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車的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8 黑白片 90分鐘
意大利P.D.S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維多里奧·德·西卡 編劇:西柴烈·柴伐梯尼 維多里奧·德·西卡 蘇卓·賽奇·達米谷 奧雷斯特·皮昂科利 阿杜爾富·弗朗契 蓋拉爾杜·蓋拉爾地 蓋拉爾杜·謝里愛利 攝影:卡洛·蒙托里 主要演員: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飾安東·里奇) 安左·斯塔尤拉(飾布魯諾) 利阿納拉·卡萊爾(飾瑪麗亞)
本片獲1949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外國影片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
【劇情簡介】
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羅馬。坐落在鬧市區的職業介紹所門前人頭攢動,每天都聚集著無數求職的失業者。這天晌午,賦閑已達兩年之久的年輕人安東·里奇忽然被叫到名字,原來他已被介紹到羅馬市政府所屬的廣告張貼所工作了,但是有個附帶條件,第二天他必須自帶自行車去上班,否則這份工作只好讓給別人。安東不敢怠慢,趕緊聲明自己有車,其實他的自行車早就送進當鋪了。他又興奮又發愁,一路小跑回家,對妻子瑪麗亞說明原委。瘦小的瑪麗亞當機立斷,抽下床上鋪的床單洗凈疊好,連同陪嫁的床單,不論新舊,打成大包送進當鋪,隨即用典押得來的錢贖回自行車。回來的路上,瑪麗亞順便給看相的婦女送去酬謝的錢,因為安東找到工作的預言靈驗了。安東發現了直生氣,責怪她亂花錢。
第二天清早,安東一家喜氣洋洋。八歲的兒子布魯諾天不亮就在為爸爸擦車了。瑪麗亞為他們父子倆準備了雞蛋餅。安東神采飛揚,騎車帶布魯諾上路,把他送到做清潔工的加油站,約好晚上七點鐘再來接他回家。
安東從廣告張貼所領了任務,騎車到街頭巷尾張貼廣告。一位有經驗的工人指點了要領后,他獨自留下作業。因為是生手,工作不順利,他一心在梯子上想把海報弄平,冷不防他那輛靠在路邊的車子被一個小伙子騎上飛奔而去。安東發現后一面追趕一面高喊捉賊,卻被眼線干擾,失去目標。安東來回尋找,一無所獲,向警察局申訴又不得要領。他沮喪地轉悠了一天,傍晚到加油站接布魯諾時早已誤點。布魯諾見父親徒步歸來,情知不妙,忍不住問起自行車下落。安東心煩意亂,支吾搪塞。他把兒子護送到家后急忙上工人俱樂部找正在排戲的好友白奧柯求援。白奧柯建議第二天一早到維多利奧市場去找, 因為偷車人可能在那兒脫手。
次日清晨,安東帶著布魯諾去和白奧柯以及另外兩個朋友會合,奔往維多利奧市場。他們開始時充滿信心,先大略看了一下完整的自行車,然后五人分工察看部件,因為偷車人總是把車拆散了當零件賣。布魯諾的任務是察看車鈴。他們遍尋無著,突然發現有個小販正在漆車架,趕忙要看上面的號碼,小販心虛不讓,發生口角。安東把警察找來,驗證結果卻不是安東的那輛,小販得理,對安東等一通訕笑。安東終于放棄在這里找回自行車的打算,接受白奧柯的建議,與布魯諾轉移到寶太門市場附近碰運氣。到得寶太門,正巧遇上瓢潑大雨,把市場沖散了。布魯諾把小褂子頂在頭上擋雨,還在道邊摔了一跤。父子倆擠在屋檐下人叢中躲雨,突然,安東發現那個偷車的小伙子騎車從身邊閃過,在不遠處停下和一個老乞丐交談。他沖出高呼捉賊,布魯諾緊隨其后。大雨中街上無人幫忙,他們盡力追趕堵截無效,安東帶著兒子趕忙返回市場找老乞丐,看見他走在橋上,就上前盤問小伙子下落。老乞丐哪里肯說,他掙脫了安東,奔跑起來,鉆進了一座教堂。安東父子窮追不舍,也進了教堂。教堂里正在施舍,原來老乞丐是這里的常客。老乞丐為了擺脫安東并領到一份菜湯,先讓行善的人刮臉,接著去做禮拜。安東緊盯不放,坐到他身旁,在禱告聲中不斷要老乞丐陪他一起去找小伙子。老乞丐被纏不過,說了一個地址,但無論如何都不答應陪他去。安東不依,老乞丐就故意請求讓他喝了那份菜湯再走。他們的吵鬧引來了人們的干涉,老乞丐乘機溜掉了。安東父子到處奔跑尋找無著,出了教堂。
布魯諾奇怪老乞丐怎么溜掉的,不覺自言自語:“他哪兒去了?”心煩意亂的安東聽了這話更煩了,不料孩子又懷著希望說:“咱們要是留在那邊,他們也會給咱們菜湯吧?”安東的神經再也支持不住,啪地打了兒子一記耳光。安東打完又后悔又心疼,而布魯諾更是傷心透頂,他哭著離開了父親。盡管后來還是聽從父親的話繼續一同尋找老乞丐,但始終都在委屈地哭著。他們又來到橋邊,安東讓布魯諾站在橋上, 自己下到河邊找老乞丐。忽然聽到人們叫嚷有個孩子落水了,嚇得安東直奔橋底,等到看見撈上來的不是布魯諾,這才放心。安東回到布魯諾身邊,真不知怎么對他親熱才好,他一心想恢復原來父子間的和諧氣氛,但布魯諾仍固執地沉默著。安東決定請兒子上館子,布魯諾終于笑了。安東盡量滿足布魯諾“奢侈”的要求,仿佛兒子沒有出事就是今天最大的收獲似的。
安東囊空羞澀,未卜前途,居然也學瑪麗亞的樣子去找看相婦人,看相婦人告訴他要馬上去找車子,否則一輩子也找不到了,至于到哪兒去找,她也不知道。在偏僻的居民區一家妓院附近,安東父子意外地撞上偷車賊迎面而來。他見到他們撒腿往妓院里跑,父子兩人跟蹤進去,把他揪到街上。萬沒想到這里圍觀的居民都是他的伙伴,偏偏這時他又倒地抽搐起來。居民紛紛為偷車賊開脫,對安東多方恫嚇和指責,盡管布魯諾叫來警察也無能為力。面對這一張張充滿敵意的臉,安東只得知難而退。
安東父子又在街上逛蕩。布魯諾走累了,差點摔倒在汽車底下,于是坐在人行道邊憩息。附近體育場中正在舉行自行車競賽。場外停車處是看競賽的人留下的望不到盡頭的自行車行列。安東來回轉悠,四下打量,絕望使他陡地閃現出一個念頭。他急速打發兒子回家,接著自己跨上一輛單獨停靠在墻根的車子飛馳起來,但立即被車主發現,又被過路的人抓住拉下車來。人們對他又打又罵,車主還給了他一記耳光。在站口等車的布魯諾發現,哭喊著“爸爸”趕來,死命抱住受盡凌辱的安東,為他撿起被打掉的帽子,哭哭啼啼地跟在那些要把他送到警察局去的人的后面。車主發現了布魯諾,定神看看這父子倆,突然要求大家把安東放了。
他們又慢慢地在街上蕩來蕩去。安東一眼又一眼地望望兒子,淚水順著臉頰流了下來。布魯諾緊緊握住父親的手,父親感到兒子的深情,也緊握住布魯諾的手。就這樣,他們越走越遠,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間。
【鑒賞】
《偷自行車的人》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杰出代表作。曾獲得五個意大利獎、五個國際獎,在法國和美國引起了轟動。在我國和蘇聯等國家也贏得了好評。這部影片在獲得成功的同時,也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善意批評和惡意指責。但無論是贊賞或批評,可以說都與對新現實主義運動及其原則的評價有關。作為這個流派的成功之作,它體現出了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全部美學原則,在電影史上留下了令人矚目的一頁。
本片編劇柴伐梯尼素有新現實主義電影理論奠基人之稱。導演德·西卡也是新現實主義主將。他們的合作始于《孩子們看著我們》(1942)這部新現實主義先驅作品。柴伐梯尼在他那篇有“新現實主義美學綱領”之譽的《對電影藝術的幾點看法》(1952)一文中,談到自己的“創作活動是以一定的道德觀點和社會觀點為基礎”,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也“盡可能加進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所以《偷自行車的人》是作者自覺站在先進的社會立場上,對當時意大利社會結構進行的批判。不管批判的深度和力量大小如何,它接觸到意大利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失業。而這部影片就是從這里開始體現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第一條原則——反映意大利社會現實。體現出的第二條原則是,影片反映了普通意大利人(工人安東)的日常生活(丟失及尋找自行車過程中所發生的事)。第三是它的紀實風格。這部影片在拍攝方法上追求最大限度的真實感,全部采用街頭實景,沒有一場戲是在攝影棚的布景中拍攝的,把安東的悲劇和發生悲劇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真實可信。第四,影片中沒有一個是明星或職業演員,扮演安東·里奇的馬齊奧拉尼是布列達工廠的工人,是導演在挑選過上百的人之后從一長隊帶孩子來應征的人中間一眼看中的。布魯諾的扮演者是導演從看熱鬧的人群中偶然發現的一個“古怪的孩子,他的臉圓圓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鼻子和一雙大大的富于表情的眼睛。這就是斯塔尤拉”(德·西卡回憶錄)。扮演安東·里奇妻子的卡萊爾則是一位新聞記者。第五,不給觀眾答案,讓觀眾自己去想象人物的出路。影片結尾讓我們看到安東父子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他們該怎么辦?觀眾只能帶著問題、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電影院。這里沒有英雄,只有普通人;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只有日常的、瑣屑的小事;沒有虛構,只有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這是典型的新現實主義的創作實踐。
《偷自行車的人》作為有代表性的新現實主義電影, 自有它獨特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魅力。自行車被偷本來是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它卻是安東·里奇一家四口的生計所系,沒有了自行車就意味著重新失業。當安東經過兩天的努力毫無所獲時,出于無奈去偷別人的車子,不幸又被人抓住,當著兒子的面蒙受羞辱。這固然是安東個人的悲劇,然而透過安東的悲劇,影片還讓我們看到更深刻的社會悲劇——窮人無法生存下去,就只能互相偷竊。那個已經被安東抓住的小偷是那樣瘦弱可憐,他的家甚至比安東的家還要窮困,連安東看著都感到心情沉重。小偷正備受失業的煎熬。失業的陰影籠罩著1948年整個意大利,失業浪潮沖擊了大片窮人,影片通過當時當地典型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失竊這樣瑣細的小事,揭示了那個時代意大利巨大的社會性主題。
影片的劇作結構極其巧妙,整部影片由一個個互不關聯的、偶然的小事或小插曲連綴而成;它們沒有因果關系,不起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這就打破了傳統的劇作法。影片看來是松散的,實則極其嚴謹。每個段落中的事件都像是在生活中偶然碰上的,其實都經過了精心安排。安東父子在大街小巷奔走,我們也隨同他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自行車市場,生意興隆的女看相人,善于適應生存環境的乞丐,施舍菜湯的教堂,妓院,賊窩等等。影片把這些偶然事件和眾生相化為戲劇題材,每個鏡頭、每場戲都非常精采,富有戲劇性魅力,使生活中本質的事物呈現出偶然的狀態,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判斷、得出結論,而不直接灌輸思想意圖,進行說教。影片還摒棄了蒙太奇表現手法,保持事件的真實時間流程。把每個事件再現得像生活中那樣自然、真實、富有親切感。
影片表現了安東·里奇在那個社會里的孤立無援。除了幾個窮朋友出于私交暫時幫助他在市場里尋找了一陣外,他無依無靠。他倒曾指望警察局,可是警察局決不會為窮人丟失區區一輛自行車(盡管在安東是件大事)去出動偵探。警察局的存在只是為了保護富人財產。后來當安東抓到小偷,布魯諾把警察叫來,果然絲毫無補于事。因為安東并沒有當場人贓兩獲,沒有證據。(要能人贓兩獲,又何勞警察!)至于以“行善”為天職的天主教堂,那些施主們哪管你心急如焚,誰打擾了他們的“神圣”秩序,誰就不可饒恕。他們對待安東父子的粗暴態度,實際上是影片作者對宗教的絕妙諷刺。在茫茫人海中,安東能指望誰為他出力,為他分憂?只有弱小的布魯諾。布魯諾是安東·里奇無告處境最好的陪襯。
影片中布魯諾一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安東·里奇對待布魯諾的一系列細節,烘托出安東·里奇情緒的變化。布魯諾踏著碎步,跟隨爸爸,有時在前,有時在旁,或者因為傷心而故意落在后面(巴贊認為導演對父子兩人步態處理大有文章,“涉及到場面調度本身”),總在盡心盡力地為尋找回全家賴以生存的自行車這個“最高任務”而奮斗。但是隨著時間的流失,安東找回車子的愿望越來越渺茫。開始時,在維多利奧市場,安東還鼓勵布魯諾如果找到車子就好好“親親”他。接著在寶太門躲雨時,安東卻為布魯諾一身泥水而生氣,但仍遞過一條手帕讓他擦臉。后來在追逐乞丐的過程中,布魯諾離開父親沖著墻壁正要小便,安東竟厲聲喝住他。這個細節插進來仿佛有很大的隨意性,實則反映了安東急躁情緒在加劇。布魯諾這樣懂人事,主動分擔與他年齡不相稱的家庭憂患,想不到做爸爸的竟忍心打了兒子一記耳光。從最高獎賞“親親”到賞“耳光”,影片作者把安東那失控的情緒變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布魯諾這一角色的設置還使影片從社會問題的揭示轉到安東個人生活層面的描寫,從而豐富了影片的血肉,并從倫理層面深化了這出悲劇的意義。影片另一個極妙的偶然性細節,它與劇情毫不相干,但卻充分細致而準確地描寫了安東的心態。當他聽到有男孩落水就以為布魯諾出事。他這種聯想是很自然的,因為在他下意識中兒子當然是第一位的,他的粗暴舉動對兒子的傷害已經使他內心很不安,但因找車占據全部思緒,他還來不及清理,直到聽說有人落水,憑本能竟驚慌失措,這才意識到,比起兒子來,自行車真是小事一樁。影片通過這樣一些細節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了刻畫。柴伐梯尼指出,新現實主義不排斥心理分析,因為心理是“現實生活的許多構成因素之一”,在這部影片里得到印證。安東在布魯諾心目中有著神圣的地位,正像所有的孩子一樣,對父親總是懷著敬重的感情;影片到最后讓布魯諾目睹父親受到凌辱,對父親來說羞愧比凌辱更難堪;沒有比在兒子面前喪失尊嚴更殘酷的了,對兒子來說,父親在自己心中從神的地位跌了下來,同樣是傷心事。這場悲劇是人間最大的悲劇,賦予影片以震撼人心的力量。盡管車主放了安東,留在觀眾心上的卻是無限愛莫能助之情,既無奈,又悵惘,望著消失在人群中的兩父子,擔心他們如何才能度過這種失去了自行車、失去了生計、失去了尊嚴的艱難歲月。有人說,“新現實主義沒有暗示出答案,沒有指出出路。新現實主義影片的結尾是十分含糊的”。柴伐梯尼說他“決不能接受這種指責……因為現實就是如此”,并認為“在每一個鏡頭中,影片還是不斷地對所發生的問題加以回答的”。
在英國《畫面與音響》四次評選電影誕生以來的10部“最佳影片”中,本片分別于1952年被評為第一名,于1962年被評為第六名;并于1958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由26個國家117位電影史家評選為“世界電影12佳作”第二名。
上一篇:《侏羅紀公園》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八音盒》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