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詠懷詩(其三)》原文與賞析
支 遁
晞陽熙春圃,悠緬嘆時往。
感物思所托,蕭條逸韻上。
尚想天臺峻,仿佛巖階仰。
冷風漓蘭林,管籟奏清響。
霄崖育靈藹,神蔬含潤長。
丹沙映翠瀨,芳芝曜五爽。
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
中有尋化士,外身解世網。
抱樸鎮有心,揮玄拂無想。
隗隗形崖頹,冏冏神宇敞。
宛轉元造化,縹瞥鄰大象。
愿投若人蹤,高步振策杖。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詠懷之作最多。所謂詠懷,即為抒懷。不管是山水派詩人還是田園派詩人;不管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雖取法角度不同,但都有抒懷之作。因此詠懷成了數量最多的詩歌題材。這類詩歌數量雖多,但從思想內容上大致有兩個方面:一則對以往追溯,或感慨,或嘉許;一則對未來或惆悵或期望。支遁的《詠懷詩五首》中的其三就屬于前者,對以往追溯而發慨嘆。
開篇四句即道出了寫作的因由。點明了寫作的時間,當是在春天,可說是風和日麗。由于對“物”所感,而有所“托”,因此,對“往時”不免“悠緬”而慨嘆了。將這種希疏的情感用詩歌的形式表達為愜意。還記得天臺山嗎?似乎就像眼前的山一樣近。為什么對天臺山有如此之依戀呢?因為那里的景致不凡“冷風灑蘭林,管籟奏清響”。“霄崖育靈藹,神蔬含潤長,丹沙映翠瀨,芳芝曜五爽”。置身于此可以耳聰:清風過山林,管籟和鳴;可以悅目:神蔬潤長,開沙翠瀨。這樣的境地多么使人向往,天如人意,看,在那重巖疊嶂之中,時而顯露出點點廟屋僧房,那里而隱居著“尋化士”,他們抱樸歸真,心境之高潔非常人可以估量,與這樣的思想境界相比“隗隗高山也要崩潰顯小,“冏冏神宇”愈顯開闊。多么幽雅,多么和諧,多么清邃,這美妙之境的主人是誰?全歸之于創造化育的自然。這樣清奇絕妙,近乎自強不息之大象。面對這景,這物,這人,怎能令人心神不動?我要由衷地高呼:“愿投若人蹤”并且揮鞭,持杖大步跟上。
這首詩以追溯以往的形式,來抒發自己對理想的追求。詩中所描繪的天臺山之景物,不應視為客觀真實之景,而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桃花源”,是“烏托邦”。當然,也不能斷言客觀中無詩中所寫之景。但主要是抒發作者的追求。詩文中也寫了客觀現實,“晞陽熙春圃”,這是為了躲避時政“指責”不得不寫的“大好形勢”。須知支遁所處的時代,是封建社會文網高織的時期。但這“大好形勢”與“天臺峻”相比卻差之甚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心跡:逃脫現實,皈依山林。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想的意念呢?這要從他的身世和社會來找原因,支遁從小就接受“禮佛”思想的教育,《高僧傳》載:“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其次,是和現實社會有關,支遁生活在西晉與東晉交替時期,社會的動亂,統治的黑暗,專治的殘酷,都給他心靈上籠罩上一層陰影。使他思想上產生了一個飛躍,由“事佛”發展到了出家,晉成帝咸康三年(337) 25歲的道林毅然步入佛門。這恐怕是他皈依佛教,隱逸山林的主要原因。
詩文中所描繪的景物是很美的。作者調動了各方面的技巧來勾畫景物。這景有“冷風漓蘭林”的動;有“霄崖育靈藹”的靜;有“苕苕重岫”的遠;有“丹沙映翠瀨”的近;有“管籟”“競奏的響;有“芳芝”溢的味。可以說這環境對人們的各個器官都是一種熏染,讓它產生一種共嗚——太美了。這樣的景致怎能不使人“悠緬”,怎能不向往投入到它的懷抱中去呢!但作者寫景不單是一種理想的追求,而是要達到無以言表的效果,映襯現實的不如人意。盡管現實中有“晞陽”有“春圃”,但何能與“蘭林”、“靈藹”、“神蔬”相比。更重要的是在這美景中有“尋化士”,景致的清雅更顯出人物的“高潔”。他們不是那些凡夫俗子,更不是利欲熏心的世儈,他們是令人欽敬“外身解世綱”,“揮玄拂無想”的仁人。由于他們的存在,至使“冏冏神宇敞”,難道這還不足以使人傾慕嗎?因此,作者寫到這里情不自禁地大呼:“愿投若人蹤”,來表達自己的意愿,作者采用的這種映襯手法對宣揚主者,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這要比平鋪直敘好得多,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這種映襯給讀者以遐想的機會,使讀者對詩的意境更增添了美的享受。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我國詩歌作者傳統的技法。本詩同樣以這樣的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意愿,對“天臺峻” 的“尚想”正是對現實不滿的表示。對天臺山景物的贊賞正是對自己志向的表露。由于現實所迫,表情、言志,也只能如此而已。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在形式上非常自由,篇幅可長可短,不像唐代的近體詩那樣規矩。在韻律上也不那樣考究,在對仗方面也是如此,要求并不嚴謹,不像新律詩那樣嚴格。像本詩中 “霄崖育靈藹,神蔬含潤長”“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等句子雖然對仗,但不屬工對。這樣形式的詩在表情達意方面比較自由,易于抒情敘事。這首詩的不足之處是文字方面,它不夠言從字順,與唐宋詩歌比不夠規范和通俗。例如“丹沙映翠瀨,芳芝曜五爽”。“宛轉元造化,縹瞥鄰大象” 等句子就是如此。這與晉代追求駢麗、玄奧,華辭麗藻的文風是有直接關系的。作為一代“名士” 的支遁,往來于達官貴人之間,不可能不濡染上這種文風。現在我們權且說它是一種時代的痕跡吧。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和陶神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詠禪思道人并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