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白馬寺》原文與賞析
楊衒之
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
帝夢金神,長丈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
明帝崩,起祇洹于陵上。自此后,右姓冢上,或作浮圖焉。寺上經函至今猶存。常燒香供養之。經函明放光明,耀于堂宇,是以道俗禮敬之,如仰真容。
浮屠前,柰林、蒲萄異于余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柰林實重七斤,蒲萄實偉于棗,味并殊美,冠于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成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京師語曰:“白馬甜榴,一實直牛?!?/p>
有沙門寶公者,不知何處人也。形貌丑陋,心機通達,過去未來,預睹三世。發言似讖,不可解,事過之后,始驗其實。胡太后聞之,問以世事。寶公曰: “把粟與雞呼朱朱?!睍r人莫之能解。建義元年,后為爾朱榮所害,始驗其言。時亦有洛陽人趙法和請占 “早晚當有爵否?”寶公曰: “大竹箭,不須羽。東廂屋,急手作。”時人不曉其意。經十余日,法和父喪,“大竹箭者”苴杖; “東廂屋者”,倚廬。造 《十二辰歌》,終其言也。
本篇選自 《洛陽伽藍記》卷四。佛教傳入中土,未必始于東漢明帝之時;但明帝所建的白馬寺確是中土最早的佛寺。作為一種標志,說白馬寺是“佛自中國之始”,也未嘗不可。“佛自中國始”,同時還強調了白馬寺在洛陽佛教建筑群中的地位。接著,作者介紹了白馬寺名稱的由來: 明帝感而夢佛,遺使西域求法,以白馬負經東來,因此為名。關于明帝感夢,記載很多,最早見于東漢 《四十二章經序》。但該序也只說: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十四石函中,建起塔寺”(東漢末年牟子 《理惑論》說: “藏在蘭臺石室第十四問”),并沒有明說所建寺塔稱何名?!鞍遵R寺”,可能是后起之名。揚衒之折衷眾說,“帝夢金神”、“白馬負經”的描寫,使白馬寺披上一層神異的色彩。在洛陽諸伽藍中,神異色彩是白馬寺的獨特之處。
從行文看,揚衒之并沒有明確說在明帝陵上建有寺塔,只說“起祇洹”(祇洹即祇洹精舍,指用來修行佛法的禪房),不過,下文又說 “自此以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圖焉?!睋段簳?·釋老志》: 自洛中構白馬寺,盛稱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印度)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 ‘浮圖’ 或云‘佛圖’” 白馬寺不僅建有寺塔,對當時和后世佛塔建筑影響也很大。作者或是避免前后行文的重復,故后用 “浮圖”,前稱“祇洹”。“寺上經函,至今猶存,常燒香供養之。經函時放光明,耀于堂宇。”“至今”二字,很可玩味。作者在 《原序》 中說: “武定五年(547),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部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墻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于荒階,山鳥巢于庭樹。”洛陽殘破如此,寺塔廟觀殘破如此,然而,這白馬寺的香火 “至今”卻仍然繚繞氳氤,寺中的經函 “至今”依然光芒閃耀,善男信女“至今”還在那兒頂禮膜拜。由東漢而曹魏,由曹魏而西晉,由西晉而北魏,又由北魏而東魏(東魏都鄴,余皆都洛陽),人事滄桑,幾經易代,白馬寺是歷史最好的見證者! 可是還在那兒 “如仰真容”的癡男呆女們,如何有半點國家分裂的悲痛,又怎能理解作者這份 “《麥秀》 之感”、“《黍離》 之悲” ( 《原序》) 呢!
唐代詩人韋莊有兩句詩說: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臺城》)無情的草木根本不能理解有情的作者。你看,浮圖前那些異于他處的柰林、蒲、萄枝葉還是那樣繁衍,子實還是那樣肥大,而當年在它們成熟之時“常詣取之”的帝王于今安在?那些得到賞賜的宮女以及被轉餉的親朋又安在。“浮圖前”一段文字,看似寫得那么輕妙,但透過紙背,卻又何等辛酸。“經函至今猶存”,而帝王宮女于今已不多存在,統一的一個國家于今已不多存在!
以上三段,文字優美雅麗,寫得神采飛揚,備受選家和讀者的重視?!坝猩抽T寶公者”一段,因寺及僧,所謂寶公“預睹三世,發言為讖”,看似閑筆,有的讀者甚至說以為揚衒之有意無意流露出宿命論的思想。其實,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巧妙地運用傳聞異事,雖曲折卻很深刻地表現了其排佛及痛惜北魏分裂的思想。讖語“朱朱”,即 “二朱”,“二”與 “爾”諧音,“朱朱”即 “爾朱”。故下文記述胡太后為 “爾朱榮”所害。我們知道,《洛陽保藍記》一書寫的是一個朝代——北魏,一座都城——洛陽,一種宗教,還突出一個人物——胡太后,一個事件——爾朱榮之亂,一種結局——國家的分裂。作者在中土第一寺——“白馬寺”條中借寶公讖語及應驗,再次提及胡太后死于爾朱榮之亂,無疑表露出對太后佞佛最終導致國家分裂結局的痛惋之情,用筆沉郁。設使讀者對前三段文字還不甚體會的話,那么讀至此段,必然豁然醒悟——原來揚衒之用的是揚中有抑,貌似張揚實則貶抑的手法來描述白馬寺的。掩卷而思,在白馬寺神彩靈光的背后,我們仿佛看到作者內心正在流著傷感之淚。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登黛螺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經籍、寓言故事·相撲》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