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上的慘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8 彩色片 150分鐘
英國埃米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約翰·吉勒曼 編劇:安東尼·謝弗(根據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杰克·卡迪夫 主要演員:彼得·烏斯蒂諾夫(飾波洛) 簡·伯金(飾林耐特) 洛伊斯·奇爾斯(飾賽蒙) 瑪吉·史密斯 (飾杰基)
【劇情簡介】
本世紀20年代初葉,英國。一條蜿蜒的土路上奔馳著一輛漂亮的小汽車。駕駛此車的是本片的女主人公年輕美麗的林耐特小姐。由于父親去世,她剛剛成為本家族巨大財產的唯一繼承人。現在,她驅車前往自己的一所莊園。在莊園,林耐特巧遇了女友杰基的未婚夫賽蒙·多爾,他們竟一見鐘情,并且閃電般地結了婚。當報上登出林耐特下嫁賽蒙的照片和他們將去埃及度蜜月的消息后,引起很大反響。林耐特的不幸也就由此開始。
迷人的尼羅河畔,風光宜人,建筑雄偉,古跡斑斑,然而,林耐特并不愉快,杰基的身影總是緊跟他們。一天,當她和賽蒙攀上金字塔,還沒喘過氣來,杰基竟又似魔影般出現在林耐特身后,大聲喧嚷,這使林耐特非常掃興,她憤怒地對杰基喊道:“滾開!”
林耐特夫婦乘坐在卡納克號游艇上,那些和林耐特有各種“關系”的人聞風也聚到了這艘游艇上。其中有:林耐特在美國的產業管理人、暗中竊利的美國律師彭寧頓;“愛好”名貴項鏈特別是對林耐特脖子上正帶著的那條名貴項鏈萬分垂涎的斯凱爾太太;斯凱爾太太的傭人鮑爾斯,林耐特的父親使她的家產破敗,她因此對林耐特恨之入骨;專寫黃色作品的小說家奧特伯恩太太,她因在書中對林耐特做了下流描寫而受到林耐特控告,正面臨著賠償一大筆損失費的危險,她的女兒羅薩利為母親十分憂慮;還有貝斯納大夫,由于林耐特公開指責他是一名庸醫,而使他的醫院的營業信譽受到很大影響;此外,林耐特身邊的女傭人路易絲也并不忠誠于主人,由于林耐特不同意她的婚事和不付給她工資,她內心痛苦,對主人非常不滿;就連船上那個看起來與林耐特并無特殊關系的青年弗格森也仇視林耐特,他讀過《資本論》,目睹林耐特富貴的生活,認為應當把她作為寄生蟲“干掉”;更令林耐特時刻不寧的是,杰基也在船上。林耐特身邊真可謂危機四伏。
不過,船上還有另外的人,保護林耐特的利益而暗中與彭寧頓作對的英國律師雷斯上校在船上,雷斯的老朋友著名的比利時偵探波洛也乘這艘船游覽。波洛那慣于思索的智慧的頭腦已對船上形形色色的怪異有所察覺。舞會上,船舷旁,陸地游覽中,一些蛛絲螞跡在他的思維中漸漸形成有價值的判斷圖網。一天晚上,他特意走到杰基身旁,告誡她不要做蠢事。但怪事還是不斷發生。在岸上參觀一所著名的埃及古代建筑時,從那高大建筑物的上方竟然落下一塊巨大的石塊,幾乎砸到下面的林耐特。接著,更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那是一個沉悶的夜晚。餐廳里,杰基喝了許多酒,醉意熏熏地又在用言語刺激林耐特夫婦。林耐特不堪忍受,回去睡覺了。賽蒙勸杰基別鬧了,要她也回去睡覺,杰基大怒,她對賽蒙說:“睡覺?你真叫我惡心!”說著,她竟拿出袖珍手槍指向賽蒙。槍聲響了,被打中腿部的賽蒙應聲倒地。這時,在場的人只有羅薩利。羅薩利和聞聲趕來的弗格森先將歇斯底里的杰基送回她的客房,又叫來鮑爾斯整晚陪著杰基。弗格森喊來貝斯納大夫給賽蒙做了包扎,貝斯納整夜護理賽蒙。夜晚似乎重又歸于平靜。然而,一樁謀殺終于發生了。清晨,路易絲的尖叫驚醒了人們,林耐特已死在自己的艙房里,她美麗的頭顱上留有一個彈洞。對夜晚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的波洛和雷斯上校也和人們一起趕到現場。經判斷,林耐特是在午夜到凌晨2時之間被人用小手槍在睡夢中打死的。
波洛和雷斯上校迅速展開了偵察。首先,他們判斷夜晚自己是喝了被人下有蒙汗藥的酒而昏睡難醒,這是否兇手所為?兇手是什么人?為什么要殺死林耐特?在偵查中發現,似乎只有杰基和賽蒙可以排除作案的可能性,因為他們或者整夜有人看守,或受了傷不能動,況且賽蒙是林耐特的新婚丈夫,而其他人卻有著各種作案的動機。但波洛沒有輕下結論。在賽蒙的床前詢問題情況時,路易絲顯得對主人的死頗負內疚地說:“假如我在場……”。這話使波洛若有所思,賽蒙的臉上則閃過一絲不易查覺的表情。偵察繼續進行,兇手也沒有停止行動。于是,恐怖降臨到波洛的頭上。早上,波洛在房里刮須時,驚異地看到一條毒蛇正向自己竄來。智慧的波洛不再挪動身軀,他輕輕敲了隔壁雷斯上校的墻,機警的雷斯抽出利劍,轉身進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毒蛇刺殺,化險為夷。但是,接著路易絲卻突然死去了,她是被人用利器割斷了喉嚨。波洛從路易絲緊攥著的手中取出一千法郎紙幣的碎片,這使他悟到了什么。然而,還沒等他采取行動,那個嘴里大吵大嚷已知道兇手是誰的奧特伯恩太太突然在賽蒙的床前被人從外面開槍打死。已對案情了解清楚的波洛為自己行動的遲緩大為懊悔,他把船上的人們召集到一起,宣稱要揭開兇犯的面目。懷著各種心情的人們聚集在餐廳里,波洛不慌不忙在用他那嚴密的推理分析了全部案情。他先是不動聲色地一一指出每個與林耐特有各種“關系”的人作案的動機和時機可能性,似乎誰都要對林耐特的死負責:路易絲、鮑爾斯、弗格斯因對林耐特的強烈的恨而可能對她下手;由于林耐特死去將使貝斯納大夫、奧特伯恩太太、羅薩利和彭寧頓在經濟上得到好處,他們也都可能要殺死林耐特,波洛甚至指出彭寧頓已經下過手了——那塊從古建筑上落下來差點砸死林耐特的巨石就是他推下來的。至于斯凱爾太太,為了那名貴的項鏈(她一上船就用放大鏡在林耐特胸前認真觀察過了),她也完全有可能去致林耐特于死地。但這些都是可能性,波洛最后說出了令人震驚的結論:真正的兇犯是賽蒙和杰基。在大家的驚詫中,波洛揭開了事實的真相。這是一起精心謀劃的犯罪。杰基與賽蒙合謀來奪取林耐特的財產。在制造了一連串假象后,他們又在那一夜表演了假吵架(為了“演出成功”給波洛和雷斯加了蒙汗藥),結果是杰基向賽蒙開槍,但并沒有打中他,賽蒙裝成受傷,在人們去找醫生的時候(這期間有五分鐘,足夠作案)飛跑到林耐特房中打死她,回來后向自己腿上開了一槍,這次他才是真的疼了。問題在于,他的行動被一個人看到了,這就是路易絲。路易絲對波洛說假如我在場……實際上這是暗示當時她在場。那么向誰暗示。當然是賽蒙。路易絲需要錢。賽蒙和杰基不能容忍她的存在,他們設下圈套,在路易絲數著訛詐來的法郎時,杰基從后面下手,用大夫的手術刀割斷了她的喉嚨,而她手里還攥著那法郎的一角。此時,罪犯以為再無漏洞,大功告成,但沒想到還有一個證人——奧特伯恩太太,她看到杰基殺了路易絲,而她以為由此已掌握了全部案情,于是,她向賽蒙大聲報告她知道誰是殺害林耐特的兇手了。恐慌的賽蒙大聲喊道:你說你知道殺害我妻子的人是誰!這是向隔壁的杰基通報。情況危急,他們已沒有別的選擇,杰基在窗外向奧特伯恩太太開了槍。聽了波洛的分析,大家陷入沉思。賽蒙不甘心,對波洛說:你沒有證據。波洛望著他,很耐心地說:有一種印模試驗,可以很容易地查出留在開槍人手上的火藥藥跡,而且允許作為法律依據。絕望的賽蒙和杰基無計可施,相互擁抱著,同時開槍自殺。
【鑒賞】
《尼羅河上的慘案》揭示了西方社會日益嚴重的犯罪問題。正值青春年華的林耐特小姐自從繼承了父親的巨額財產以后,實際上已經陷入一個危機四伏、生命隨時都會遭人暗算的險惡環境。金錢,之所以成為罪惡,這是由于人們生活在一個為金錢而勾心斗角的世界里。資本主義社會中財富的極度不均,和人們對財富不擇手段的追求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是林耐特小姐送命的原因,也是這部影片所反映出來的嚴峻的社會現實。
就樣式而言,這是一種描寫兇殺犯罪的偵探片。它是根據著名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改編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以構思精巧、情節離奇、推理分析縝密著稱。在西方,她與英國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齊名。阿加莎·克里斯蒂在系列作品中塑造的大偵探波洛和柯南道爾筆下的大偵探福爾摩斯一樣已成為智慧的象征。這部影片比較細致、準確、全面地表現了作家的創作風格和創作特征。
《尼羅河上的慘案》在藝術構思上是下了功夫的。影片沒有落入西方同類影片那些故弄玄虛或嘩眾取寵的俗套,也沒有在暴行與色情方面做低級無聊的展覽。行駛在尼羅河上的“卡納克號”游船上集中了所有可能謀殺擁有巨額資產的林耐特的人們。在影片開始,編導者用相當大篇幅,對各色人等的心態進行了點到為止的描繪和烘托。這些人以不同的態度、方式表現了他們與林耐特的不同關系。其中有被林耐特損害名譽的,有被她粗暴誹謗的,有被她父親弄破產后淪為傭人的,還有自封“馬克思主義者”要把林耐特“干掉”的,最明顯要對林耐特報復的,是被她搶去了愛人的另一個女人杰基,她幾乎時時追蹤著林的身影。影片借此烘托了氣氛,渲染了環境,起到了巧設疑云、妙布迷霧的作用。之后,創作者采用了步步緊逼的辦法將情節推向高潮。如果說前面的戲是交待和鋪墊,到餐廳中,杰基向她以前情人、現在的林耐特的丈夫猛擊一槍實施“愛情報復”,戲就開始陡轉,緊接著,深夜,又是一陣槍聲,林耐特被槍殺。再接著,林耐特的女傭被人用奇怪而殘忍的方式割斷喉嚨致死。由傷一人,到死三人,案情立刻趨向復雜。猶如在湍急的河流中筑起一條大壩,水勢被攔截,而大壩隨時有沖毀的可能。這種藝術枝巧,在創作上謂之“蓄勢”,它的目的是加強情節的緊迫感。至此,影片已依靠這一技巧成功地抓住了觀眾,迫使觀眾為眼前發生的血淋淋的現實焦慮、激動,并去思索:誰是真正的兇手?
作為偵探片,邏輯推理是必不可少的。但邏輯推理往往給人以枯燥感。在以視覺形象為主的電影畫面中,大段的破案分析,難以吸引觀眾。這部影片為了消除偵探片這方面的弊病,編導者除了上面談到的運用巧設疑云、妙布迷霧,在推理前,加強情節的緊迫感等手段,吊起觀眾急欲知道“兇手是誰”的愿望外,特別是在以下兩點上作出了努力,取得了同類影片不易取得的效果,使影片變得新穎、生動,自始至終吸引了觀眾。
其一,調動觀眾的參與意識。影片一開始就將大偵探波洛放在故事的發展之中。波洛不是事件發生后的單純的推理者,而是自始自至終在事件參與者之中,這一構思,對調動觀眾的參與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實際上,波洛在影片中代表了觀眾。觀眾是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波洛的地位。他們像波洛一樣,觀察卡納克游船上的各色人等。波洛的思索,就是觀眾的思索,波洛的分析、判斷,實際上也是觀眾的分析、判斷。編導者借助于波洛,順著觀眾的思路和心理對案情進行思考,而且不露痕跡地把觀眾的思考和分析引入“歧途”,最終使觀眾產生 “意料之外”效果。
其二,在懸念中運用電影手段進行推理。要使觀眾有濃烈的興趣沉浸在推理之中,必須造成強烈的懸念。這部影片到死了三人之后,“誰是兇手”已成為觀眾感情與心理上的迫切需求,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總懸念。在總懸念的統率下,每一個有可能成為“兇殺犯”的人,便成為一個個接踵而來的小懸念。波洛的推理與回顧,不是干巴巴的語言講解,而是采用了電影視覺手段。每一個可能兇殺的人,都隨著波洛的語言推理,在銀幕上來“演”一次他們各自如何槍殺林耐特的過程。也就是說,“語言推理”在銀幕上已化為“形象推理”,且運用了快鏡頭,使之更符合偵破片的特點,觀眾感到既緊張又真實。隨著兇手的頻繁活動,破綻之處也越來越多。波洛最終令人信服地撥開疑云迷霧,拋開那些有謀殺“可能”而實際并非兇手的嫌疑人物,推論出真正的兇手是林耐特的丈夫賽蒙和他的同謀者、以前的情人杰基。這一結論出人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電影手段幫助了觀眾的思索推理過程,并使這一過程充滿了娛樂性。
難得的是《尼羅河上的慘案》作為偵破片,編導者并沒有一味地鋪陳情節,而是注意到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影片中的波洛機敏、深沉、幽默,其個性相當有特色。特別是影片最后,他從發渾的酒、有槍眼的披肩、留有紅墨水的指甲等細節入手,并聯系某些人的特殊語言,探幽發微,找出其內在聯系的剖析,精確得當,顯示了神通廣大的大偵探的真正魅力。該角色的扮演者彼得·烏斯蒂諾夫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既編劇,又當導演、演員。他曾經因在《斯巴達克思》、《托卡皮》等影片中的成功表演而兩次獲得最佳男配角奧斯卡金像獎。而在這部影片中,他的表演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外,影片對另外兩個人物賽蒙、杰基的描繪也別具一格。影片既寫出了他們謀財害命的殘忍、狡猾、老練,也努力寫出了他們犯罪活動的內因。最后,兩人在絕望之后相互擁抱著開槍斃命的自殺結局,突出表現了兇手對“愛情忠貞”的一面,表現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性。特別應當指出的,這部影片中人物的對話富有文學色彩和幽默感,且貫串始終,它也已成為吸引觀眾津津有味地欣賞作品的重要因素。
“卡納克號”游艇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縮影。大偵探波洛盡管神通廣大,但罪行還是接二連三地在他身邊發生,人們還是接二連三地死去。影片結尾,波洛望著驚魂未定的人們望著依舊美麗的尼羅河,輕嘆一聲氣。雷斯上校環顧左右而言他的“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人愛”——這句解嘲式的臺詞表達了創作者對這一犯罪現實難以作出正確解釋的無奈心情。
上一篇:《尼伯龍根之歌》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巫山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