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雨果·詩人走到田野上》經典詩文賞析
詩人走到田野上;他欣賞,
他贊美, 他在傾聽內心的豎琴聲。
看見他來了, 花朵, 各種各樣的花朵,
那些使紅寶石黯然失色的花朵,
那些甚至勝過孔雀開屏的花朵,
金色的小花, 藍色的小花,
為了歡迎他, 都搖晃著她們的花束,
有的微微向他行禮, 有的做出嬌媚的姿態,
因為這樣符合美人的身份, 她們
親昵地說: “瞧, 我們的情人走過來了!”
而那些生活在樹林里的蔥蘢的大樹,
充滿著陽光和陰影, 嗓子變得沙啞,
所有這些老頭, 紫杉, 菩提樹, 楓樹,
滿臉皺紋的柳樹, 年高德劭的橡樹,
長著黑枝杈、 披著苔蘚的榆樹,
就象神學者們見到經典保管者那樣,
向他行著大禮, 并且一躬到底地垂下
他們長滿樹葉的頭顱和常青藤的胡子,
他們觀看著他額上寧靜的光輝,
低聲竊竊私語: “是他! 是這個幻想家來了!”
(金志平 譯)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的法國,猶如大海波濤, 起伏不息。 幾次工人起義和共和黨人起義, 因政府的鎮壓而遭失敗,革命運動轉入低潮。這期間雨果作了不少抒發個人感情、描寫天倫之樂和歌頌自然之美的詩。《詩人走在田野上》就是這一時期的詩作。
詩人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廣闊的田野: 千姿百態的花朵, 那些“使紅寶石黯然失色的花朵”,那些“勝過孔雀開屏的花朵”,色彩繽紛,應接不暇。在輕輕的風兒里, 田野好象有無數的小手揮舞著花束,充滿了靈性,歡迎你的到來;而那些蔥郁的大樹,它們偉岸的身軀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幻莫測,充滿詩意。在這里, 自然被人化了, 自然界的一草一花一木都被賦予了人的性情:花朵是美麗的少女,或羞態嬌媚,或微微行禮,低頭問候, “因為這樣符合美人的身份”;大樹則是一群群老頭,柳樹滿臉皺紋,橡樹“德高望重”,它們“就象神學者們見到經典保管者那樣”,向詩人施以大禮, 長滿樹葉的頭顱和常青藤的胡子都垂到了地面。 (在這個比喻句中,作者對神學者們的虛偽進行了嘲諷。)詩人在自己描繪的綺麗的畫幅里,已成為花朵的情人、大樹的知心朋友,他一邊觀賞一邊贊美,額上閃爍著寧靜的光輝,胸中洋溢著濃郁的詩意。于是,人世的苦痛、世俗的骯臟甚至一切攪擾著詩人的思想都退卻干凈,詩人與自然已溶化為一體,真乃“天地歸一,物我兩忘”的美妙境界。
這首詩,寓情于景,借景生情,而又情景交融。詩人借助比喻,用連續的詩行來豐富所表達的形象,造成了色彩繽紛的場面和優美歡悅的韻律。通過這些鮮明的形象,抒發了作者的真摯感情,體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雨果是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浪漫主義文學繼承了盧梭“回歸自然”的口號,它對大自然歌頌和贊美的創作特點理所當然在雨果詩作中得到了反映。自然界這樣自由、和諧和友好,人類社會難道不應該如此、不能夠如此嗎?結合詩人的其他作品,不難看出,詩人在吟唱美麗大自然的背后,對現實生活的“丑”給予了無情的鄙視。但今天我們讀這首詩,更多的是被詩人所展露的自然之美吸引和陶醉,如品香茗,如飲清醇,胸襟開闊,心神俱怡。
(袁擁學)
上一篇:〔蘇聯〕施巴喬夫《要善于珍惜愛情》賞析
下一篇:〔德國〕歌德《跳蚤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