堪; 有的由于眼前的遭遇而懊喪不已;有的身負重傷;甚至支持不住而倒下。只要有人一倒下,法西斯自動槍手馬上就會開槍結果了他。
《一個人的遭遇》是一部獨白式的影片,但片中的對話卻極為簡約而洗練。銀幕上的主人公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說話。這部改編影片以卓越的造型處理豐富了原小說的內涵,它通過富于獨創性的電影敘事語言使觀眾深信:這個歷盡了人間悲慘遭遇的普通俄羅斯人,一旦祖國再次受到侵略,他會堅決站出來加以保衛。
上一篇:《鬼畜》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一個少女的自白》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