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哀痛,杜伯烈,難道就沒個了時?
難道你慈父之情
在你心頭引起的那許多悱惻之思
添哀痛永無止境?
你那愛女既已經不幸而歸于泉路,
那也是人所同歸,
難道這不幸對你竟成了一種迷樓,
使得你不能解蔽?
我知道她的童年有多少天真可愛,
我哪能顛倒是非;
我哪能只顧友誼要減輕你的悲哀,
便蔑視她的嫵媚。
可是她生在人間,人間事物愈妍美,
命運就越發無情,
她既是朵玫瑰花,就只有玫瑰花的
一個早晨的壽命。
而且即使她能夠照你的衷心祝愿,
獲得壽命的延長,
即使她能夠獲得生白發死在遐年,
其結果又該怎樣?
難道你就以為她年老了進到天國,
能受到更大歡迎?
或者她在棺材里能不受塵土消磨,
能不受蛆蟲侵泯?
不啊,我的杜伯烈,一旦司命的巴克
把靈魂撤出身軀,
年齡就立刻幻滅在那斯蒂克斯河
與死者不相從屬……
死神的殘酷無情絕不和一般相等;
你徒然向他哀求,
那殘忍者掩著耳只當作不聽不聞,
任從我們去號哭。
窮人在他矮屋里有茅檐為他掩蔽,
不能逃他的掌心,
盧佛宮的禁衛軍密布在宮闕周圍,
也難保君王性命。
若對他口出怨言,憤激而不能涵忍,
就未免不識高低,
上帝之所欲,欲之,這才是不二法門,
使我們精神寧息。
(范希衡譯)
注釋:
這首詩是馬萊伯的成名作。杜伯烈是一名律師,馬萊伯的朋友。
巴克: 古希臘神話中的司命女神。
斯蒂克斯河: 古希臘神話中的陰司界河,即所謂陰陽河。
【賞析】
弗朗索瓦·馬萊伯是法國17世紀前期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輕天才靈感,重功夫技巧,他的詩歌形式嚴謹,節律工整。他的詩歌創作少而精。這首《慰杜伯烈喪女》,寫于他蟄居外省的時候,是他的成名之作。詩中所指的杜伯烈,是一位與馬萊伯交往甚密的朋友。1598年,杜伯烈5歲的愛女瑪格麗特不幸早夭,杜伯烈陷入極度的苦痛之中。馬萊伯為安慰摯友,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告慰詩”。事實上,這首詩并不是馬萊伯的即興之作,而是將1590年創作的一首題為《慰克雷奧夫》的抒情詩加以細致地修改和完善,最終發展為此詩。由此可見馬萊伯詩歌創作的嚴謹態度。
全詩由十節四行詩組成,緊緊扣住一個“慰”字,即勸慰好友不要過于悲傷,感情誠摯,說理委婉而透徹。我們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可以看出詩人明顯的唯理主義傾向。
詩歌開首兩節,詩人連用了幾個反詰語氣,直接指出好友過于沉溺在喪女之痛中:“你的哀痛,杜伯烈,難道就沒個了時?……哀痛永無止境?……你不能解蔽?”雖然字字句句涉及好友的悲傷,但詩人真正關心的內容并不是悲傷的慘痛,“慈父之情”的深摯,而是如何驅除、消散悲傷,如何令好友釋懷。在關切好友的同時,詩人的理性精神情不自禁地滲透出來,點明了我們每個人真實而殘酷的命運:“泉路”是“人所同歸”。
寫到這里,詩人也意識到自己過于理智的勸慰會讓人覺得他冷漠,“只顧友誼”而“蔑視她的嫵媚”,于是將注意力轉向瑪格麗特,在惋惜瑪格麗特早夭的同時,繼續以理性的姿態奉勸友人節哀。瑪格麗特生前“天真可愛”,像嬌艷的玫瑰花般,帶給周圍的人諸多快樂和甜蜜,但是啊,“她既是朵玫瑰花,就只有玫瑰花的/一個早晨的壽命”。在法國文學傳統中,美好的生命往往與美秀的玫瑰聯系在一起,而且總是強調完美事物的轉瞬即逝。詩人在此巧用傳統的比喻,強調的也是花期的短暫,命運的無情。隨后詩人假設瑪格麗特如真能獲得長壽,“死在遐年”,但“其結果又該怎樣”?詩人認為,早夭與壽終的差別,僅僅在于生命周期的延長,她在天國的禮遇不會有差,她在人間的軀體同樣受泯。詩人的這種對待生與死的理性認知,絕不是因為事不關己而夸夸其談。事實上,他此前也失去過兩個孩子,他作為慈父的心也被傷透過兩次,但最后理智給詩人堅強面對生活的理由。正是經歷過,哀痛過,奢望過,然后醒悟了,詩人才能發出這樣的假設,才能那么冷靜客觀地勸慰友人。
在最后三節詩歌中,詩人回到死亡面前眾生平等的議論,希望友人能夠收起悲傷,順應天命,以求得感情與精神的“寧息”。當死神揮動手中的鋒銳犀利的鐮刀,他從來都是“殘酷無情”的: 哀號聲無法使之動容,窮人的“掩蔽”無法逃過他的“掌心”,君王的威嚴無法恐嚇他的意志。他只聽命于上帝的指令,對所有靈魂一律平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接受上帝的安排,順應普遍法則的支配,以堅韌的態度應對人生在世的一切苦難和挫折,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安寧。
全詩明白曉暢,措辭、用韻、節奏和詩節都很嚴謹,值得推敲。尤其是在詩行的長短句設置上,馬萊伯總是將感性的抒情放在較長的詩行,而緊跟其后的較短的詩行則是哲理的闡釋,充分體現了馬萊伯對待感情的放與收的態度。而在詩歌內容上,馬萊伯同樣將感情的洪流抑止在理性的閘門之內,以真摯親切的語言和侃侃而談的雄辯來撫慰好友的傷痛。《法國詩歌史》的作者薩巴杰曾寫道:“我們沿著他的著作可以找到三大主題: 死亡、眼淚和安慰。”這首《慰杜伯烈喪女》,突出地體現了馬萊伯處理此類主題的主張與風格: 理性多于抒情,“以工巧求樸質”。
(蔡海燕)
上一篇:《情詩·莫里哀》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我不喜歡那類閨秀·坎品》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