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書下詔道成受封第十二》原文與賞析
……將慈航尊者功果,一總奏錄我佛如來案前,……今慈航愿滿功成……功成者一概領回靈山。……
那時元神盡復體,慈航顯道笑嘻嘻,
左有金童右玉女,手抱凈瓶楊椏枝,
五色祥云來托起,八寶金蓮把身棲……
《觀音濟度本愿真經》俗名《香山寶卷》,寶卷以真經命名,作者意在強調其卷本之價值。此卷為木刻本,正文每半頁九行,每行十三字。前有 “觀音古佛原敘”,末署: “時永樂丙申歲 (1416)六月望日書。”并有 “觀音濟度本愿真經敘”,本題: “時在大清康熙丙午歲 (1666) 冬至后三日廣野山人月魄氏沐手敬敘于明心山房。”據作品內容應為道教信徒。
此寶卷為千手千眼觀音的緣起故事,分上、下卷,論述妙莊王對三女妙善公主修行的禁阻和絞殺,妙善在神仙護佑下魂游地獄,最后于香山修證圓通,成千手千眼觀音,并舍手眼替父治病,勸化父王,以全家得道的大團圓結局。
觀音菩薩婦孺皆知,她以救苦救難的慈悲胸懷,成為人們尋求心靈寄托的偶像。觀音信仰隨著太康七年 (286) 《正法華經》 的翻譯而傳入我國,在佛典中本是男性,名觀世音,因避李世民之諱,簡稱觀音。唐代才有千手千眼觀音的經典譯本,因法力神通,故能現眾多妙容,宋代以后,觀音才逐步定型女性化。
觀音信仰的深入發展,必然和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觀念相融合,從而演化出中國模式的觀音,《香山寶卷》就是這一過程中的產物之一。
本卷大量采用了道教的內容,首先在敘錄中借“達摩祖師題贊”說道:“三五歸中守虛靈,水升火降名既濟;八八卦爻火候精,五千靈文談道德,玄元又玄眾妙門。”佛教人物說的道教語,這其實是暗示寶卷的思想內容是繼承老子《道德經》而來。
故事的發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妙莊王施淫威,扼殺妙善公主的修道。正文一開始就交代妙善公主是觀音下世投胎所生,觀音下凡前要“啟奏瑤池金母、無極天尊前”,主宰天宮者不是如來佛,而是道家的神仙,觀音成了無極老母的弟子。妙莊王的淫威通過三個情節來表達:首先是花園受苦。妙莊王與妙善矛盾的焦點是招親,妙善“看破紅塵,秉心學道”,不從父命,被罰到花園澆水,得到龍神土地城隍相助。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佛或菩薩的形象出現。花園中公主立誓:“虔誠敬稟告天京,上告玉皇天齊主。”她心目中的偶像仍然是道教神仙,盡管妙善聲稱:“皈依佛法僧三寶”,她所謂的佛法是“二五相交妙合凝,靈臺收取先天氣,北海存留龍虎迎”。其實質就是道教。
花園受苦未使妙善屈服,于是妙善被罰白雀寺受磨難。誰知節外生枝,謠言四起,唱言公主與法師有暖昧之情。妙莊王一怒之下,火焚白雀寺,五百僧人被燒死,唯獨妙善安然無恙,為什么?因為“公主坐在三清殿,內有丹房一重門”。是道教的威力救了妙善。
妙莊玉惱羞成怒,下令把妙善拉赴法場斬絞處死。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黃龍真人奉瑤池金母法旨,與靈山須菩提回來護佑,最后把妙善引見無極老母。這里從字面上出現了佛教人物,但下文接著敘述,靈山須菩提卻是道行、道德、靈寶、元始四位天尊,并非佛國之人。
第二階段是妙善魂游地獄。這是瑤池金母之命:“叫黃龍!你與金童玉女,引妙善觀看各獄。”地獄之制來自初唐成都沙門藏川編撰的《十五經》,南宋時被道教吸收編成《玉歷至寶鈔》,本卷中的十殿閻君完全抄自《玉歷》,妙善魂游地獄時就目睹“立愿誦《太上感應篇》的張知悟,得上天堂”。
第三階段是香山修道。妙善在香山修的什么道?“兒立志苦修煉不敢懈怠,采鉛汞行大候虎龍徘徊”。在香山時妙善曾唱《真經文》一篇,內說:“只圖口誦望超升,誦經若能了生死,古佛當初念何文”?“虎歸龍穴汞鉛合,四相齊飛掃三心”。很明顯妙善修的是道教這功候。就在妙善功成圓滿,返宮中替父王治病時,其制藥方法也完全是道家的煉丹:“太和殿中安爐鼎……口念真言請神靈……煉至七七四九日……開爐拆鼎將丹取”。
綜上所述可知:《觀音濟度本愿真經》的基本內容是以道教思想為主宰的。
卷中還反映出許多儒家的倫理觀念,妙善在妙莊王的淫威面前,還說什么:“父王有命,焉敢違拗!”“三從四德指節操”。哪怕是押赴法場,也是乖乖聽命,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揚言“我儒門有孔子治世傳教……言三綱談五常明明大道,臣忠君子盡孝樂享逍遙”。在妙善魂游地獄過程中,仍諄諄告誡人們“忠恕二字細體行”、“教世人在陽間所善勸化,臣盡忠子盡孝莫犯律法……那孝悌與忠信仁義之話”。妙善分主的千手千眼,最后變為是“莊王封添手眼慈悲法相”,這又回到皇帝封誥、金口玉言的無稽之談了。卷中有些語句直接出自《論語》:“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愛、勇者不懼。”“一簞食一瓢飲無窮妙奧”、“朝聞道夕死可”、“飲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觀音濟度本愿真經》是儒釋道三教融合的作品,可以說是佛教在軀殼、道教的核心、儒教的配合。
本卷共分十二篇,每篇均有標題,以“話說……”開首,篇末多數無承上轉下之贅語,少數有“下篇方知結前梢”、“且聽下章說分明”、“且聽下回分解”等句,明顯受唐宋傳奇小說及話本之影響。
全卷散韻相間,韻文有用作人物對話者,轉折處為 “聽我道來”、“嘆道”、“齊曰”等等,也可用作內容的復述、情節的繼續。十言、七言并用,以十字句居多,多為隔句押韻,也可隨意轉韻或不押韻,靈活多變。卷中出現《西江月》和 《風入松》詞,如《風入松》的第一曲是:“朝游大地暮蓬萊,為度原來。朝元靜把真經閱,度人船字字瓊瑰。得受慈航寶筏,同升玉宇天臺。”
寶卷主要流行在廣大農村,所以語言的通俗化是其特點之一。正如卷首 “觀音古佛原敘”中所說: “若為歌句,聯為俚語,言簡意顯,辭淺理明。”在“讀法十六則”中提到:“屏去一切梵語奧辭,直以說話者說經,令人易讀易悟。”所以往往摻進許多方言土語,“別父王見母后將將(剛剛)坐定”、“睡著一種 (總) 冤魂要命”、“來一個游方僧能整(治)父病”、“越整(治)越爛越深沉(病情越重)”、“朕今時顯報應可為憑章 (憑證)”。這些俚語在今天的河西走廊仍然流行。還有民間的謠諺:“馬不臨崖足不退,人不遭難不慈心”、“怕的灘頭遭風斗、一時沉淪墮水流”、“牛郎織女齊聲賀,昆侖頂上轉黃河”。
寶卷是講唱的腳本,散文講說、韻文吟唱,無音樂伴奏,河西地區稱之為 “念卷”,有數十種唱腔,以家庭院落的念卷為主。
甘肅河西的 《觀音濟度本愿真經》是現今國內所發現的同類卷本中的最古版本,鄭振鐸先生收藏的是咸豐壬子年 (1852),《寶卷綜錄》收集的是1868年的版本,而河西的版本 “古佛原敘”為永樂丙申歲 (1416),刻印時間為康熙丙午歲(1666),以后者計算亦比其他版本早近二百年的時間。
《觀音濟度本愿真經》以其版本古老、結構工整、語言流暢、脈絡清晰之優點,成為河西寶卷中的上乘之作。又以其三教合一、道教突出的特點,在研究我國宗教發展史上很有參考價值。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中元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烏利亞的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