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10年前,我失去記憶。之后,我以居伊·羅朗為名在朋友的偵探事務所工作。8年后,我決定尋回自己的過去。我找到一個叫斯蒂奧巴的俄國流亡者,得到一張照片。我覺得照片中一個叫弗雷迪的法國人就是我自己。于是我來到弗雷迪小時候居住的地方。我從弗雷迪祖母以前的花匠口中知曉自己并不是弗雷迪,只是他的一個朋友,大家叫他彼得羅,并且他們和一個賽馬騎師很熟。我查出彼得羅曾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公使館工作過,和一名叫德尼茲的法國女子結了婚。在追蹤德尼茲的線索時,一些零碎的記憶在我腦海中閃現。直到偶然碰到那名賽馬騎師,一切變得清晰起來,原來我和德尼茲在企圖偷越瑞士邊境時失去了記憶,德尼茲失蹤了。賽馬騎師說我的真名并不是彼得羅,只有弗雷迪知道我的過去。于是,我決定去羅馬的舊居——暗店街2號繼續尋找。
【作品選錄】
一個舊而小的火車站,黃中帶灰,每一邊都豎著細水泥的欄桿。在這些欄桿的后面,就是我從輪胎火車上下來時著地的月臺了。車站廣場上冷冷清清的,只有一個孩子穿著旱冰鞋,在大樹下面的平坦地面上來回滑行。
我思忖著: 在很久以前,我也是在這里玩過的。這個安靜的廣場真的使我回想起某些事情來了。是我的祖父奧瓦爾·德·呂茲乘從巴黎來的火車到這里來看我,或者相反,是我乘火車到巴黎去看他的呢?夏日的那些晚上,我的祖母瑪貝爾·多娜于厄常常領我到月臺上去等著他。
離車站不遠,有一條大路,它和國營公路一樣寬,但很少有車子通過。一個公園用我在車站廣場上見到的那種細水泥欄桿圍著,我沿著公園的邊緣走去。
大路的另一側,有幾家商店,上面都帶著像頂棚一樣的東西。此外,還有一個電影院。在一條緩緩上坡的林陰道的拐角處,在綠樹遮掩中,有一家小客棧。我毫不遲疑地走上了這條路,因為我早就研究過瓦爾布勒茲的交通圖了。在這條兩旁長滿樹木的公路的盡頭,有一堵圍墻和一個柵欄門,上面釘著一塊朽爛了的木牌。木牌上的字母有一半已經脫落,我可以半認半猜地看出下面的字樣:“國有財產管理處”。在柵欄門后面,伸展著一片荒蕪了的草地。深處,是一長排路易十三時代式樣的磚石結構建筑物。在這一長排建筑物的中央,一座樓閣比別的建筑物高出一層,猶如鶴立雞群。這一長排建筑物兩端的側樓帶著圓頂。所有的百葉窗都關上了。
我的心頭,頓時掠過了一陣悲涼的感覺。此時此刻,我也許正站在童年時住過的宅邸的前面呢。我推了推柵欄門,毫不費力地把它打開了。已有多久我沒有跨過這個門檻了呢?我在右邊發現有一幢磚房,那也許是牲口棚吧。
草長得有膝蓋那么深。我盡快地穿過草地,向宅舍走去,這排寂寥的建筑物使我惶恐不安。我擔心在它的門面后邊,所能發現的將只是一些很深的雜草和斷垣殘壁而已。
有人在叫我。我轉過身去。在牲口棚的前面,一個男人正在揮著手。他向我走來。我愣住了,站在長得像熱帶叢林似的草地上望著他。這個男子相當高大、壯實,穿著綠絲絨衣服。
“您有何貴干?”
他在離開我幾步的地方停下來。他頭發棕褐,留著小胡子。
“我想打聽一下有關奧瓦爾·德·呂茲先生的事。”
我往前走著。他也許能認出我來吧?我一次一次地抱著這樣的希望,然而又一次一次地失望了。
“哪個奧瓦爾·德·呂茲先生?”
“名字叫弗雷迪的。”
我迫不及待地說出“弗雷迪”這幾個字,就像我的這個名字經過多年遺忘終于又叫出來了。
他雙目圓睜。
“弗雷迪……”
這時,我真的以為他在用我的名字叫我呢。
“弗雷迪?他不在這里了……”
沒有,他沒有認出我來。誰也認不出我了。
“您到底要干什么呢?”
“我要知道弗雷迪·奧瓦爾·德·呂茲現在怎樣了……”
他滿腹狐疑地把我打量了一番之后,將一只手插進了褲袋。他莫非要掏出武器來威脅我嗎?不是,他掏出了一塊手絹,揩了揩前額。
“您是誰呢?”
“很久以前,我在美國認識了弗雷迪。現在,我很想知道一些有關他的消息。”
聽了我的這段謊話,他的臉色忽然一亮。
“在美國?您在美國認識了弗雷迪?”
“美國”這個名字仿佛使他陷入沉思之中。我覺得他要擁抱我了,他非常感激我在“美國”認識了弗雷迪。
“在美國?那么說,您認識他那會兒,他正是……正是……的心腹侍者。”
“正是約翰·吉爾伯特的心腹侍者。”
他整個兒的疑團都煙消云散了。
他甚至抓住我的手腕。
“從這兒走。”
他把我拉到左邊,順著圍墻走,那里的雜草比較矮,可以想象到那個地方有條老路。
“我很久以來就沒有得到弗雷迪的消息了,”他一本正經地對我說。
他的綠絲絨衣服好些地方已經磨得露線了,在肩膀、肘部和膝蓋上還補了幾塊皮子。
“您是美國人嗎?”
“是的。”
“弗雷迪還從美國給我寄過幾張明信片呢。”
“您還保存著嗎?”
“那當然。”
我們向宅邸走去。
“您從來沒有到過這里嗎?”他問我。
“從來沒有。”
“但您是怎么知道地址的呢?”
“通過克洛德·奧瓦爾·德·呂茲,他是弗雷迪的堂兄弟……”
“我不認識。”
我們來到了一幢圓頂側樓的前面,就是我剛才注意到的這個長排建筑物兩端的側樓中的一幢。我們兜了一圈。他指著一扇小門對我說:
“這是唯一可以進去的一扇門。”
他打開門鎖。我們走了進去。他領我穿過一間黑糊糊、空蕩蕩的房間,然后順著走廊朝前走。我們來到了另一間有彩畫玻璃的房間,它看起來像個小教堂或者玻璃暖房似的。
“這里是夏天的餐廳。”他對我說。
沒有別的家具,只有一張舊沙發,上頭的紅色天鵝絨已經磨破了,我們就在它上面坐下。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只煙斗,不慌不忙地點著了。白天的陽光透過彩畫玻璃照進來,他一身淡藍。
我抬起頭,看見天花板也是淺藍色的,上面有幾個地方顏色顯得更淺,那是云彩吧。他也順著我的目光在看。
“這天花板和墻壁上的東西,還是弗雷迪涂抹的呢。”
房間里只有一堵刷成綠色的墻,可以看出墻上面有一棵棕櫚樹,但顏色已經剝落得幾乎難以辨認了,我竭力回憶著我們以前曾在這兒用餐的這間房子里的情況。在天花板上,我漆上藍天。在綠色的墻壁上,我畫上了這棵棕櫚樹,以增添一點熱帶的氣氛。陽光透過彩畫玻璃,把我們的臉照得一片微藍。那么在當時,都有哪些人呢?
“這是唯一可以進去的房間了,”他對我說,“其他的房門上都貼著封條。”
“為什么?”
“屋子被查封了。”
這句話如同一瓢冷水,把我澆得冰冷。
“他們把什么都查封了,不過還讓我留在這里。至于可以留到什么時候,那就不知道了。”
他抽著煙斗,搖了搖頭。
“國有財產管理處有個家伙不時地來這里查看。他們好像一時還不想作出什么決定。”
“他們是誰啊?”
“國有財產管理處唄。”
我不大明白他的意思,但我想起了那塊朽木牌上的字: 國有財產管理處。
“您在這里已經很久了嗎?”
“啊,是的……我是在奧瓦爾·德·呂茲先生去世時到這里的……他是弗雷迪的祖父……我照管大花園,同時,給奧瓦爾·德·呂茲夫人開汽車……她就是弗雷迪的祖母……”
“那么,弗雷迪的父母呢?”
“我想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死掉了。弗雷迪是由他的祖父母撫養長大的。”
這么說,我是由祖父母拉扯成人的。我祖父過世以后,我就跟祖母——瑪貝爾·多娜于厄——以及這個男子,孤獨地在這里生活。
“您叫什么名字?”我問他。
“羅貝爾。”
“弗雷迪怎么稱呼您呢?”
“他的祖母管我叫博布。她是美國人。弗雷迪也叫我博布。”
博布這個名字沒有使我想起任何東西。而他,在發生了這一切之后,也認不出我來了。
“隨后,他的祖母逝世了。至于錢財,已經微不足道了……弗雷迪的祖父把他妻子的財產全部都揮霍掉了……那是從美國帶來的、數目很大的一筆財產……”
他從容不迫地抽著煙斗,一縷縷藍色的煙霧悠悠蕩蕩地向天花板飄去。這間房子有著大塊的彩畫玻璃,墻上和天花板上留有弗雷迪的畫(也就是我的畫嗎?),也許就是他的隱居之地吧。
“隨后,弗雷迪也不見了……不辭而別……我不知道他出了什么事。但他們把什么都查封了。”
“查封”這個詞再一次使你覺得,它如同一扇大門,正當你準備抬腳跨進去的時候,而它卻沖著你的面,“砰”的一聲關上了。
“從那以后,我就等著……我思忖著,他們會把我怎樣呢……總還不至于把我轟出去吧。”
“您住在哪里呢?”
“在從前的牲口棚里,那是弗雷迪的祖父叫人蓋的。”
他緊緊地咬著煙斗,審視著我。
“您呢?請給我談談您是怎樣在美國認識弗雷迪的吧?”
“啊……說來話長……”
“我們走一走,您覺得怎樣?我領您去看看那邊的大花園。”
“好的。”
他打開一扇落地窗,我們走下幾級石階,來到了一塊草坪的前面,它同我剛才來宅邸時要穿過的那塊草坪差不多,只是草沒有那么高罷了。令我非常驚訝的是,宅邸的背面同它的正面完全兩樣,背面是用灰石建造的。頂部也不一樣,這一側的屋頂下是一些錯綜復雜的隅角斜面和人字墻。所以,第一眼使人以為是路易十三時代宅邸的這座房子,背面倒很像十九世紀末期的海水浴療養院。這種式樣的房子今天在比亞里茨是很少見的。
“我盡量把花園的這一邊維護好,”他說,“但是光一個人干,太困難了。”
我們沿著一條環繞草地的礫石小路走著。路的左邊,是一片灌木叢,修剪得整整齊齊,有一人那么高。他指著這片灌木叢對我說:
“真像一座迷宮。這些樹是弗雷迪的祖父當年栽植的。我盡最大努力把它維護好。有些東西,應該讓它們保持原狀啊。”
我們走進“迷宮”的一扇側門,由于用灌木架成的拱門較低,我們不得不彎著腰。進去一看,幾條小徑縱橫交錯,真好像既有十字路口和圓形廣場,也有環形彎道和直角交叉,既有死胡同,也有旁邊擺著青木長椅的林陰小徑……我孩提時,一定常在這里同我的祖父以及和我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們玩過捉迷藏的游戲呢。在這座散發著女貞樹和松樹香味的迷宮里,我也許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當我們從迷宮里走出來的時候,我禁不住對我的向導說。
“真叫奇怪……這座迷宮使我回想起了一些事情……”
但他好像沒有聽見我的話。
在草坪的邊沿,豎著個生了銹的秋千架,上面還掛著兩副秋千。
“承您允許……”
他坐到其中的一副秋千架上,重新點著了煙斗。我坐到另外的一副上。夕陽西下,草坪和迷宮的灌木叢沐浴在柔和的、橙黃色的余暉中。宅邸的灰石上,也抹上了同樣的色彩。
我決定在這個時候把嘉·奧爾羅夫、老吉奧爾吉亞奇和我合影的那張照片拿給他看。
“您認識這些人嗎?”
他長時間地端詳著照片,煙斗沒有離嘴。
“那個女的,我認識……”
他把食指點在照片上嘉·奧爾羅夫的臉部下面。
“她是俄國人……”
他是用迷惘而興奮的語調,說出上面這句話的。
“您想我是不是認識她,這個俄國姑娘……”
他發出短促的笑聲。
“最后那幾年,弗雷迪經常同她一起到這里來……她是一個絕妙的女孩子……她長著一頭金黃色的頭發……我可以告訴您,她的酒量過人……您認識她嗎?”
“認識,”我說,“我在美國看到過她和弗雷迪在一起。”
“莫不是他在美國認識這個俄國人的,對吧?”
“是的。”
“只有她才能告訴您弗雷迪在哪里……應該去問問她……”
“那么,俄國姑娘旁邊那個棕色頭發的人,又是誰呢?”
他湊近照片,仔細地審視著。我的心情非常緊張。
“是的……我也認識他……請等一等……是的……那是弗雷迪的一個朋友……他是同弗雷迪,俄國姑娘和另外一個女孩子到這里來的……我認為他是南美一帶的人……”
“您不認為他像我嗎?”
“像……為什么不像呢?”他并不怎么自信地對我說。
這樣,一切都清楚了,我原來不叫弗雷迪·奧瓦爾·德·呂茲。我看了看這塊長著很高雜草的草坪,只有我們所在的這一邊還能見到斜陽的余暉。美國祖母從來沒有攙著我環繞草坪散過步。童年時,我也沒有在“迷宮”里玩過。這個掛著秋千的生了銹的秋千架子,可不是為我豎立的。豈不遺憾。
“您剛才說,他是南美人?”
“是的……但他的法語說得同您我一樣流利……”
“那么,您過去常在這里見到他嗎?”
“見過幾次。”
“您是怎么知道他是南美人的呢?”
“因為有一天,我駕車去巴黎接他到這里來。他同我約定在他工作的地方見面……那個地方是南美某個國家的大使館……”
“哪個國家的大使館?”
“哦,這個,我可說不上來了……”
我必須習慣這個變化。我并不是那個姓氏列入幾本老的上流社會《博坦》和同年年鑒上的家族的苗裔,而是一個南美人,他的蹤跡還要難找。
“我認為他是弗雷迪小時候的一個朋友……”
“他來的時候有個女人陪著嗎?”
“有的。有那么兩三次。那是個法國女人。加上那個俄國姑娘和弗雷迪,一共四個人……那是發生在祖母死后的事……”
他站了起來。
“我們回屋里談去,您覺得怎樣?外面已經開始涼起來了……”
天色差不多全黑了,我們又進了那間“夏季餐廳”。
“這是弗雷迪當年很喜歡的一間房子……每天晚上,他總是跟俄國姑娘、南美男子和另一位少女在這里呆到深夜……”
看上去,長沙發只不過是一個柔和的黑點。在天花板上,一些影子呈現出菱形和方格狀。我試圖捕捉從前那些晚上在這里聚會時的回聲,但是什么也聽不見。
“他們曾在這里安放過一個彈子臺……特別是那個南美人的女朋友,非常愛玩彈子……她每次總是贏……因為我曾同她打過好幾盤,所以才能跟您回憶起這些來……瞧,彈子臺還一直放在那里呢……”
他把我領到一條黑暗的走廊里。他打亮了手電,我們來到一間鋪著石板的大廳,那里有一座高大的樓梯。
“這是正門……”
在下面的樓梯上,我果真看到一個彈子臺。他用手電照了照,可以看到一只白色的球還留在彈子臺的中央。就好像這一盤因故暫停,隨時要接著打下去似的;就好像嘉·奧爾羅夫,或者我,或者弗雷迪,或者陪著我到這里來的那位神秘的法國姑娘,或者博布,正在彎著腰準備瞄準呢。
“您看見了吧,彈子臺一直在這里呢……”
他搖晃著手電,照了照高大的樓梯。
“爬上樓去沒有什么意思了……他們把一切都貼上了封條……”
我想弗雷迪在樓上準有個臥室。他在那里,由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青年。臥室里有幾個書架,墻上還貼著一些照片,說不定在其中的一張上面,有我們四個人,或者弗雷迪和我兩個人——還胳膊挽著胳膊呢。博布倚靠著彈子臺,又點著了煙斗。我呢,不禁觀察起這個高大的樓梯,因為樓上“已被查封”,再去爬它就沒有什么意思,而它也因此變得沒有用處了。
我們從旁門出來,他把鑰匙在鎖眼里轉了兩圈,然后重新把門鎖上。一片漆黑。
“我還得乘火車回巴黎去呢。”我對他說。
“請您跟我來。”
他抓著我的胳膊,領我順著圍墻走。我們來到從前的牲口棚前面。他打開一扇玻璃門,點亮了煤油燈。
“很久以前,他們就把電源切斷了……但是,他們忘記斷水了……”
我們走進一間屋子,屋子中間擺著一張深色木桌和幾把柳條椅子。墻上,掛著彩釉的陶碟和銅盤。窗子的上方,吊著一個塞滿稻草的野豬頭。
“我要送您一樣東西。”
他走向放在房間深處的大柜子,把它打開,從里面取出一只盒子,把盒子放在桌上。盒蓋上印有這樣的字樣:“南特市勒費弗爾·于蒂爾餅干廠出品”。然后,他站到我的面前:
“您是弗雷迪的朋友,對嗎?”他對我說,聲音很激動。
“是的。”
“那么,我把這個送給您……”
他對我指了指盒子。
“這是弗雷迪留下的物品……當他們來封門的時候,我只能搶出這樣一些小件東西……”
他確實很激動。我甚至相信他在流淚。
“過去我是很喜愛他的……在他少年時,我就認識他了……他是一個愛幻想的人。他那時總對我說以后一定要買只帆船……他對我說:‘博布,你將來就是我的大副……’誰知道他現在在哪里呢……不知道他是否還活著……”
“一定能夠找到他,”我對他說。
“您知道嗎,他的祖母太寵愛他了……”
他拿起盒子,把它遞給我。這時,我想起了斯蒂奧巴·德·嘉戈里耶夫,想起了他給我的那只紅盒子。顯然,一切線索都在這些舊盒子——一些裝巧克力、餅干或者雪茄煙的盒子——里消失了。
“謝謝。”
“我送您上火車。”
我們順著一條林中小徑走去,他用手電在我前面照著路。他不會迷路吧?我覺得我們正在進入密林深處。
“我盡量想想弗雷迪的那位朋友叫什么名字。——就是您指著照片給我看的那一位……就是那位南美人……”
我們穿過林中的一塊空地,月光把空地上的雜草照得瑩光閃閃。那里,有一個意大利五針松樹叢。他滅了手電,因為我們幾乎能像白天一樣看得清清楚楚。
“當年就在那里,弗雷迪同他的朋友一起騎過馬……那是一位賽馬騎師……他從來沒有對你們講起過這個賽馬騎師嗎?”
“從來也沒有。”
“我記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了……但他曾經很出名……當弗雷迪的祖父有一廄馬匹的時候,他就是老人的賽馬騎師了……”
“那個南美人也認識這個騎師嗎?”
“當然認識了。他們經常一塊到這里來。騎師同其他人一道打彈子……我甚至覺得就是他把俄國姑娘介紹給弗雷迪的……”
我擔心一下子記不住這許多細節。真應該把它們立即記在小本子上。
這是一條平緩的上坡路,但因為鋪著一層厚厚的枯枝落葉,所以我走起來很吃力。
“怎么樣,您想起那個南美人的名字了嗎?”
“請等一等……等一等……我快想起來了……”
我把餅干盒緊貼在髖骨上,急于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也許我能夠找到一些答案呢。比方說,能查出我的名字,查出那個賽馬騎師的名字。
我們來到了一個斜坡的邊上,再往下走就是火車站廣場了。廣場上空蕩蕩的,大廳里閃耀著霓虹燈。有人騎著自行車慢慢地穿過廣場,停在火車站的前面。
“想起來了……他的名字叫……彼得羅……”
我們在斜坡的邊上站住了。他又掏出煙斗,用一個古怪的小玩意把它捅捅干凈。我心里反復念著我的這個乳名,在我的一段生命里,人們就用它來稱呼我,有些人一提起這個名字,就能回憶起我的容貌。啊,彼得羅。
(薛立華 譯)
注釋:
法國加斯科涅灣的一個濱海城市,有海水浴和溫泉療養地。
【賞析】
《暗店街》講述一個“尋找”的故事。小說作者莫迪亞諾1945年出生于法國。那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還未散盡,被德國占領的恐懼還沒有完全消逝。作家的父親是一個“沒有祖國”的猶太人。因此,這個“動蕩年代的產兒”對自己的“根”十分珍視。在莫迪亞諾心中,過去遠比現在和將來重要,沒有了過去,就不能認識現在,更談不上什么將來。因此,莫迪亞諾筆下的主人公總是在“尋找”: 尋找過去,尋找自我,尋找根。
《暗店街》中的“我”正是把這種“尋找”當作至為重要的事情。一個遺失了過去的人就如同失卻了靈魂,變成“一個模糊的影子”。“我”為了找尋記憶,在庭院里駐足,想象著夏日的夜晚,老祖母領著“我”在月臺上等待祖父的歸來,想象著自己在綠色的墻上畫棕櫚樹,在天花板上漆上藍天、云彩,想象著在“散發著女貞樹和松樹香味的迷宮里,我也許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然而,“我”并不是自己所認為的那個“我”,“美國祖母從來沒有攙著我環繞草坪散過步”,墻上和天花板上的東西不是“我”畫上去的,“童年時,我也沒有在迷宮里玩過”,那個生了銹的秋千架子也不是為“我”豎立的。此時,一種對自己身份不確定的迷惘之情油然而生:“我”究竟是誰?這部小說獲法國龔古爾獎時,作者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力圖寫出一個沒落的世界,而法國被德國占領時期正提供了這樣一種氣氛。但是實際上,我所要表現的卻是今天世界的一個極度擴大了的形象。”人對自我的可靠性的懷疑,實際上也是身處“沒落的世界”的人對已逝美好事物的懷念和追求的折射。作品中的一個人物反復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奇怪的時代。”確實,二戰給西方人帶來了理想的破滅、道德的淪喪,價值觀念也分崩離析。莫迪亞諾筆下那個戰時的巴黎,那個精神幻滅的年代,正為古老的價值觀念唱出了一曲憂傷而抒情的挽歌。
《暗店街》在藝術上頗有特色。小說主人公在尋找記憶的過程中,采用了查電話簿、查檔案資料、訪問知情者、實地調查等一系列細致入微的偵破手法。全書共有47個章節,每節都是一個事實片段,其中有的是調查報告,有的是主人公的追蹤經歷,有的是主人公腦海中的回憶圖景。莫迪亞諾出色地將這47個片段組合成一個精巧別致的整體,把一個情節并不復雜的故事寫得充滿懸念,讓讀者讀得津津有味、不忍釋手。比如第十一章寫“我”尋訪弗雷迪·奧瓦爾·德·呂茲的童年宅邸。去之前,“我”相信自己就是弗雷迪,連花匠叫出“弗雷迪”這個名字時,“我真的以為他在用我的名字叫我呢”。“我”在這所房子里穿行,聽花匠講著弗雷迪的事情,想象自己曾經在這里生活,甚至那座弗雷迪祖父修建的迷宮確實“使我回想起了一些事情”。讀到這里,大家一定很好奇,“我”到底是不是弗雷迪呢?“我”拿出照片給花匠看,心情非常緊張。但是花匠認出照片上的“我”并不是弗雷迪,同時,他又提供了另一條線索: 照片上那名男子是弗雷迪的朋友,名叫彼得羅,在南美某個小國的公使館工作過。于是,讀者們又興趣盎然地追隨著主人公踏上另一段尋找之旅。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這部小說中,隨處可見一些舊照片、舊電話簿、舊報紙的蹤跡以及諸如“當年就在那里”、“您認識這些人嗎”、“當然認識了,他們經常一塊到這里來”這樣的回憶性對白。其實,這也是莫迪亞諾創作的一大藝術特色。作家十分崇拜比利時作家喬治·西默農。他說:“我很驕傲自己有一半和西默農是同國人(莫迪亞諾的母親是比利時人),我覺得自己和他那么相近,像他一樣,我喜歡搜集舊報紙、舊檔案、城市交通圖,這都是為了創作。如同一個演員,我要了解確切的細節,以便進入角色。環境比情節更使我感興趣,我不喜歡勉強結束一次調查。”這些舊照片、舊電話簿、舊報紙為他的小說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環境,具有絕妙的作用。選文中那張“我”拿給花匠看的照片就是一例。這張合照是“我”從名叫斯蒂奧巴德的俄國流亡者那里得到的。追蹤照片上的俄國女子,“我”查到了照片上黑發男子就是弗雷迪,然后從弗雷迪祖母以前的花匠口中,知曉了照片中另一位很像“我”的男子的線索。這張舊照片在整個故事中成了一個重要樞紐,成功地連接了主人公尋找過去的各條線索。
莫迪亞諾不僅以天才的想象力用細節構筑起一個讓人似曾相識的歷史環境,而且賦予這些細節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比如選文中的花匠,他忠實地守護著業已查封的廢棄宅邸,對來訪者熱情相待,并且以故人遺物相贈,那一刻,“他確實很激動,我甚至相信他在流淚”。這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花匠對往昔歲月的懷念和感傷,他把代表著過去時光的物品移交給“我”,或許是感受到“我”對過去的執著,他與“我”在這一點上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意。但是,過去終究不可避免地逝去,“沙子把我們的腳印只能保留幾秒鐘”。
“黃昏時分,一個小女孩跟隨著她的母親從海灘上回家來。她因為還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起來了。她離去了。她已經拐過街角,而我們的生命不也正是像孩子的這種憂傷一樣,會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的嗎?”小說戛然而止。我們的思緒卻飄動起來。
(虞萍萍)
上一篇:《春香傳·佚名》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貝婁》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