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歌
Ⅰ
被踐踏的法蘭西已喪盡最后的希望,
像一場了無痕跡的繁華春夢;
我一躍而起,擺脫了失望的幻象,
爬上高接云天的海岬的頂峰,
洞窟密布的岬底有白浪洶涌;
我看見金色的曙光乍然涌現,
喚醒了每個云朵和浪花的幽夢,
可惜這恬靜的風光如曇花一現,
轉眼間地動山搖,似末日逼近了眼前。
Ⅱ
我屹立不動,忽聽得隆隆的雷聲
從遠天里滾過風平浪靜的海洋;
上下四方,一片迷霧氤氳,
仿佛長蛇陣一般蠕動,抖晃,
這雜沓的行列遮沒了東方的太陽:
一切的聲響頓時歸于喑啞,
森林和海洋寂靜得令人恐慌,
無邊的黑暗比黑夜還要可怕,
一如潑瓢大雨向地面傾注而下。
Ⅲ
聽!那不就是飛馳的疾風,
掃過大地和海洋?瞧,那閃電,
噴出火光來撕裂淫雨的天空,
被鞭打的海洋掀起金光萬點,
海底沸騰了,旋風把巨浪席卷,
閃電,冰雹,黑暗,飛旋急轉。
稍頃風雨暫停,海鷗出現:
才躲進洞里去悲啼,又出來刺探——
天上可曾晴朗?人間已否平安?
Ⅳ
這一場勢不可當的暴風驟雨,
劈開了可怕的黑暗,豁露出藍天,
天上點綴著無比柔麗的云朵;
就在這一角靜穆的蒼穹下邊,
輕顫的綠海如翡翠一般鮮艷;
海底到處呈現出一片寧靜,
可是高空里,在大地與云霄之間,
數不盡的云塊正在疾馳飛奔,
如落葉遇上秋天的風暴,紛紛飄零。
Ⅴ
旋風與云端之間的這一場比武,
沒完沒了,愈打愈來得兇猛,
而那一角藍天卻愈加靜穆;
蔚藍的天光透進了白云的隙縫,
白云靜靜地偃臥在深邃的遠空。
就在這當兒,半輪蒼白的月亮
漫步于太空,步態那么莊重;
霧靄哪里經得起月牙的鋒芒,
都紛紛逃散,如露華遇上了中天的烈陽。
Ⅵ
我唯有瞪目凝望,心醉神往,
讓幻想馳向高空,明月,白云;
我就這樣待著,似有所期望,
期望些什么,我也說不出究竟。
那浮游在藍天里的潔白的月輪,
突然之間被一團云翳遮暗;
一個黑點在駛近,如烏云,似人影,
又如落日時分的一條大海船,
打從遙遠的海上飛快地駛向近端。
Ⅶ
又如一葉扁舟駛出峽口,
兩岸高聳著一連片蒼郁的山嶺,
山下的大河吞納了一切的泉流;
飛快的航速使船身顛簸不停,
帆呀,槳呀,水流呀,協力前進;
那露出天光的云罅里正是這景況:
飛出了一個長著羽翼的精靈,
它駕著四方的天風不斷擴張,
風暴挈著灼熱的閃電,猛追若狂!
Ⅷ
這驚險的追逐使人眼花蒙眬!
直叫你凝神屏氣,多可怕的景象!
因為我確實看見,在高空之中,
蒼鷹和巨蛇正在惡斗一場!
蒼鷹猛沖了好一陣,這才懶洋洋
在我站著的那座巉巖前邊
不斷地左右盤旋,上下翱翔,
高臨著一泓大水徘徊流連,
它一聲聲哀號驚動了長空的寂靜無邊。
Ⅸ
一攤天光灑落在它的翅膀上,
照亮了它身上每一根金色的羽毛——
鷹毛與蛇鱗交錯,莫辨真相!
鎧甲一般的蛇皮絢爛輝耀,
穿過蒼鷹的羽毛而光華四照,
蛇身一大圈一大圈纏牢盤緊,
柔細的蛇頸回避得那么遠,那么高,
長著美冠的蛇頭十分小心,
密切注視著蒼鷹一對直勾勾的眼睛!
Ⅹ
蒼鷹一圈又一圈盤旋打轉,
嘩啦啦撲打著翅膀,發出悲鳴,
它不停地翱翔,有時高入云端,
叫人看不見它越來越小的身影,
有時下降,猶若力不自勝;
可是它依然一聲聲哀號悲啼,
忽然迫不及待地掉轉頭,狠起心,
用嘴爪朝著蜷曲的巨蛇猛襲,
巨蛇也照準它心房,要給以致命的一擊!
Ⅺ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搏斗場上,
燃起了多旺盛的生命與力量的火焰!
自從這兩個奇異的敵人一上場,
太空里就給掀起迷霧一片,
宛若大海上滾滾白浪滔天——
鷹毛被扯落,在遼遠的高空里飄蕩;
亮閃閃的蛇鱗在蒼鷹的腳爪下飛濺;
一如點點火花在黑暗中閃光,
鱗毛飛落,鮮血染污了喧囂的白浪。
Ⅻ
這瞬息萬變的戰斗——忽而停頓,
忽而改觀,直鬧得天昏地暗;
有時候巨蛇纏繞著它敵人的脖頸,
繞了又盤,把它牢箍緊纏,
直纏得蒼鷹昏沉沉痛楚不堪,
這才奮翅飛去,來到海邊上,
疲乏地拍動著翅膀,失望非凡,
它再也休想擊敗它的對方,
巨蛇卻昂起鮮艷的蛇冠,得意揚揚。
ⅫⅠ
接著在一灘雪白的激浪邊緣,
它們一塊兒跌倒;也就在這里,
大蛇放松了那使人窒息的盤圈,
瘋狂地折騰著身子,把天風鞭笞;
那猛禽為了要掙脫環鏈的磨折,
在絕望中抖擻著它不可征服的翅膀,
配合著它那筋強力壯的脖子,
猛可地一使勁,把鏈環掙脫精光,
像火山中迸出的一團煙,迅速向高空飛翔。
ⅪⅤ
雙方斗盡了心機,耗盡了力量,
打了老半天,分不出勝負高低;
這可怕的搏斗好容易才有了收場: ——
眼看白晝的燈光就要滅熄,
蛇身折斷了,僵硬了,沒了氣,
高懸在空中,最后落入大海;
蒼鷹也撲扇著翅膀,發出哀啼,
飛過大陸的上空,力竭氣衰,
駕駛著精疲力盡的風暴,飛向天外。
ⅩⅤ
暴風雨也隨著蒼鷹逃遁無蹤,
海洋,大地,和天空光芒四照,
山峰似的波濤被落日映紅,
激蕩騷動,在寂靜中厲聲呼嘯,
這般的風光和聲籟有多么奇妙!
我繞過陡峭的小徑來到海濱,
黃昏的景色何其明媚多嬌,
我發覺這兒的海岸是那么寧靜,
仿佛是熟睡在搖籃里的無夢的幼嬰。
ⅩⅤⅠ
有一個明媚猶如晨光的少女,
坐在巖石下,坐在茫茫的海灘上,
她像一朵鮮花那么綽約,
點綴著冰天雪地的荒涼!
她一雙纖纖的細手交叉在胸膛,
系在她黑發上的發帶已松散,
她坐在那里望著海上的波浪;
冷清清的海標前停泊著一條小船,
和她一般美麗,像愛情遭到了希望的冷淡。
ⅩⅤⅡ
看來這俏麗的女郎曾親自在場,
觀望那一場難以想象的惡斗,
此刻她溫柔的眼睛已厭倦太陽,
就因為太陽照見了她的哀愁;
她的淚水靜悄悄不停地直流,
她的淚珠里有陽光晶瑩閃爍,
微弱的海潮在海底精工細鏤,
把錦簇的浪花甩在金沙灘上嘆息,
每一陣嘆息之后,她都要向海上凝睇。
ⅩⅤⅢ
一看見受傷的巨蛇在波浪中泛游,
她的唇便蒼白,張開,哆嗦,
呆滯的眼睛里再沒有淚泉迸流,
她也沒有失聲號啕大哭,
她只是霍然而起,喃喃喚呼,
任疾風吹開她的黑發和晶亮的衣袍;
臨海的山谷張開了它的洞窟,
當場逮住她的這一陣呼號,
撒入流蕩的天風,像銀鈴般清脆繚繞。
ⅩⅠⅩ
她的語言的旋律十分奇妙,
也許這旋律根本不屬于人間。
我獨自諦聽著那更其動人的秘奧——
但覺一聲一囀都飽含著愛憐;
巨蛇卻十分熟悉這甜蜜的語言,
原來那就是它和她共同的鄉音,
它再也不在白浪里躑躅不前,
卻加速向波光綠影的岸邊挨近,
一直游到她潔白的腳邊,方始憩停。
ⅩⅩ
于是那少女重新在沙灘上坐定,
痛苦地交叉著雙手,不住地哭泣,
一面又唱出令人難解的樂音,
優美的聲調配合著動人的豐姿;
她敞開了胸膛;碧綠的漣漪
立即在大理石似的海面上晃蕩,
可只是短短的一剎那便了無痕跡,
因為再也不消第二次晃蕩,
巨蛇便聽從了召喚,蜷伏在她的胸膛。
ⅩⅩⅠ
然后她站起身,對我笑眼相迎,
她寧靜而憂郁的眼睛是那么美麗,
猶如晝光依戀著天空時的黃昏星
以利箭般光芒撕裂著深紅的天際。
她說:“失望把你從夢鄉引到這里,
但失望無益;悲痛尚不失為賢良!
你若要徹底弄明白其中的底細,
只消你敢陪我和巨蛇一同出航,
經歷一次神奇的航行,遠渡重洋?!?/p>
ⅩⅩⅡ
她的聲調極盡了狂熱和傷心,
卻是我一往愛聽的美妙的音響,
我哭了?!斑@美麗的少女竟單身只影,
跟那條兇猛的巨蛇遠渡重洋,
它的頭就擱在她心口,誰能設想:
巨蛇幾時將吞下這纖纖的肉體?
我正在思量,海潮開始蕩漾,
奇異的小船像月亮的陰影在搖曳,
水底倒映著滿天繁星,明滅閃爍。
ⅩⅩⅢ
這小船設計得真奇妙,它根本沒有帆,
彎彎的船頭用薄薄的月華寶石制成,
仿佛是一面網,精雕細嵌,
哪怕最輕微的風兒,無聲無息,
從容不迫,掀起海波粼粼——
也休想逃得過這面羅網的擒獲;
我們上了船——但見群山崚嶒,
朝星光熠熠的海面橫眉怒目;
在幽暗無際的波濤中,我們登上征途。
ⅩⅩⅣ
我們一路航行,那個少女
講了一個奇異而可怕的故事,
一如奇異的夢,直嚇得夢中人臉發青;
時光是午夜,水流浩渺無際,
波濤滾滾;這一個雄偉的話題
涌出了她的心胸,她向我凝望,
一雙眼睛直朝著我的心底
投進一脈灼熱的、圣潔的愛之光,
她還沒蠕動嘴唇,氣氛已十分緊張。
ⅩⅩⅤ
“別做聲,且靜聽!好多事你會弄懂,
好多事依然想不透,說不出究竟,
且把它留在流動不息的未來的黑甕中;
你要知道,遠在太古渾沌,
世間萬物為兩種力量所均分,
它們統治著這世界,勢均力敵,
它們無處不在,萬古長存。
這兩個精靈,兩個神,是孿生兄弟,
跟思想和生命同時掙脫子虛的母體。
ⅩⅩⅥ
“這世上最早的居民,孤零零一個人
屹立在混沌的邊緣。瞧那遠方!
暴風雨的淵底躍出了兩顆流星,
在那荒漠的深淵上空閃亮:
那血紅的彗星和晨星,它們的光芒
混合交錯,在進行一場鏖戰;
這人內心里的種種思想
也在可怕的共鳴中發生混戰,
彗星一隕落,他轉身去使他兄弟鮮血飛濺。
ⅩⅩⅦ
“于是罪惡得勝了,這罪惡的精靈,
它是個形狀千變萬化的力量,
名目繁多的形象;這惡魔得了勝,
統治著苦難的世界,得意揚揚,
叫新的一代蒼生勞頓奔忙,
饑餓,流浪,瘋狂,相互憎惡,
還怨恨善良;為了和永恒的仇敵對抗,
善良也一變它柔麗的星座的面目,
化作一條惡蛇,人和獸都不肯放過。
(王科一譯)
【賞析】
《伊斯蘭的起義》是雪萊1817年9月間寫成的一部長詩,雪萊夫人在專為此詩寫的題記中說,雪萊是在定居于離倫敦不遠的馬洛鎮時創作的這首詩。馬洛鎮鄰近泰晤士河,風光綺麗,詩人常常駕一葉扁舟在河上漫游,或漫步于郊野。與風光綺麗的風景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里居民生活的貧困,雪萊在寫這首詩的過程中,就走訪了大量的“貧窮之家”。就是在這樣一個具有強烈反差的、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背景下,詩人進行了灌注著強力批判的詩意遐思。
這部敘事詩的大致情節如下: 萊昂和茜絲娜是反抗暴君奧斯曼的一對情侶,茜絲娜是萊昂父母收養的孤兒,在萊昂去解放暴君統治的“黃金城”時,她也組織了一支“娘子軍”支援萊昂。在對暴君的戰斗中茜絲娜被敵人綁走,囚禁在水上巖洞中。萊昂也被俘,在押解途中,被一個老隱士搭救。萊昂深思愛的真諦,認為真正的愛也要愛敵人,在群眾攻入宮殿要審判暴君時,萊昂說服群眾放過了他。地震中的洪水沖決了巖洞,茜絲娜在海上漂流,被船員救起。暴君糾集軍隊再次向革命群眾發起進攻,萊昂被敵人圍困,這時茜絲娜騎馬沖進來,救出萊昂。但各處的暴君紛紛發兵鎮壓革命,茜絲娜再次落入敵手。為了營救茜絲娜,萊昂蒙面來到元老院,他告訴暴君,只要把茜絲娜送到自由之土美國,就告訴他們萊昂的行跡。暴君起誓答應了蒙面人的要求,萊昂摘下面巾,獻出自己,換取茜絲娜的自由。暴君出爾反爾,不僅未放茜絲娜,還將萊昂拘捕,押赴刑場。能為爭取自由而犧牲,為所信奉的真理獻身,萊昂和茜絲娜都感到驕傲和幸福,他們在生命結束的時候,終于“找到了港口給自己安身”!
《伊斯蘭的起義》原來的題名為《萊昂和茜絲娜》,萊昂,希臘文的意思是“人民”;茜絲娜,意思是“女人民”,副標題是“黃金城的革命”,詩歌的主題是歌頌革命。在出版時,出版家奧里艾爾受到外界很大壓力,因為詩中攻擊暴君和宗教的地方非常激烈,他要求雪萊修改題名,對很多文字也進行了處理。從詩名來看,“伊斯蘭的起義”實際和內容沒有太大的聯系,詩歌表現的是萊昂和茜絲娜對奧斯曼土耳其暴君的反抗,將人物活動從歐洲移到亞洲反而使詩歌所表現的對暴政的反抗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意義。
但詩歌又不僅僅是一般的政治抒情詩。狂放的想象,激昂的詩意情思,深邃的哲學思辨,浪漫離奇的情節設置,和詩人對人類生存價值的思考,已經使詩篇超越了對哪一場革命的具體指稱,從而為這首詩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全詩由“獻歌”和另外十二歌構成。開篇的獻詩是給自己第二個妻子瑪麗的,詩人在黑暗壓迫下閱讀學習,孤獨無助,瑪麗的出現對他是莫大的安慰,她用愛將詩人從死亡手中爭奪過來,促使詩人發出“三千年時光所積累的回響”。詩人通過學習所悟到的真理在瑪麗的激發下像星辰沖破晦暗,發射光芒?,旣惓蔀椤皭邸焙椭R、智慧的象征,依靠它們,詩人唱響了反抗壓迫的序曲,也為全詩奠定了一個輝煌的基調。
在第一歌中,詩人向我們展示了磅礴大氣的象征性描寫,他用隱喻的手法呈現了“蛇”與“鷹”的搏斗,也就是善惡之間的搏斗。詩人把善與惡比作太古渾沌的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相互斗爭,最后惡魔得勝,統治了“苦難”的世界。蛇、鷹分別對應著善和惡;善良之所以對應著蛇,是因為善良為了對抗惡,也“一變它柔麗的星座的面目”,而“化作一條惡蛇”,這是一種新的意象意蘊的開拓。人世為惡魔所統治,經受著“一場與我無涉的災難”,但卻引起“我”的同情,詩人用“我的思想在夢里守望著一個熟睡的嬰孩”這樣詩意的語句表達自己對蕓蕓眾生的同情與憐憫。
在《伊斯蘭的起義》中,雪萊也表現出他詩意哲思的才能。他對暴政也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在暴政下,無論是暴君還是被壓迫者“都在奴役中身心憔悴”,暴君和奴隸,犧牲者和執刑吏,他們“個個都屈服于一種權力的淫威”。暴政不僅僅是對被迫害者的奴役,對暴君自己也是一種禁錮,他們在壓迫性的統治中也會因對付反抗而心力交瘁。正因為有這樣悲天憫人的胸懷和高屋建瓴的視野,雪萊對“愛之規律的真諦”也有了獨特的解釋,他認為真正的愛就要做到“愛敵人”,要做到擋住刺向敵人的矛,因為在他看來,災難總是哺育災難,痛苦總是孵化出更徹骨的痛苦。也正是在這一浪漫而又充滿哲理的對愛的理解中,萊昂最終說服攻入奧斯曼皇宮的群眾,免除了對暴君的審判。對女性,對男女之愛,雪萊也有獨到的思考:“女人做奴隸,難道男人能自由?”女性也應該在社會解放中挺身而出,茜絲娜們應該呼吸自由的空氣,不能被“關進墳墓,自甘腐朽”,女人的解放最終也意味著男人的自由。
在詩歌的敘事上,《伊斯蘭的起義》充分表現出浪漫主義的特征,很多情節的設置飄忽不定,具有夢幻般的色彩。如在與暴君的戰斗中萊昂被打昏,幻夢般被囚禁在柵牢中,一個老隱士忽然出現,打開鐐銬解救了他。茜絲娜的獲救也很神奇,她被暴君侮辱后,囚禁在水上巖洞中,鷹喚醒了她的力量,地震引發的洪水把洞口沖決,茜絲娜在水上漂流,被船員救起。她向船員揭露暴君的罪惡,船員們被感化,愿意誓死保衛自由。在萊昂被圍困的萬分危急的時刻,茜絲娜騎著一匹白馬飛馳而過,將萊昂救起。這些與現實若即若離的事件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空靈俊逸,浪漫脫俗,傳達出浪漫主義詩歌的神韻。
茜絲娜和萊昂最終被暴君押赴屠場,死亡的游行震動了大街小巷,“歡樂把恐懼的氛圍沖散一光”,受驚的大地響徹洪亮的回聲。受刑的人神采飛揚,游思萬里,“殘酷的執法奴隸”反而充滿了“畏懼和狐疑”。當火焰被點起的時候,“一片驚慌嚇慌了得意的人們”,而男女主人公則化為“長著翅膀的思想”超脫出死亡,他們從死亡的火焰中飛升,搭乘一條小船,在航行了三個晝夜后最終找到了“給自己安身”的港口。雪萊以超拔的想象對萊昂和茜絲娜的死亡作了最富靈性的描寫。肉體的死亡,卻是精神的升華,體現了浪漫主義對精神超越的執著愛好。正如魯迅所說,《伊斯蘭的起義》“有無量希望信仰,暨無窮之愛,窮追不舍”(《摩羅詩力說》)。希望和信仰成為他們信念的堅定支撐,詩歌主人公為了實踐自己哲學思考中的“愛”的信念,情愿犧牲生命。
《伊斯蘭的起義》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義詩歌,它在藝術表現上追求強烈的對比、夸張,在題材、情節的設置上新奇獨特,詩意飄忽,不追求嚴格的邏輯。詩歌想象自由狂放,又飽含哲思,富于崇高之美。詩篇中常常有跨越時空的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扣人心弦,壯闊恣肆。在詩歌藝術的諸多方面都以超乎讀者想象的方式實現了人們對于浪漫主義的審美期待,這使它必定成為亙古以傳的浪漫經典,為人們世代傳頌。
(俞超)
上一篇:《以迦博 [美國]惠蒂爾》讀后感
下一篇:《會面 [英國]曼斯菲爾德》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