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不群的才士,你詩情橫溢,
提起筆來,絲毫不用苦想冥思;
詩神將自己全部珍藏向你打開,
琢磨佳句,你深知往何處取材。
在智斗中,你是個高超的劍師,
莫里哀啊,請教韻律藏在哪里?
只須你愿意,詩韻似迎你而來,
從未見你句末出現過些許偏乖。
無需漫長的搜求或推敲的遲疑,
你一旦開口,韻律就飄然而至。
可我啊陰差陽錯,因一時之興,
前世造孽,竟然成了蹩腳詩人。
在這艱苦職業中,我竭慮殫思,
上下求索,而依然是徒費力氣。
常常自早至晚,枉自窮思不寐,
心想說白,不經意卻弄成了黑。
我要勾畫翩翩公子的俊俏模樣,
為了諧韻下筆竟是修士的蠢相。
我想描繪某位完美無瑕的文豪,
理性說維吉爾,韻下卻是吉瑙。
總之,無論寫什么或想寫什么,
莫名其妙總是和我的意思相左。
有時因尋不著韻律而無名火起,
傷心厭倦羞愧,竟將構思放棄。
幾十次詛咒那誘我執筆的妖魔,
千百回起誓今后永遠不再寫作。
然而正當我咒罵繆斯與阿波羅,
不想她的時候卻見到她的輪廓。
于是不由自主地激情再度復燃,
我立刻就鋪開紙張,重拿筆管;
早已忘卻自己反復念叨的誓詞,
我一行一行地侍候她降尊而至。
那才情激越的繆斯,為了韻律,
也起碼忍受冷冰冰的修飾詞語;
我可以像別人,不去多方搜求,
需要時總找到字詞將詩句緊扣。
倘若我頌揚菲莉此人充滿神奇,
我隨即會想到用語: 無與倫比。
假使我想稱贊某對象天下無雙,
我會立即寫上: 艷麗遠勝太陽。
平素談論星辰,述說美景奇跡,
議論諸神杰作,傾談絕色佳麗;
憑借常常拼湊而得的華美文辭,
還千百次地將動詞與名詞移置,
在我湊合的詩句中,缺才乏藝,
會輕易將馬萊伯弄得破碎支離。
但我內心卻為選詞而戰戰兢兢,
我會一字不用,若非妙語天成;
我忍受不了某一個無味的習語,
竟然塞在詩行之末的空缺一隅。
于是一部作品,總要重寫多遍,
寫下四個字,竟刪掉其中之三。
有人才氣縱橫,可是真該死啊,
他卻讓思想去接受詩行的關卡;
他竟將言辭禁閉在狹窄的牢房,
想叫理性任憑韻律去把它捆綁!
倘無此影響我生活安寧的手藝,
我的日子準會過得從容、舒適。
那時我會高歌歡笑,暢飲行樂,
就像一名胖神甫那樣怡然自得,
無所事事,優哉游哉寧靜度日,
晚上睡得香甜,白天悠閑寫意。
內心擺脫憂愁,不受情欲左右,
我懂得約束自己不作過分奢求。
不去欣賞那盧浮宮的珍貴寶藏,
躲避令人極度膩煩的富麗堂皇。
如果有此幸運,令我無需執筆,
就是終老此生,我也快樂無比。
然而,我昏頭昏腦,意亂神迷,
憑一時興致,陷入瘋狂的境地;
嫉妒的魔鬼,不許我自得其樂,
誘使我嘔心瀝血地去字斟句酌,
從此身不由己天天釘在手稿上,
潤色某處某段,刪改整頁整章,
總之,消度此生于此可憐手藝,
提起筆來就羨慕佩氏的好運氣。
幸運的斯居代里,多產的文筆,
你能每月出書一本,不費力氣!
誠然,你的大作,粗糙而呆滯,
似乎行文結構全都有悖于常理;
然而,不管人們如何議論嘀咕,
自有書商推銷,也有蠢才去讀;
只要韻腳最后都落在詩行之末,
其余雜亂無章,又算得了什么?
倒霉透頂的是那種狂熱的詩怪,
硬要藝術規則束縛自己的天才!
蠢貨提起筆寫什么都洋洋得意,
他毫不為詩中詞語的選擇猶疑;
他總是對脫稿的作品極度珍惜,
為此驚奇贊嘆,自我欣賞不已。
但有識之士想攀上這樣的高度,
竭盡全力也總達不到完美之處。
他對自己的作品沒有得意之時,
獲得眾人贊賞而自己卻不滿意。
所有場合人人都夸獎他的才能,
他卻寧愿從不寫什么以求安靜。
你看那繆斯將我陷于何種困境,
求求你,教我捕捉詩韻的本領;
或者,你的指點要是白費苦心,
莫里哀你就教我如何不做詩文。
(黃建華譯)
注釋:
吉瑙(Qyinault,1653—1688): 當時一個平庸的悲劇作家,布瓦洛曾多次抨擊。
菲莉: 莫里哀劇作《厭世者》中提到的人物。
佩氏: 佩爾蒂埃(生卒年月不詳),曾經每天寫一首十四行詩的平庸詩人。
斯居代里(1601—1667): 法國詩人、劇作家,當時以豐產著稱。
【賞析】
布瓦洛是法國古典主義最重要的文藝理論家,也是一位詩人。他青年時期的作品主要是《諷刺詩》,諷刺的矛頭指向當時附庸風雅、咬文嚼字的貴族和文人;中年時期的重要著作是《詩藝》(1674)?!对娝嚒肥遣纪呗宓拇碜?,在文學史上被認為是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的經典,它對17世紀以及后來的法國文學影響很大。普希金曾說過:“布瓦洛,一個具有雄厚天才和稀有智慧的詩人,發表了自己的法典,連文學都要聽從他的命令?!痹谶@部著作里,布瓦洛總結了數十年來古典主義作家的創作經驗,概括了古典主義文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論,使之成為古典主義文學運動中權威的美學法典,布瓦洛也因此獲得古典主義立法者的稱號。
《致莫里哀》一詩以作者對莫里哀詩藝的贊美開始全篇。他的一番贊美并非文人間的互相吹捧,而是布瓦洛發自肺腑的對莫里哀的欣賞。(布瓦洛善于發現未被常人覺察的天才,為一些尚未樹立聲望的作者鳴鑼開道,莫里哀就是其中之一。路易十四曾問布瓦洛:“在我統治期間,誰在文學上為我帶來最大的光榮?”布瓦洛回答:“陛下,是莫里哀?!?
贊美了莫里哀的詩藝,詩人筆鋒一轉,開始訴說自己創作時的苦悶,并以此來闡釋自己對于文學藝術的觀點?!暗覂刃膮s為選詞而戰戰兢兢,/我會一字不用,若非妙語天成;/我忍受不了某一個無味的習語,/竟然塞在詩行之末的空缺一隅。/于是一部作品,總要重寫多遍,/寫下四個字,竟刪掉其中之三?!边@種字斟句酌、要求語言新穎合意的態度是布瓦洛推崇的文學創作態度。眾所周知,布瓦洛的古典主義美學體系,建立在三大原則之上,從理性原則出發,要其文藝作品體現恒常真理;從自然原則出發,要求合理相稱;從道德原則出發,要求文藝有教化功能。而在這些原則之上,布瓦洛重視文章的技巧和語言的修飾,他認為文章的價值不在于思想的新穎,而只在于語言的新穎。在布瓦洛之后的《詩藝》中,大半篇幅都涉及語言風格問題,每種詩體都有一定的語言風格,總的原則是賀拉斯的“合式原則”,概括起來說,就是形式從屬于內容,語言切合于情境。
由此可見,《致莫里哀》可以說是詩人代表作《詩藝》的雛形,從中我們認識到作者關于文學尤其是關于詩學的見解。
(柴田)
上一篇:致瓦沙里——為《藝術家的生活》而作·米開朗琪羅
下一篇:《致阿敏塔,她用手遮住了眼睛·克維多》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