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5 彩色片 150分鐘
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西德尼·波拉克 編劇:庫爾特·利德基(根據丹麥女作家卡倫·布里克森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 大衛·維金 主要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飾卡倫·布里克森) 羅伯特·雷德福(飾波羅·丹尼斯) 克勞斯·馬利·布蘭德 (飾波羅·普利茨男爵)
本片獲1985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音響七項奧斯卡金像獎
【劇情簡介】
女作家卡倫沉浸在往日的回憶中。她要把她在非洲的生活寫成一部書,以記述那段令她終生難忘的經歷。
年輕時代的卡倫家庭富有,舉手投足之間有著一股貴族的氣派。她想嫁給瑞典貴族漢斯,使自己戴上真正的貴族頭銜。但漢斯只是與她逢場作戲;一氣之下,卡倫接受了漢斯已破產的弟弟波羅的求婚。她要波羅和她一起到位于非洲的肯尼亞去經營她家的一個農場,漢斯答應了。
在內羅畢,卡倫與波羅舉行了婚禮,隨后便乘馬車來到自己的農場。雖然波羅沒有征求卡倫的意見就擅自決定把原來養奶牛的計劃改為種植咖啡,使卡倫感到不快,但卡倫很快就喜歡上了這里那片原始和充滿浪漫氣息的土地以及那些質樸、忠誠的仆人。當然,她對這一切的喜愛中帶有著一種高高在上的白人占有者的心理。她稱這里為“我的非洲”,“我的莊園”,甚至把仆人吉庫因稱為“我的吉庫因”。
莊園里的生活悠閑而又富于自然的韻味。卡倫拜訪了當地的酋長,照顧著自己的咖啡園,并主動為當地的土著居民治病。生活中唯一令她感到不安的是丈夫波羅仍然改不了他那種紈绔子弟的作風,經常外出打獵或與女人鬼混,一去數日不歸。一天,卡倫外出散步時,突然與一頭雄獅相遇。危機時刻,她在來非洲的路上認識的一名英國青年貴族丹尼斯正巧來到這里,幫助她擺脫了獅子的襲擊。丹尼斯和他的朋友在做象牙生意。卡倫邀請他們到自己的莊園作客,飯后,她給他們講起了自編的故事。第二天丹尼斯離開時,送給卡倫一支金筆,勸她把那個故事寫下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內羅畢也發生了混亂。英國和德國為重新劃分在非洲的勢力范圍而展開爭斗。波羅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加入了英國軍隊。卡倫第一次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種男子漢的精神,開始喜歡上了他。不久,波羅托人帶來口信,要卡倫為他籌集一批罐頭,并打算把卡倫送到城里去,以免她受到當地土著居民的傷害。但卡倫不以為然。她率領著白人管家和幾名仆人,趕起牛車親自去為波羅的軍隊運送食品。路上,她再次與丹尼斯相遇,并與幾只偷襲車隊的獅子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搏斗。歷盡千辛萬苦,卡倫終于帶領著車隊來到了波羅的營地。她與久別的丈夫親熱地擁抱在一起,互訴著衷腸……
回到家后,卡倫很快就病倒了。醫生告訴她的是一個可怕的檢查結果:梅毒。這說明波羅并沒有改變他尋花問柳的惡習。由于當地的醫療條件有限,卡倫只好回丹麥去治病。在當地人唱起的斯瓦希里語的歌聲中,卡倫暫時告別了她所心愛的莊園。
大戰即將結束之際,卡倫重新回到了令她魂牽夢繞的非洲。波羅把她從車站接回莊園,所有的仆人們都站在門口歡迎這位女主人的歸來。卡倫的病雖然治愈了,但她已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她收留的一個小仆人的腿也已經痊愈了。卡倫開始為給土著人辦一所學校奔走,但卻遭到了酋長的拒絕。
戰爭終于結束了。在慶祝舞會上,卡倫又遇到了丹尼斯。卡倫向他談起辦學的事。她告訴他:“我想教我的可庫因人讀書寫字。”丹尼斯聽后告誡他:“我們不是這里的主人。我們只是從這里經過的過客。”深夜回家的路上,卡倫在車上發現了一件女人的內衣,立刻將波羅趕下了車。
不久,丹尼斯來到了莊園,邀請卡倫和他一起去打獵。卡倫同意了。他們驅車游覽著雄奇壯麗的非洲原野,給猴子放音樂,還在一次狩獵中打死了兩只獅子。一個夜晚,他們終于相愛了,互相把自己交給了對方。回到莊園后,丹尼斯雖然仍保留著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也不時地來看卡倫。一次他駕著一架飛機來到莊園,帶著卡倫在原野的上空翱翔,使卡倫更加充分地領略到這塊土地的雄姿。
卡倫終于把學校辦了起來,當地的酋長也同意讓夠年齡的可庫因人入學。但她的莊園也碰到了資金短缺的麻煩。卡倫只好以莊園和土地做抵押去銀行借錢。這時,波羅來了,告訴她他又找了一個有錢的女人。卡倫對與波羅的分別并不感到意外。而令她傷心的是丹尼斯的態度:他并不打算和她結婚,而希望保持自己的自由。兩人為此發生了爭吵,丹尼斯不辭而別。
卡倫的咖啡獲得了空前的豐收。但一天夜里,卡倫在睡夢中被仆人叫醒,她看到沖天的大火吞噬著加工咖啡的工作間。她知道,她的咖啡、她的莊園乃至她在非洲的生活都從此結束了。因無法償還貸款,被燒毀的莊園和那片土地都將歸銀行所有。而卡倫此刻最關心的是那些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可庫因人,他們將被從這塊土地上驅逐出去,無家可歸。為此,卡倫幾乎找遍了這里的每一位行政官員,直至找到新上任的總督面前。她不顧一切地在總督面前跪了下來,請求總督為那些可庫因人找一塊棲身之地。在這里,她又見到了丹尼斯。
卡倫和仆人們給家里的東西掛上標簽,準備把它們賣掉,然后取道蒙巴薩回丹麥。丹尼斯來了。他終于被卡倫的堅強和善良所吸引,決定和她一起回丹麥,從此不再分離。然而,就在卡倫平靜地等待著丹尼斯開著飛機來接她時,波羅來到了。他帶來了一個噩耗:丹尼斯因飛機失事而在薩堡的山坡上喪生。卡倫欲哭無淚。她痛苦地沖著波羅叫道: “為什么是你來告訴我?!”
在一塊開闊的小山包上,卡倫出席了人們為丹尼斯舉行的葬禮。隨后,她告別了戀戀不舍的仆人們,登上了火車,她將永遠離開這塊給她留下痛苦回憶的土地……
【鑒賞】
1986年,西德尼·波拉克導演的《走出非洲》在第58屆奧斯卡獎的角逐中獲得了11項提名,并與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獲同樣數量提名的《紫色》展開了令世人矚目的決戰。結果,《走出非洲》被授予了7項奧斯卡的金冠,而《紫色》竟一無所獲。出人意料,正是奧斯卡自己所擅長的一種“創作”,也往往是其魅力乃至名聲之所在。但出人意料的常常是失利者而并非獲獎者。對于《走出非洲》來說,金冠加蓋早已是眾望所歸了。
作為美國電影第一獎,奧斯卡手中所握的只不過是一把被更加強化了的好萊塢的“藝術”標尺。較強的藝術性而又不失大眾性的商業價值,是奧斯卡力圖推銷給世界的一種電影的典范。《走出非洲》在這一點上再次做出了楷模。它以非洲原野那無與倫比的原始魅力和遙遠的異國情調為背景,敘述了一個浪漫而令人傷感的故事。孤獨、高貴的白人女主人公置身于那雄渾的大自然和善良、淳樸的土著人之間;其中既有遼闊、蒼涼的古老原野,美麗而充滿威脅的非洲雄獅,也有女主人公復雜跌宕的感情和心理世界。而一種善意的和富于同情心的人道主義的溫情,及一種眼看著古老的歐洲正在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快意,更加使那些北美大陸上的觀眾們不禁要怦然心動。可以說,在波拉克多年以來一直想把《走出非洲》搬上銀幕的沖動中,早已蘊含了他作為一個美國導演所必備的文化、藝術乃至商業的感覺和積淀。
不過,拍攝丹麥女作家卡倫·布里克森的這部自傳體小說即便對于一位電影大師來說也仍然是一種挑戰。其原因在于原小說并沒有好萊塢電影慣常所依托的那種緊張的戲劇性和復雜的情節網絡,相反,它是以一種散文化的風格、簡樸而雋永的語言和優美意境取勝。對此,波拉克以一種胸有成竹的大師般的風度保持著原小說那種古樸、典雅的敘事風格和散文式的結構,并依賴于自己所擅長的畫面的語言,去努力再現小說帶給人們的田園詩般的意境以及主人公的內心感受。卡倫心中古樸和溫馨的非洲原野時常被籠罩在一種溫暖的黃色調之中;那線條優雅的樹林的輪廓和彎彎曲曲的老荊棘樹,卡倫莊園那一片綠意的咖啡種植園,野外狩獵時的篝火,門廊前的搖椅和女主人講述的美麗的童話,都向觀眾敘述著主人公那幾多浪漫而又幾多惆悵的內心世界。而故事情節的發展則既有著蜿蜒和起伏,又避免著過分的戲劇性沖突,以不破壞圍繞著女主人公命運遭際的那種詩意的心理氛圍感。就對原著風格的體現來說,波拉克在銀幕上獲得了完全的成功。
在人物方面,波拉克對于布里克森小說中寫到一些十分動人的黑人形象著墨不多,而是集中塑造了故事的講述者卡倫;加之梅麗爾·斯特里普這樣的一流演員出色的演技,使這一形象顯得格外豐滿、突出,成為整個影片的中心。按照小說中的線索,影片不但以簡練樸素的手法生動地展示出其果敢堅定而又浪漫多情、感傷而又富于對理想的憧憬的迷人的性格,更是突出描寫了她對于土著的黑人居民感情真摯的愛與同情。從她那發自內心的“我的非洲”,直到后來身遭破產之禍仍不忘這塊原始大陸上的父老鄉親,竟然向總督下跪為他們請命的場景中,影片展示出一種貫穿始終和富于理想主義色彩的人道主義的光輝。它也構成著影片和人物格外動人的魅力。但對于影片的成功更加重要的是,波拉克也顯然從布里克森的小說中讀出了比情感更加深刻的東西。這就是那一屬于古老歐洲的殖民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悲劇”性。它遠遠要大于卡倫個人命運的悲劇。
實際上,波拉克在對女主人公卡倫和她的不幸遭遇的描寫中早已把那一歷史演變的線索和卡倫看似個人的命運的嬗變悄悄而又十分堅定地糅合在了一起;或者甚至可以說,卡倫那不幸的個人命運實際上不過被導演用作對于曾幾何時如火如荼的殖民帝國衰敗命運的一種隱喻。如故事中展示的,卡倫是帶著一種貴族夢嫁給實際上早已一文不名的波羅的。她試圖在非洲那塊原始的土地、忠誠的黑人奴仆和種植園中找到的也正是一種屬于昔日的貴族生活的光榮與夢想。但在影片中,從已經破落的波羅到卡倫后來的戀人——終日游手好閑的英國貴族的后裔丹尼斯,處處顯示出古老的貴族之家正在喪失自己的活力。同時,通過這兩個“過時”的人物參加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波拉克把這一古老家族的衰落與殖民帝國的命運并置在一起。而不僅是波羅和丹尼斯,更包括同樣是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糾葛在一起的卡倫命運,也同樣成為對這一歷史的隱喻。卡倫誠然不是當年那些高傲而殘酷的非洲殖民地的開拓者,但在她那念念不忘的“我的非洲”、“我的莊園”的情感下,毫無疑問埋藏的是一條浸透著殖民文化的思想血脈。盡管她對非洲這塊原始的土地和那里的居民充滿了真摯的情感,并使出全身解數企圖拯救她的莊園,然而她卻仿佛宿命般地一步步走入悲劇的結局。她歷盡千辛收獲的咖啡一夜之間毀于“上帝之火”,她的個人生活更是經歷了徹底的失敗——先嫁給了并不愛她的波羅,后來好不容易抓住了心心相印的丹尼斯,后者卻又在相聚前的飛機失事中喪生。因此,當卡倫懷著破滅了的夢想,孑然一身告別了那片原始的土地回到古老的歐洲時,人們從她那無法逆轉的命運悲劇中不僅會發出對于個人命運的感嘆,也不難感受到一種歷史風云的變幻。
上一篇:《赤貧的島》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辯護詞》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