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詩話、對聯·佛寺七言聯》原文與賞析
蔡佛田
愿將佛手雙垂下 摩得人心一樣平
清梁章鉅《楹聯續話》卷一引其友人蔡佛田所記佛寺七言聯,句云:“愿將佛手雙垂下,摩得人心一樣平。”評為“語極雋永”。今試加詮析,以見其何以雋永。
楹聯是中國文藝作品中用漢語漢字創作的一種特殊樣式。它雖由駢文和律詩發展而成,卻僅取其上下句文字的對仗,而不是駢文和律詩的延伸;相反,倒是把詩文給濃縮了。盡管聯語有長達數百字的,但它畢竟只是彼此對仗的兩句話而不是一篇文章或一首詩。這就要求撰寫聯語的人把主題集中表現,能開門見山。由于懸掛楹聯是為了供人欣賞的,其表達手段必須鮮明生動,可讀性強。既要通俗醒目,又須引起讀者思想共鳴。好的聯語還能啟迪人們深思,給人以鼓舞或策勵。因此,撰寫一副精工的聯語并不容易。比如給佛寺殿堂撰寫楹聯,首先要有宗教氣氛,或含哲理,或闡教義; 或能近取譬,借佛力表達作者理想; 或喚醒迷津,使瞻仰寺廟的人起皈依之念。總之要切題,即為佛寺寫的聯語只能懸掛在寺中,而不能移到餐廳或藥鋪。但切題不等于拘滯刻板,如古人所說的“死于句下”,必須含蓄些,寬泛些,給讀者留有補充聯想的回旋余地。其次,楹聯是給來觀光的人看的,而來的人包括三教九流,來自五湖四海,或為達官貴人,或為販夫走卒,包括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盡管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不一,卻也有其共性,即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都有現實生活經驗。因此,在公共場所(包括寺廟)所懸掛的楹聯都要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帶點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融入一些有關人生閱歷的內容,使每個讀者根據其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人際關系對聯語有所領悟,所謂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后,聯語總是有作者的,通過創作成果,也總要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體現出撰聯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養,表現出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只有能體現出這幾個方面,一副對聯才配稱得起佳作,才談得上雋永有韻味。
上述這副佛寺七言聯,無疑是掛在一尊佛像的兩旁的。在寺廟中常見的佛像,大抵有坐、立兩種姿勢,而坐像尤多。坐像大都盤腿危坐,雙手置于腹前腿上,手心向上,兩手交疊。立像固然有兩手合掌平伸于胸前的,也有右手下垂,手掌伸開,表示要接引眾生進入極樂世界之意,如阿彌陀佛像及觀世音菩薩像往往如此。至于雙手同時下垂的佛像,無論坐像立像都極少見。這里所描寫的佛像,顯然雙手并未下垂。于是作者及以期望語氣,愿佛能將雙手垂下,以便普濟眾生,接引每一個人都走向極樂世界。這種想像是飽含著作者本人的愿望和理想,希望佛能以慈悲為本,使眾生解脫塵世苦難。
這副對聯有個特點,即上聯為因,下聯為果,上下聯字面雖相對稱,而彼此關系卻是因在先果在后,仿佛賽跑的接力棒,上聯必交棒,才有下聯的接棒。但字面卻仍須對仗,詞類詞性都一定要對得很工穩。這叫作“流水對”,上下聯宛如一條河的上下游關系,沒有上游的水,下游是不會出現水的。如陸游的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即為 “流水對”。盡管上下聯字面對仗工整,但沒有一夜春雨,杏花便不會盛開,賣花人次日一早也就無花可賣了。這副對聯也是如此,只有佛手垂下,才能撫摩人心,上下聯顯然也是因果關系。而下聯的涵義,雖有借佛力以拯救世人之意,但客觀上已超出宗教范圍而進入現實人生。正由于人類社會總不斷出現不平之事,因之不平之心亦隨之而生。倘佛力能使人皆從善棄惡,則不平之事可以絕跡,那么不平之心也就自然寧息。雖頌佛法,卻指出現實社會中是存在著矛盾的,人際關系和經常發生的社會事件是 “不平” 的。這就對世俗生活有了針對性,從而也會觸及和扣動來寺廟觀光的人們的心弦。每個觀光者都會由此而產生聯想。這樣,這副對聯就有不盡的余味,導致人進行思索,所以就使人感到雋永了。“雋”在這里應讀如“捐棄”之“捐”,指滋味腴美; “永”者長也,指韻味深長。我們反覆涵泳這副短短七言對聯,確實感到內容豐富,韻味深長,故 “雋永” 的評語是很中肯的。
此一聯從格律上看,平仄協調,對仗也算工整。“愿”和 “摩”都是動詞,“將”和“得”都是助詞; “佛手”對“人心”,尤其工穩。“雙”和 “一” 都是數詞; “下”和“平”詞性亦同,顯得自然熨貼。只有“垂”和“樣”,一為動詞,一為名詞(在此處作量詞用),未免欠工。由于這是一副流水對,上下聯可作一氣讀,雖有一字未能對仗工整,卻也能順理成章。可以說小疵不掩大醇,我們也不妨置而不論了。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以色列的衰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便雅憫人的罪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