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凈慈顯老為眾行化且示近所寫真戲題五絕就作畫贊》原文與賞析
孤云野鶴本無求,剛被差充粥飯頭。
擔負一蒫牙齒債,鐘鳴鼓響幾時休?
冒雪敲冰乞米回,齋堂如海缽單開。
眾中若有知恩者,一粒何曾咬破來?
凈慈,寺名,在杭州,五代時吳越王錢俶建。見《西湖游覽志》。顯老,僧名,作者的老朋友。“行化”,原意是行教化。這里是說化緣,以募化結緣識。佛家認為,能拿錢、物布施的人,就是與佛有緣分的人,所以稱募化為化緣。
據詩題,知顯老行化到了蘇州,見到了作者,把最近的寫真——畫像給作者看,作者于是寫了這五首詩,這里選錄其中二首。
詩作于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這一年,他住在自己經營的石湖——坐落在蘇州盤門外,完全過著鄉下生活。
第一首第一句寫顯老原來過著自由自在的閑適生活。“孤云野鶴”常用比喻名利淡漠的讀書人,士大夫退官休致以后,也常用“孤云野鶴”來標榜自己的清高。這里用來比喻顯老,十分貼切。“孤云”,孤獨的、沒有聯系的云朵,東西南北,沒有一定的方向,到處可以飛;“野鶴”,以大自然為家的鶴,不受任何管束,始終保持自己的高潔:適合顯老在此以前沒有僧職的身份。
第二句寫顯老再也不能自由自在了,因為他剛被差充為“粥飯頭”了。這里用了一個佛典。據《五燈會元》卷十九,北宋中末期,保寧仁勇禪師,住入金陵保寧寺,上堂說道:自己忽然被業風吹到金陵,住個破院,作粥飯主人,接待南北。這帶有玩笑意味的話,說明當和尚的也十分有風趣。這里借仁勇的話,嘲笑顯老。作者不說顯老是粥飯主人,而說他只為過是為僧眾操心的頭領或頭目。表面上,似乎是降低了顯老的身倫,其實,“粥飯主人”和 “粥飯頭” 的含義是一樣的。這樣一來,顯得更加親切,更有風趣,富有情味。 第三、 四句, 接著嘲笑顯老。 蒫 (cuo鹺),圓形的盛物竹器。牙齒放在蒫里,風趣之極,而且形成了一筆債務,使得顯老這個粥飯頭不得不擔負起償還的任務。大約凈慈寺的糧食儲備已經耗得差不多,僧眾嗷嗷待哺,向顯老要飯吃,頗有一點緊急的意味。這樣,顯老就再也不能自由自在,不得不東奔西走了。從這里,仿佛看到了顯老那種焦頭爛額的樣子。
“鐘鳴鼓響”,也有一段佛家故事。據《五燈會元》卷七,唐朝末年,鼎州德山宣鑒禪師的弟子玉峰義存禪師在德山作飯頭。一天,飯開晚了,宣鑒舉著吃飯的缽下法堂,義存見了,問宣鑒: 鐘未鳴,鼓未響,舉著缽向什么處去?宣鑒于是回方丈。這就是說,鐘鳴鼓響是吃飯的信號。
現在,凈慈寺僧眾吃飯,要靠顯老募化,實際上,什么時候鳴鐘,什么時候響鼓,由顯老掌握。這里,作者又開了他一次玩笑,你打鐘敲鼓,打到什么時候,才算告一段落!情趣盎然。作者熟悉佛家典故,用得自然。佛家人講佛家事,顯得親切。
第二首第一句寫行化之苦。大雪紛紛揚揚地下著,顯老冒著雪行進。腳下,是冰封的大地,顯老拿著拄杖,不斷地敲著冰,試探冰的承受力和滑的程度,一路小心翼翼,終于帶著乞來的米回到了寺里。給人的印象是: 顯老為了僧眾,不辭辛苦。
第二句寫齋堂的景象。“齋堂”,僧眾吃飯的地方。如海,說明齋堂很大、很深,凈慈寺的僧眾多。僧眾已經把缽單展開,把吃飯的鐵缽安放在單上,準備吃飯了。——顯老為僧眾帶來了福音。
第三、四句嘲笑顯老,說顯老這么做,僧眾未必都知恩。
這里,用了一個佛典。《五燈會元》卷五說,唐代澧州藥山惟儼禪師,對一個僧人說,你如果回鄉去,我給你一個不吃糧的方子。那個僧人請他把方子說出來,他說就是 “不得咬破一粒米”。
作者認為,感激師傅的教誨,并希望報答恩情,其報答的最好方式是: 按照師傅的教誨去作。根據這一點,只有不咬破一粒米,才是報答師傅恩情的具體表現。作者用了“若有”這一假設、推辭之詞,對是否有這樣的人表示懷疑。這對于顯老并無直接關系。作者所要說的是,真正知恩的人,不吃糧食,那么,這些吃糧食的人就沒有理由認為顯老給他們辦了一件好事,要報答顯老。既然這樣,對于顯老來說,那又何苦來呢? 繼第一首之后再一次嘲笑了顯老。當然,這里也附帶諷刺了某些宗教教義的不近情理。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凈土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刁景純席上和謝生(其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