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登泰山》原文與賞析
張養浩
風云一舉到天關,快意平生有此觀。
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
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
笑拍洪崖詠新作,滿空笙鶴下高寒。
這是一首登臨游賞、飄飄欲仙的七律。泰山又稱東岳,在今山東省中部,與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合稱五岳。泰山最高處為玉皇頂(又稱天柱峰),在泰安境內,海拔1524米,并不比華山、恒山高,但由于古人尊崇東方,認為東方是萬物始生之地,于是泰山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五岳之長。泰山有許多名勝古跡,山上建筑有濃厚的道教色彩,自古以來這里不但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的圣地,而且也是文人墨客喜好登臨的地方。《孟子·盡心上》云:“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的名句更是膾灸人口。“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登高望遠可以陶冶人的情懷,擴展人的胸襟,甚至令人產生一種羽化而登仙的異樣感覺。張養浩是元代一位富于宗教出世思想的官員,對于現實的不滿使他常常處于遠禍避世的退隱思考中。這首《登泰山》并非純粹的山水之作,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體察到作者濃厚的仙道思想。
這首七律沒有過多地描繪泰山那千姿百態的景象,而以抒懷為主,染有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在這首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登山本不是件輕松的活動,然而由于作者陶情于山景的壯美奇麗,反而如乘風駕云一般輕快了。首聯“風云一舉到天關”寫出了登臨的喜悅感,作者迫不及待而又舒情適意的情緒似乎縮短了登山的距離,正如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的吟哦一樣,這是內心無限欣喜的自然流露。”快意平生有此觀”,作者究竟看到什么呢?唐詩人李賀《夢天》有“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的句子,本是夢游天上的奇想,這里的齊州泛指中國,因為古代曾有九州的劃分。將九州說成是“九點煙”,極言居處之高峻,此外,齊州又是山東濟南一帶的古稱。本詩頷聯“萬古齊州九點煙”化用李賀詩意,將泰山巍峨高聳的氣勢寫出,又饒有本地風光,它是現實中景與幻想中景的融合。泰山極頂以下云環霧繞,一片蒼茫,作者觸景生情,張開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千山萬壑之上,像傳說中的仙人一樣自由自在地俯瞰人世。“日上三竿”是早晨辰時、已時(相當于9—10點)左右,太陽居于天空的位置,古詩有“日上三竿風露消”(《歲華紀麗》引)之詠。泰山由于高聳云天,登高所望者遠,在泰山上望日出迥異于平地,因為地平線向遠推延了,在五更時分(約相當于4—5點)觀賞日上三竿之景是可能的。元好問《東游記略》對這一現象如此解釋:“岱宗高出天半,昏曉與平地異,故山上平明,而四十里之下才昧爽耳。”可謂一語破的。作者對于極頂望日的獨特感受,雖有一些夸張,但基本上是寫實的,并為頸聯的哲學思想作了準備。
“井處”即坐井觀天之意,居于地表之下又處境局促,常常比喻見識不遠。“巢居”是原始時代的人棲宿樹上的習慣,《莊子·盜跖》: “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傳說古代的著名隱士巢父即因巢居而得名。巢居的境況并不比井處寬闊,何以作者要吟出“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二句呢?原因就在高下之勢不同。作者登泰山居高臨下俯瞰世界,視野擴大,心胸頓開,于是乎連類而及,認識到了高與低在境界上的不同處,這與王之渙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 的心理感受一樣,顯然包含有站得高,看得遠的哲學思考。
尾聯二句是作者暢想游仙之句。洪崖是傳說中黃帝的臣子伶倫,至唐堯時據說已活了三千歲,號洪崖先生,是中國古代的仙人。郭璞《游仙詩》:“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尾聯出句 “笑拍洪崖詠新作”本此,是作者凝思冥想中神游太虛的幻景。”笙鶴”用仙人王子喬事,據 《列仙傳》卷上載:
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 “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頭。”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
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楚辭·遠游》: “吾將從王喬而娛戲”,王喬即指王子喬。“笙鶴”關合王子喬(或作王子晉) “好吹笙”與 “乘白鶴”二事,是暗用典故。蘇軾詩有句云: “泠然心境空,仿佛來笙鶴。”這是冥想中羽化登仙的描寫,本詩結句“滿空笙鶴下高寒” 也是作者于遐思中一種心靈凈化后的幻景。他幻想著與古代仙人結伴盤桓于泰山之顛,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在縹緲瑰麗的仙境中暢游。這種思想感情在古人作品中常見,如蘇軾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賦》)這與本詩尾聯的內涵是一致的,而全真教在元代的特殊地位更使這類思想有了附麗之物。
全詩寫實與想象相結合,感覺與哲理相交會,表現了作者志趣高潔而又恬淡閑遠的內心世界,56字蘊含深刻,情趣、理趣兼勝。這首七律既耐人尋味又引人深思,陸機 《文賦》“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故。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本詩之構思立意可謂深得 《文賦》之義。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登報恩寺浮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登黛螺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