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的大學生》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13 黑白片(無聲) 59分鐘(24格/秒),78分鐘(18格/秒)
德國柏林畢歐斯考普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斯泰蘭·雷依 編劇:漢斯·海因茨·艾沃斯 攝影:圭依多·西伯 制景與服裝:羅伯特·A·迪特里希,克勞斯·里希特 主要演員:保爾·\威格納(飾巴爾杜因) 洛塔·科爾納(飾施瓦岑貝格伯爵) 格蕾特·貝爾格(飾瑪吉特) 呂達·薩爾莫諾娃(飾呂杜施卡) 弗利茨·魏德曼(飾瓦爾第斯—施瓦岑貝格男爵) 約翰·高托沃特(飾斯卡皮納里)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820年的布拉格。當時,在那里就學的不少大學生以習劍為榮,以聚宴為樂,悠閑自得地打發著他們的求學時光。
在他們當中,有一個名叫巴爾杜因的大學生,堪稱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他的劍術出類拔萃,被視為布拉格最好的劍手。然而,如今他卻一反常態,遠離他的同學們,一個人情緒消沉地孤坐一旁,悶悶不樂,甚至連吉普賽女郎呂杜施卡對他熱情的表示也未能使他歡快起來。巴爾杜因之所以如此,蓋因他生性慕求虛榮,對生活有著諸多不切實際的追求,然而身為一個窮大學生的他,又怎么可能實現他的種種虛妄的夢想呢?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前不久他在一次打獵的意外事故中,營救了施瓦岑貝格伯爵之女,美貌的伯爵小姐瑪吉特,并對她一見鐘情,無法擺脫。而后當他得悉,瑪吉特小姐已與她的表哥瓦爾第斯—施瓦岑貝格男爵定有婚約,他頓時感到,作為一個窮大學生,他是無望與瓦爾第斯—施瓦岑貝格男爵競爭,實現其追求伯爵小姐的愿望的,為此他內心十分地惆悵、傷感和絕望。
這時,一個名叫斯卡皮納里的放高利貸的家伙得知此事,卻幸災樂禍,認為他出馬的時刻又到了。這個行蹤詭秘、出沒無常的老家伙,以前曾幾次借錢給巴爾杜因,供他揮霍,自認對這個大學生有著深刻的了解。斯卡皮納里又一次來到巴爾杜因的住處,主動慷慨地為他提供10萬金古爾登(德古錢幣名)的貸款,但是斯卡皮納里這次向大學生提出一個附加條件:允許他從巴爾杜因的房間里取走一件他所喜愛的東西。巴爾杜因未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在一紙協議上畫押簽字。于是,斯卡皮納里讓大學生站到一面穿衣鏡前,然后將巴爾杜因在鏡子里的影像從鏡子里面喚出。這時,只見巴爾杜因的鏡像像個幽靈一般一招一式地模仿著他的主人,其動作與神態,惟妙惟肖,真假難辨。
巴爾杜因有了錢,搖身一變,成了一名風流倜儻的騎士。從此,他開始周旋于上流社會,并最終征服了伯爵小姐瑪吉特的芳心。倆人在猶太人墓地私下幽會。正當巴爾杜因伸出雙臂擁抱瑪吉特之際,他的影像出現了,把兩個人攪得十分掃興……這一切不幸都被一直愛著巴爾杜因的呂杜施卡看見了,呂杜施卡出于妒忌,旋即把巴爾杜因與瑪吉特幽會一事告訴了瑪吉特的未婚夫瓦爾第斯—施瓦岑貝格男爵。男爵于是憤怒地要求與巴爾杜因決斗。在決斗開始前,瑪吉特的父親,施瓦岑貝格伯爵懇求巴爾杜因手下留情,不要殺害他未來女婿的生命,巴爾杜因答應了伯爵的請求,發誓不傷害瓦爾第斯。然而,他沒有料到的是,決斗開始后,那個可怕的幽靈又出現了,于是,他的影像替代了他本人,出面決斗,并無情地殺死了對手瓦爾第斯男爵。施瓦岑貝格伯爵與瑪吉特見此,悲痛欲絕,他們滿懷怨憤之情離開了決斗場。巴爾杜因趕往施瓦岑貝格宮,急欲向他們父女做出解釋,結果被拒之門外。
巴爾杜因失去了瑪吉特的愛,終日魂不守舍,于是他只好借打牌與跳舞排解心頭的郁悶,漸漸地淡化對瑪吉特的情感。巴爾杜因雖然心緒不佳,但在牌桌上卻一路順風,總是連和滿貫。與他玩牌的牌友見勢不妙,不敢再玩,便離開了牌桌。不料,牌友前腳剛剛離席,他的鏡像便出現,接替了那個位置,并與巴爾杜因展開了一場生死攸關的牌局大戰。巴爾杜因最終敗下陣來,狼狽惶恐地逃回家。當他站在鏡前,竟然又看到了那個幽靈般的第二個他。絕望的巴爾杜因決心最終擺脫那個幽靈的糾纏,他掏出手槍,對準鏡子,狠狠地扣動扳機,隨著“嘭!”的一聲槍響,鏡子碎了,那個幽靈不見了,而巴爾杜因則由于擊中了自己的心臟,也隨之倒在地上。隨后趕到的斯卡皮納里見巴爾杜因已死,從口袋里掏出他們簽訂的協議,將之撕得粉碎,扔在巴爾杜因的尸體上,然后揚長而去。
幾天之后,大學生巴爾杜因被埋葬在一棵垂柳之下,而他的鏡像仍然形影不離地端坐在他的墳冢之上。
【鑒賞】
影片《布拉格的大學生》誕生于1913年,是德國電影藝術發軔之初的一部重要作品。這年.德國電影在突破了文學與戲劇的壁壘,實現與二者的聯合之后,一些德國電影導演在法國“藝術電影”的影響下,效仿法國同行的做法,邀請戲劇演員擔任影片的主要角色。德國早期電影導演之一馬克斯·馬克率先邀請萊因哈特劇團的著名演員阿爾伯特·巴瑟曼主演他根據劇作家保爾·林道的同名話劇拍攝的影片《另一個他》;導演斯泰蘭·雷依則聘請該團另一位著名演員保爾·威格納主演了影片《布拉格的大學生》;此外,德國戲劇大師馬克斯·萊因哈特本人也在這一年嘗試將他舞臺導演的經驗運用到電影上,拍攝出兩部“歡快的影劇”《歡樂島》和《威尼斯之夜》。
在這4部影片中,由柏林畢歐斯考普影片公司推出的《另一個他》與《布拉格的大學生》顯示出特殊的藝術性。這兩部影片敘述的都是雙重人性的故事,影片使用特技與燈光,出色地刻畫了兩個分裂的人物——檢查官哈勒斯博士與另一個處于迷幻狀態的他;大學生巴爾杜因與被他出賣的鏡子中的影像,以及他們的內心沖突。所不同的是,前一部影片主人公的命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一位女士的純真愛情使哈勒斯博士精神痊愈,重返社會;而后一部影片則以主人公大學生巴爾杜因的慘死而告終。就藝術而言,前一部影片開創了德國根據著名的舞臺劇或文學作品拍攝“文學影片”之先河;而后一部影片則在探索電影的自身規律與藝術特性上,做出了成功的嘗試。兩部影片無疑為使電影這一新的傳播媒介高雅化、“沙龍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13年3月22日,《布拉格的大學生》在柏林莫扎特影院首映,吸引了眾多新聞界、戲劇界與知識界的觀眾前來觀看,盛況空前。德國早期電影評論家奧斯卡·卡爾布斯曾在柏林《北德總匯報》上撰文,稱《布拉格的大學生》是“德國電影走向高雅化的開端,它使日漸荒唐的電影登上了7一個更高的臺階”。次年,由海因里克·伽蘭導演,由保爾·威格納編劇并主演的著名影片《泥人哥連》拍成,它取材于16世紀的一個古老猶太人傳說,講述一個名叫哥連的泥人獲得生命的故事; 1916年還誕生了奧托·黎波特的系列影片《人造人》……這些影片同《另一個他》與《布拉格的大學生》一樣,其主人公也都產生裂變,結果兩者——本體與他的鏡像、或與其相貌酷似的人造人——由于無法認同,或由于本體殺死鏡像而自戕,衍生出一連串不尋常的故事。這種故事內容有不少源于霍夫曼、諾瓦利斯、赫爾德林、波埃、沙米索等著名黑色浪漫派作家的作品。
《另一個他》、《布拉格的大學生》、《泥人哥連》、《人造人》等影片的問世打破了早期德國電影不是模仿外國影片,便是記錄戲劇作品的定勢,從而第一次給德國電影賦予了它自己獨有的一種童話式的、幻想性的題材風格。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這種題材風格在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中得到了延續和發展。
上述幾部藝術影片的出現,“盡管它們在1913年多達353部的總產量之中尚屬孤獨的高峰”,標志著德國電影藝術的初創,對德國電影以后的發展,具有深遠的藝術上、技術上的預示意義,成為德國電影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與分界。
充滿神秘、幻想、童話色彩的德國早期電影,除了在題材上深受19世紀浪漫派文學的重大影響外,在風格上則受到同時期由馬克斯·萊因哈特執導的許多浪漫派戲劇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布拉格的大學生》這部影片上也很明顯,如:影片片頭字幕映現出的“六幕浪漫派戲劇”字樣,已然準確鮮明地宣告了影片風格的定位;演員出場前,也像話劇演出那樣走到幕前,擺出一定的姿勢,做自我介紹;而且影片畫面使用的框形構圖,同樣也是戲劇影響的一種結果,這種框形畫面構圖在早期無聲影片中是十分多見的;除此之外,影片鏡頭多為半近景與半全景,而較少使用近景,這也與當時看戲的常規角度與距離有關;同樣,在攝影與鏡頭的設置上,戲劇的影響亦很顯見,如在拍攝室內鏡頭時,攝影機位置一般是固定不動的,而活動空間則要像舞臺那樣處置,把主要情節放在攝影機鏡頭前展開,而將次要情節安排在“后臺”進行,同樣,演員還需按照劇情的要求,上場時朝著攝影機方向,下場時采取背離攝影機的方向,而鏡頭的緩慢搖移則只是為了將情節的發生場所盡可能地納入畫面……
影片由75個鏡頭組成(每個鏡頭長度大約在4秒至5分鐘之間),鏡頭間由98條字幕連接,它們或起說明劇情的作用,或者用于描述人物對話、再現文獻與引言,承擔著影片主要的敘述功能。
《布拉格的大學生》 的主創人員都是當時頗為有名的藝術家。
在影片中飾演大學生巴爾杜因與他的鏡像的是著名演員保爾·威格納。威格納1874年12月11日出生于東普魯士的阿諾德道爾夫。早在中學期間,便已參與戲劇演出活動。1906年,他來到柏林,成為由德國著名戲劇大師馬克斯·萊因哈特領導的德意志劇院的主要演員。1911年,在德國電影攝影先驅圭依多·西伯的影響下,威格納對電影產生了興趣。當時,電影尚處于“攝影的藝術”的階段,“攝影它那充滿神秘色彩的表現可能性激發起我的幻想力”,使威格納產生了與自己的鏡子影像演對手戲的想法,而且一個演員在一個畫面里同時飾演兩個人物,也有助于展現電影不同于戲劇的特點……這樣便誕生了《布拉格的大學生》這部影片的原始創意與情節。在影片中,威格納為了區別表現巴爾杜因與他的鏡像這兩個人物,采用了不同的表演方法,結果他飾演的巴爾杜因既是一個具有青春活力的大學生,又是一個對其鏡像極具恐怖心理的可憐蟲;而他在扮演巴爾杜因的鏡像時,他的表情與形體則是僵板的、臉譜化的,其動作幾乎像機器人一樣。威格納是一個興趣廣泛,有著多方面藝術修養的電影創作者,他在影片里除了出演主角大學生巴爾杜因,還積極參與了劇本的寫作與影片的導演等工作,因此,《布拉格的大學生》不僅是威格納投身電影工作的一塊探路石,亦是他的一部成名之作。1914年,多才多藝的威格納自己編寫了影片《泥人哥連》的劇本,并出演主角哥連。1919年,他又親自編劇、并再次主演了由他導演的影片《泥人哥連出世記》,為發展早期德國電影藝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影片的劇本是漢斯·海因茨·艾沃斯根據威格納的創意寫出的。艾沃斯不僅是早期投身電影的德國作家之一,還是較早意識到開發電影手段,使電影成為藝術,讓這一新的媒介從文學中解放出來的德國早期電影人之一。在《布》片首映前夕,他曾撰文寫道:“我為保爾·威格納撰寫了一部名為《布拉格的大學生》的劇本,并同他一起先后在布拉格與柏林工作了幾個月。這部影片將成為一塊試金石,它應該證明,活動電影如同舞臺一樣蘊藏著偉大的好的藝術………而我也確想證明,即便是沒有對話的電影,也能夠成為好的藝術”。遺憾的是,漢斯·海因茨·艾沃斯后來沒能為推動德國電影藝術進一步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而成為名聲不佳的以充滿性、暴虐與頹廢為內容的庸俗表現主義、浪漫派風格影片的創始人。
《布拉格的大學生》的導演斯泰蘭·雷依(1880~1914)是一位來自丹麥的電影導演與編劇。他原來在丹麥哥本哈根擔任話劇導演,1912年來到柏林。從1913至1914兩年時間里,他拍了總共15部影片,這些影片大多是他與著名演員保爾·威格納、編劇漢斯·海因茨·艾沃斯及德國早期著名電影攝影師圭依多·西伯合作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影片自然當推《布拉格的大學生》。隨后,雷依還拍了《奧勒·布蘭迪斯的眼睛》(1913)、《艾維因盧德,一個冒險家的故事》(1913)與《沒有門的房子》(1914)等影片。其中,《沒有門的房子》也是一部頗具視覺啟發性的心理戲。在德國早期電影藝術發軔之際,雷依以及其他來自北歐的電影導演在德國拍攝的影片,不僅使他們本人的電影生涯走上高峰,而且同意大利的場景豪華的巨片,與19世紀浪漫派文學及馬克斯·萊因哈特的戲劇一道,對德國早期電影的內容、敘事與藝術風格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雷依入伍參戰,不幸于1914年11月戰死在弗蘭德戰場,年僅34歲。
該片攝影師圭依多·西伯是德國無聲電影時期一位攝影大師,他在《布》片中運用不同的技術方法——獨立鏡頭、使用疊化或非疊化手段從一側或兩側切入的方式,拍出了11個鏡像鏡頭,集中展現了電影的幻想效果與影片的神秘氛圍,為此,評論家H·H·迪德里施曾指出: “特技攝影可以說是這部影片最突出的形式美學的特征”; 此外西伯還在影片中通過一系列的外景鏡頭,藝術地再現了中世紀布拉格狹窄的小巷、漂亮的皇宮以及聳立著一塊塊昏暗墓碑滿目瘡痍的猶太人墓地,為影片勾勒出一種濃重陰郁的氣氛。為了取得真實效果,影片大部分外景都是在布拉格實地拍攝的。某些鏡頭由于使用了藝術光與陰影,亦為影片畫面賦予了鮮明的繪畫藝術效果。圭依多·西伯曾參與過一百多部故事影片的拍攝工作,其中像《布拉格的大學生》(1913)、《沒有歡樂的街》(1925)、《一個靈魂的秘密》(1926)、《妓女的悲劇》(1927) 等由他擔任攝影的影片,已然成為德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布拉格的大學生》不僅是德國電影藝術中的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影片,而且首映之后即被許多國家所爭購,成為德國最早走向世界的一部影片。
《布拉格的大學生》后來曾被重拍過兩次,一次是1926年由亨利克·伽蘭執導,由著名演員康拉特·威特主演的無聲片;另一次是1935年由阿爾圖爾·羅賓遜執導,由阿道爾夫·沃爾布呂克主演的有聲片。
上一篇:《巴格西》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希望與光榮》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