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
凡事都是虛空。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
日光之下的勞碌,
有什么益處呢?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地卻永遠長存。
太陽出來,太陽落下,
急歸所出之地。
風往南刮,
又向北轉,
不住地旋轉,
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
海卻不滿;
江河從何處流,
仍歸還何處。
萬事令人厭煩,
人不能說盡。
眼看,看不飽,
耳聽,聽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無新事。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
“這是新的?”
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
早已有了!
已過的世代,
無人記念,
將來的世代,
后來的人也不記念。
(孫小平譯)
【賞析】
這首詩選自《舊約·傳道書》的第一章,它是這一卷書的序言。在猶太—基督教傳統中,一般認為,《傳道書》為所羅門所作,因為其開卷有“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的字句。但從書中所表現出來的亂世景象似乎又與所羅門統治時期的全盛以色列不符,因此亦有人懷疑其為偽托。不過從書中作者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歷盡滄桑、看透世事和大智大慧來說,又非所羅門莫屬。一般來說,這卷書應是晚年的所羅門所作,他在奢淫墮落,離棄神之后(詳見《列王紀上·11》),自覺不配用所羅門的名字,故以“傳道者”自稱,并且全書也表達了他對自己往日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反省,以此警醒世人。
《傳道書》可謂是圣經中受到人們爭議和質疑最多的一卷書,因為作者在短短十二章中表達了許多看似消極的思想,以致有人稱這卷書為“圣經中的黑羊”。尤其是作為序言部分的這首詩,其中“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和“日光之下,并無新事”這類的字句,仿佛否定了人所有的努力,傳達出一種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但其實,如果我們通讀了全部十二章,我們就會發現,作者的本意并非叫人們消極避世。在這里,有必要概括地介紹一下這卷書的內容。全書第一章的序詩為引言部分,引出了議題——人生虛空,其價值何在?接下來的十余章則為本論部分,依次論證了智慧、享樂、追求目標、報應、勞碌和競爭的虛空。最后第十一章的部分與第十二章是結論部分,這部分才是全書的主旨所在,作者勸告少年人在尚未衰敗時“記念造你的主”,“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應盡的本分”。因此,《傳道書》傳達的并不是消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它的本意是積極的,它要求人們信仰神,使生命在侍奉神、喜悅神的過程中獲得價值。
正如上文所說的,《無盡的虛空》這首詩,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出問題。因此,縱觀全詩,其最關鍵的一句應是“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下的勞碌,/有什么益處呢?”其實從疑問句這一形式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并沒有否定人的勞碌,亦即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他只是對自己在生命中所觀察到現象感到疑惑。哪些現象呢?接下來的兩節就是對這些現象的具體描述。
首先是,萬事萬物似乎都沒有發展變化。大地、太陽、風、江河(讓人聯想到構成世界萬物的四大元素“土、火、氣、水”),這些事物周而復始,雖然永不停息地運轉著,但卻看不到變化的可能,顯得沒有生機。而人相對于這些事物又顯得生命短暫,更為有限,作為可朽的生物,一切總歸要趨于虛空。其次是,萬事萬物都不能使人滿足。人的眼睛“看不飽”,耳朵“聽不足”,這種不滿足使得“萬事令人厭煩”,人生永遠處于苦惱當中。最后是,萬事萬物在日光之下都不新鮮。因為人們忘記過去,而未來的人又忘記現在,所以當人們以為某件事是新的時,其實這件事是早已有了,歷史總是在重復自身。
作者正是從以上這些現象出發,發出了疑問,既然人總歸一死,既然人生充滿苦惱,既然人總是在重復前人做過的事,那么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呢?其實,問題的答案暗含在詩中的一個關鍵意象中,這就是“日光之下”這一意象。“虛空”和“日光之下”是《傳道書》中出現最多的字眼,前者出現了35次,后者出現了29次,但相比之下,“虛空”只是表面問題所在,而“日光之下”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日光之下,并無新事”暗示我們的是一種觀照人生的角度,如果我們眼睛只是朝下,沉迷于世俗的物質享樂或是自身的智慧、力量之中,那么人生必然趨向于“虛空”,但是如果我們能把視角向上,尋求“日光之上”的神,那么生命就具有了意義和價值。事實上,拋開其宗教意味不談,在現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當中,《傳道書》所傳達出的這種強調靈魂超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我們認清各種世俗追求的虛無,從而保持心靈的一份清靜和超脫。
(程禾)
上一篇:《新谷行·李奎報》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無情美人·喬叟》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