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誰來吃晚餐》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7 彩色片 108分鐘
美國克萊默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斯坦利·克萊默 編劇:威廉·羅斯(根據同名話劇改編)
攝影:薩姆·萊維特 主要演員:斯賓塞·屈賽(飾馬特·德萊頓) 西德尼·波埃特(飾約翰·普倫斯蒂) 凱瑟琳·赫本(飾克麗斯蒂娜·德萊頓) 凱瑟琳·霍頓(飾喬伊·德萊頓)
本片獲1967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女主角、最佳故事與電影劇本兩項奧斯卡金像獎,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男女演員兩項獎
【劇情簡介】
美國舊金山機場,一架客機正準備降落。旅客中有位剛從夏威夷度假歸來的白人姑娘喬伊·德萊頓,她23歲,性格活潑大方,長得美麗動人。此次她不僅帶回了一頂富于夏威夷風情的麥秸草帽,而且帶回了一位將令她的全家都大吃一驚的心上人——37歲的黑人醫生約翰·普倫斯蒂。為此她提前結束假期,和約翰一起飛返舊金山。約翰和喬伊依偎著下了飛機,乘上一輛出租車,司機驚訝地看到這對膚色相去甚遠的客人在熱烈地接吻。喬伊先讓司機把車開到她母親辦的畫廊,在那里只見到助手希拉里。希拉里甚感吃驚,她一邊揣摩他們的關系,一邊告訴喬伊她母親的去處。喬伊急匆匆地拉起約翰上了出租車,向自己的家駛去。
出租車在喬伊家漂亮的大房子前停住。從小把喬伊帶大的黑人女傭蒂莉迎了上來。喬伊高興地走上前去,迫不及待地把約翰介紹給蒂莉。蒂莉對約翰卻顯得十分冷淡,她甚至對約翰伸過來的手都視而不見。當喬伊把約翰出眾的經歷告訴蒂莉后,她卻憤憤地說:“我就是看不慣一個和我一樣的黑人拼命往上爬!”
約翰在書房給父母打電話。的確,約翰是他的同胞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畢業于霍普金斯醫科大學,任耶魯醫學院的副教授,并曾在世界衛生組織擔任重要職務,是位在醫學界頗有名氣的人物。他結過婚,并有一個兒子。但他的妻兒卻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喪生。這次他在赴夏威夷講學時與喬伊偶然相遇,兩人立刻陷入熱戀之中。約翰為人善良,成熟穩重,對這段姻緣他既興奮又擔心。他深知他不但結過婚,而且和喬伊還有巨大的種族差異。他不知雙方的父母是否能接受這一令社會難以容忍的婚姻。因此,盡管喬伊一再告訴他她的父母都十分通情達理,尤其是她的父親更是一位堅決反對種族歧視的自由主義者,并要他和她一起來當場把他們的喜訊告訴她的父母,他心中仍然感到忐忑不安。而且,他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今天晚上10點45分,他就要乘飛機前往日內瓦為世界衛生組織工作。在此之前他不但要聽喬伊的父母對其婚事的答復,而且還要把這“驚人”的消息告訴自己的父母。
喬伊母親克里斯蒂娜回來了,她從蒂莉的支吾中預感到家中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事情。但她竭力控制住自己的不安,和撲上來的女兒擁抱。果然,心愛的女兒使她大吃一驚:她帶回一個陌生的男人,并且在僅僅20分鐘內就愛上了他。而當那個使女兒陷入情網的陌生人出現時,她的真目瞪口呆了。望著約翰那黝黑的皮膚,她的身體禁不住搖晃了一下。她現在才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
喬伊卻興奮難抑,不住地講述其戀愛經過,還說只有一頓飯的時間給她和爸爸做決定,因為約翰馬上就要飛往日內瓦。她相信兩老一定會支持她的選擇。克里斯蒂娜完全弄懵了頭,眼睛里不禁涌出了焦急的淚花。
正在此時,她的丈夫馬特·德萊頓急匆匆地沖進客廳。他是當地一家頗有名望的報紙《衛報》的經理,該報和他本人都以激進的自由主義色彩著稱。剛剛到家的他也是從蒂莉語無倫次的“報告”中得知家里出了“大事”——事關提前歸來的小喬伊,并且還有位醫生!當他弄清女兒既未受傷,也未生病,從而放下一顆吊在嗓子眼上的心時,他卻發現,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場真正的災難。盡管他和妻子從小就告訴喬伊,黑人是和他們一樣的人,要她不要相信那種認為白種人生來就比黑人更優越的說法,但正如克麗斯蒂娜后來所說“我們說時沒有加上一句‘千萬別同有色人種相愛’。”馬特覺得整個世界仿佛都在傾刻之間坍塌了。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太令他難以接受了!他取消了和老友雷恩主教打網球的約會在屋里轉來轉去,不知如何是好。而克麗斯蒂娜此刻似乎已冷靜下來。對女兒的愛使她決定站在喬伊一邊。她小心翼翼地對丈夫說:“她長大了……他們的確在深深地相愛……”對妻子這種“無原則”的立場馬特更加惱怒:她難道不明白,在一個充滿種族歧視的國家里,這種異族婚姻不可能有幸福!而更加使他惱怒的是,他無法對她們說,甚至連他自己也難以接受這一事實!盡管與約翰進行初次交談后他看出這位黑人青年是個可信賴的人——約翰表示只要他們夫婦有一點不情愿他都不會和喬伊結婚。
事態似乎在充滿戲劇性地向前發展。約翰的父母從洛杉磯打來電話,他們聽說兒子找到了意中人,臨時決定乘飛機前來探望。約翰有些猶豫,而站在旁邊的喬伊立刻熱情地邀請他們到家吃晚飯。此時,又有兩位不速之客登門。一位是禁不住好奇心誘惑的希拉里,找了個借口來打探實情,正在左右為難的克里斯蒂娜強忍怒氣,冷冷地將她解雇了。另一位則是老友雷恩主教。他毫無保留地支持這對勇敢相愛的年輕人,這對馬特無異是火上澆油。
約翰和喬伊準備去機場接約翰父母。心情煩躁的馬特則要妻子陪他出去走一走。但禍不單行。馬特倒車時和一位黑人青年的車相撞,賠了50塊錢,還生了一肚子氣,心情更加煩悶。約翰心頭也不輕松。他父親退休前只是個郵遞員。他深知種族壓力也會使父親面臨巨大的心理障礙。果然,當約翰和喬伊雙雙出現在普倫斯蒂夫婦面前時,兩位黑人的驚訝和震動不亞于喬伊的雙親。
在馬特家中一場激烈的爭吵又爆發了。應邀前來參加晚餐的雷恩主教指責馬特背叛了自己的主張,馬特則怒氣沖沖地進行反駁。正在此時,門外響起汽車喇叭聲,約翰的父母來到了。兩家人在尷尬之中見了面,馬特和老普倫斯蒂在兒女們這樁“自做主張”的婚姻上態度竟然驚人地相似。老普倫斯蒂告訴馬特,如他同意這樁婚姻,那他一定是瘋了。接著他又對兒子大發雷霆,告之不能答應兒子娶一個家庭地位遠遠高于自己的白人姑娘。受到雷恩主教鼓勵的約翰則回答說,他要自己做出決定。這時喬伊又做出一個新的決定:她今晚就和約翰一起飛往日內瓦并從此永不分離。
夜幕已經開始降臨。舊金山的夜靜寂而美麗,但兩家人的心情卻難以平靜。此時,馬特和普倫斯蒂太太正在陽臺上進行著另一場談話。“陣線”早已不是以種族和家庭為單位了。出于一個母親無私的愛,普倫斯蒂太太和喬伊的母親一樣,堅定地站在兒子一邊。她激動地告訴馬特,她相信他們的兒女是在真誠地相愛;而他們這些男人“到了老了的時候,到了他們對女性無所謂的時候,他們就忘記了那種純潔的愛情……”馬特被深深地觸動了,他低頭思索著。猛然間,他似有所動,站起身來,大步向屋里走去。
所有的人,包括女仆蒂莉,都被召集到樓下的大房間里,他們靜靜地聽著馬特滔滔不絕的話。他向他們追述了過去幾個小時里發生的一切,他激動地講起他和妻子間那讓人永遠難以忘懷的愛情……最后,他明確地表示,他支持約翰和喬伊的愛,并告訴他們,不論誰反對,不論遇到多大壓力,他們都應該緊緊地抱成一團,永遠在一起……馬特的話說完了,屋里長時間的靜默,女人們流出了激動的眼淚。克麗斯蒂娜走上前去和丈夫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約翰也把手伸向了馬特……
兩家人并肩走進了餐廳,晚餐開始了……
【鑒賞】
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權運動開始在美國蓬勃興起,從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宣布取消全國各學校中的種族隔離制度后,黑人與奉行種族歧視觀點的白人之間的沖突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1963年,在慶祝黑人解放100周年之際,數十萬黑人和反種族歧視的白人舉行了向華盛頓的全國大進軍。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在集會上發表了那篇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隨著馬丁·路德·金的被刺,在全美爆發了更大的黑人運動風潮;美國國會被迫三次修改民權法案。在政治、文化藝術等意識形態領域里,這一風潮也得到了迅速和熱烈的反應。全美反暴力協調委員會領袖卡邁克爾提出了爭取“黑人政權”的政治主張,文化領域內則出現了強勁的“黑人藝術運動”。甚至在語言領域里,black (黑人)也開始取代negro (黑鬼)這個侮辱性的字眼。“黑的就是美的”成為當時的一句頗為時髦的口號。面對這場席卷全美的黑人運動,一向保守而又善于趕時尚的好萊塢自然不會無動于衷。事實上它已開始追趕時代價值觀念的變幻,以適應社會心理和觀眾的需要。50年代以來,美國影壇上逐漸改變了長期把黑人描繪為野蠻、粗魯的下等人,并只能以傭人、司機、保姆等次要角色出現的制片方針,而開始更多地讓黑人擔任主角,并出現了不少從正面進行描寫的黑人形象。在一些較為優秀的影片中,黑人主人公甚至在人格上高于片中的白人。如《掙脫鎖鏈》(1958),《年輕人》(1960),《一個土豆,兩個土豆》(1964)以及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炎熱的夜晚》(1967)等。本片即是在這一背景下創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因敢于向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觀念挑戰而創造了當年票房的驚人記錄。
影片設置了一個極富吸引力、甚至是“爆炸性”的戲劇情境:出身低微、又曾結過婚的黑人醫生約翰與一位家境優越的白人姑娘相愛,而雙方的父母卻不得不在幾個小時之內完成從接受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到做出自己的決定這一艱難的進程。正如普倫斯蒂太太所說:“這不是一個談論幸福的夜晚……這是一個難過的夜晚。”這一在劇中只有幾個小時的歷程,對于片中幾位合眾國的公民來說的確是極其艱辛的:他們所要跨越的不僅是一整部充滿種族歧視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而且是一種依然使無數人望而生畏的現實——老普倫斯蒂這樣警告他的兒子:“在很多州里這樣做是要坐牢的;即使法律改變了,也改變不了人們對這事的看法。”馬特則告訴這對年輕的戀人,“在這個國家里會有一億人由于你們的結合而感到震驚、憤怒和沮喪。”
然而,影片的尖銳和深刻性還不僅于此。它不但通過喬伊和約翰的大膽相愛所引起的家庭風波觸及了美國社會中存在的尖銳的種族沖突,而且將這一沖突的爆發點設置在一個堅定的反種族主義者、一家以激進的自由主義觀點相標榜的報社經理身上。影片對馬特的描寫無疑具有一種諷刺意味。這位從小就向女兒灌輸種族平等觀念的老自由主義者不僅要跨越歷史和現實的障礙,而且要跨越一個更大的障礙——其自身的障礙。他不得不去兌現自己30余年的誓言,不得不面對潛藏于自身深處的種族意識。這位自由主義的“老革命”在自己的女兒身上遇到了真正的“新問題”。喬伊帶回來的意中人使他感到尷尬、憤怒而又手足無措。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打電話查證約翰的身份,希冀以此發現這個黑人不過是一個無恥的騙子,從而使自己擺脫危機。但顯而易見,真正的問題在于其意識深處的種族偏見。當他明白了約翰的確是一個善良的青年后,他感到的不是寬慰而是沮喪,而對這位黑人醫生更具說服力的歷史也早已失去了查證的興趣。于是,在“初戰敗北”的短暫的疲憊之后,他開始變得惱羞成怒,不顧女兒的決心、妻子的暗示和老友的勸告,一心試圖阻止這樁令他憤怒的婚姻……影片沒有把美國社會中尖銳的種族沖突簡單地描繪為一個頑固和反動的白人至上主義者與黑人之間的尖銳對立,而是通過一個“反種族歧視的斗士”自身言與行之間的差距更深刻地揭示出種族觀念在美國社會中的根深蒂固和一種更為頑固和“潛在的種族主義”。它使影片比之對種族主義的直接批判有著一種更富思想性的反思精神。這一視點不僅表現在馬特這個白人形象身上,也見之于與之“相映成趣”的另一位父親——老普倫斯蒂的塑造之中。他同樣也陷于那種潛在的“種族主義”之中不能自拔,在種族差異之間膽怯自卑,裹足不前,而對兒子的選擇持堅定的否定態度。至于片中那位女仆因自己的同胞的成就而將其斥為和自己一樣“拼命向上爬的黑人”的態度則更加耐人尋味。應該說,影片對美國社會中這種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的痼疾的揭示是相當深刻和尖銳的。事實上,盡管隨著五、六十年代的反種族歧視風潮的影響,好萊塢銀幕上描寫黑人的影片開始增多,黑人角色也開始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以醫生、警察、偵探等正面形象出現,然而就其大部分而言,這一變化的主旨不過是好萊塢的一種新的票房策略。它使那些深受種族歧視之害的觀眾從黑人警探痛打白人歹徒的情景中得到一種宣泄式的滿足。而這一宣泄顯然并無力改變美國社會中的種族主義觀念。到70年代,黑人從孔武有力的偵探又進一步演變成為純粹的性的象征。而到了80年代,人們又終于在《洛奇》中看到了以白人拳手把黑人拳王痛擊在地的情景。
與兩位父親相比,影片對兩個年輕人的描繪則寓示了新一代對傳統觀念挑戰的勇氣和決心。它也使影片在對現實的揭示中具有著一種理想主義的色彩。而在影片最后,當我們看到馬特(或者不如說是編導)“巧妙”地避開了種族問題,而以“愛心”的覺醒使沖突得到圓滿地解決時,我們終于又回到了典型的好萊塢的“白日夢”中,雖然這一“白日夢”里的確包含了不可抗拒的真誠。我們也不得不對美國導演在處理社會問題劇時所表現出來的深刻與圓滑的精妙結合而感到欽佩。實際上,本片導演斯坦利不僅是一位富于思想性的導演,也是一名善于處理戲劇沖突的電影制作者。影片基本上是一部室內戲,場景十分有限,主要靠人物的對話推動展開。而斯坦利在影片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借助原作的基礎和其出色的鏡頭與場面調度使情節在多層次的線索中有條不紊而又十分緊湊地向前發展,并充滿了緊張的氣氛和懸念感。同時他也適時增加了約翰與喬伊從機場歸來以及德萊頓夫婦外出散心等一些外景,使影片更富于生活氣息。
本片導演斯坦利·克萊默是美國一位頗有名望的導演和制片人。他30年代進入電影界,先后做過編劇、剪輯乃至道具部的清掃工,后擔任了助理制片工作。戰后他深感在大公司難以發展,遂創立了自己的獨立制片公司,并以1949年推出的《奪標之后》引起人們的注目。后由于小公司勢單力薄,斯坦利又將其公司掛靠于哥倫比亞公司之下,但保持了自己的獨立制片權,推出《正午》(1952)等名片。從1955年起,斯坦利開始了其導演生涯,并以注重影片的思想性和對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主題的關注而為影壇矚目。斯坦利的影片多為低成本的小制作,沒有豪華的場面和絢麗的包裝,而以注重劇作的社會意識取勝,因此被視為美國的“現實派”導演。從50年代他就開始觸及敏感的黑人問題,拍出名作《掙脫鎖鏈》(1958)。其后他又把視點轉向了具有國際政治性的主題拍攝了表現原子戰爭對人類精神造成嚴重災難的《在海灘上》(1959)及揭露納粹罪行的《紐倫堡審判》(1961)。1961年他因“持續的高質量的創作”而獲得奧斯卡特別獎“歐文·泰爾伯格獎”。
影片中演員的選擇也顯示了斯坦利的“精品”意識。德萊頓夫婦的扮演者斯賓塞·屈賽和凱瑟琳·赫本都是好萊塢演員中的佼佼者,并曾多年默契合作。在本片中出色的表演使他們雙雙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凱瑟琳并獲得了她的第二座奧斯卡金像。而斯賓塞在影片即將完成之際不幸因病去世,使本片成為兩人最后一次的聯袂演出。片中黑人醫生的扮演者西德尼·波埃特則是五、六十年代好萊塢的頭號黑人影星,50年代開始從影,他戲路寬,能適應各類不同的角色,以在多部影片中扮演醫生、偵探等正面黑人形象而引人注目。他曾主演《掙脫鎖鏈》和《炎熱的夜晚》,后因在《原野游龍》(1963)中的出色表演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從而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黑人演員。他的成功為70年代大批黑人影星走上銀幕起了重要作用,他本人則從70年代起轉向了導演工作。
上一篇:《獅王爭霸——黃飛鴻之三》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玉卿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