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安東尼·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1897—1977),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外交家,保守黨前領袖,英國前首相。
1897年6月12日,艾登出生于英國達勒姆郡比肖普—奧克蘭市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同一般貴族子弟那樣,在少年時期進入伊頓公學接受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艾登的父親去世。艾登參加英國皇家來復槍兵團,曾到法國前線作戰。戰后,艾登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東方語言和文化。他想學成之后,到英國駐東方國家的使館任職,進入他所向往的外交界。
1922年大學畢業,艾登未按先前的心愿到駐外使館工作。他認為,“議會是進入外交界的另一條門路”,決定通過競選議員,開始自己的政治生涯。
1923年,艾登作為保守黨候選人,在沃威克—利明頓選區當選為英國下院議員。他以自己的儀表、才華、談吐,獲得保守黨一些元老的器重。1926年,艾登作為保守黨政府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的議會私人秘書,陪同他去日內瓦參加國聯行政院會議,從此走上政壇。
1931年3月,艾登與奧·張伯倫一起,參加屬于帝國防務委員會的一個小組委員會,工黨政府首相麥克唐納任小組委員會主席。他們常在首相府與政府大臣聚會,為英國參加國際裁軍會議作準備。艾登說,這是他“初次參加內閣級的討論”,“完全是一個新鮮的經歷”。半年后,經保守黨首領鮑爾溫的推薦,艾登擔任外交部次官。不久,他作為英國政府的副代表參加在日內瓦召開的裁軍會議。
1934年初,艾登任不入閣的帝國掌璽大臣。他對此深感不滿,認為“表面上增加了權威,實際上什么也沒有,我甚至連決定政策的內閣委員會的一名成員都不是”。
三十年代的歐洲,德、意法西斯勢力猖獗一時。英、法兩國統治集團妄想以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謀求“和平”。在這同時,英國統治集團中少數有遠見的政治家,不同意綏靖政策。他們主張聯合蘇聯在內的歐洲國家,抵抗法西斯侵略勢力。艾登就是這樣的政治家之一。他認為:“我們一方的和平主義并不能防止戰爭。我就是帶著這種思想進入威斯敏斯特(英國議會)的”。
從1933年起,艾登多次遵命奔走于巴黎、柏林、羅馬、日內瓦和莫斯科,出訪瑞典、挪威和丹麥,同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就國際形勢進行會談。1934年2月和1935年3月,艾登兩次會見希特勒。他后來表示,自己沒有被希特勒掩蓋其侵略的“和平”諾言所欺騙。他回憶說,同希特勒的第二次會見,給他留下了一種“極為不詳的印象”。
在第二次會見希特勒之后,艾登訪問莫斯科。斯大林向他表示,必須使德國認識到,如果它進攻任何一個國家,就會遭到全歐洲的反對。斯大林在反對法西斯問題上的明確立場,影響了艾登關于建立歐洲集體安全的態度。他同蘇聯領導人的會談公報指出:“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堅持不懈地建立一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必要?!?br>
在綏靖主義思潮泛濫一時的英國政界中,艾登的見解引人注目。當時未參加政府的丘吉爾稱他為“政府中唯一的優秀成員”。1935年6月,保守黨首相鮑爾溫改組內閣,政界要求剛從莫斯科回來的艾登出任外交大臣的呼聲很高,但因年齡、資歷,主要是政見方面的原因,未能成就。鮑爾溫邀請艾登入閣,為他特設了一個與外交事務有密切聯系的職位——國際聯盟事務大臣。
1935年10月初,墨索里尼發動侵略阿比西尼亞的戰爭。12月9日,英國外交大臣霍爾同法國總理兼外交部長賴伐爾,搞了一個“霍爾—賴伐爾方案”,企圖把阿比西尼亞大部分領土割給意大利。這個方案激起國內外輿論的強烈譴責。霍爾因此下臺。艾登被任命為外交大臣,時年38歲,被稱為“青年外長”。
艾登一上臺,對法西斯國家表現了比前任較為強硬的態度。他在一份研究報告的序言中寫道:“決不能僅僅為了安撫德國而讓步,因為那樣做只能事與愿違,促使它胃口愈來愈大?!?1936年3月,當希特勒撕毀洛迦諾公約,進軍萊茵河非軍事區以后,艾登兩次約見德國駐英大使,譴責希特勒德國的違約行為。他認為,英國應對希特勒“會撕毀任何條約作好準備”。但他不主張對希特勒占領萊茵河非軍事區的行動實行軍事制裁,擔心這樣做會導致戰爭,一旦戰爭發生,對于英國“是一個極其重大的風險”。他要求通過談判,使德國從非軍事區撤退軍隊。
1936年7月,以佛朗哥為首的西班牙法西斯分子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發動內戰。艾登要求實行不干涉的原則,并與法國政府公開交換備忘錄,約定禁止向西班牙輸出武器。他希望通過“不干涉”來減少戰爭的危險。他反對蘇聯和各國人民支援西班牙人民反對佛朗哥的正義斗爭,也反對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內政的干涉。他指出:“這兩個國家的目標是想保證佛朗哥將軍取得勝利,而不管這個勝利是否代表西班牙人民的意志……”。
艾登在外交政策上的觀點與1937年5月出任首相的尼維爾·張伯倫產生了矛盾。尼·張伯倫夢想通過讓步和犧牲別國利益取得所謂“一代人的和平”。艾登要求推行以軍事實力為后盾的外交,否則“在這個劍拔弩張的世界上任何外交政策也不能獲得成功的希望”。1938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通過一切手段阻止德、意法西斯獨霸世界的建議,艾登表示:“我們應該立即接受羅斯福的建議”,主張加強同美國和法國的聯系和合作。面對德、意兩國侵略阿比西尼亞和西班牙的活動,艾登認為不能在同這些國家的法西斯獨裁者妥協的前提下進行談判。張伯倫不同意艾登外交政策的原則和方法,一再越過艾登主管的外交部,親自主持外交事務。艾登很不滿意張伯倫的作為,兩人的矛盾不斷加深。
1938年2月20日,艾登辭去外交大臣的職務。他在議會中談到他和張伯倫之間的分歧時說:這是“在根本問題上的分歧”?!皬哪壳暗膰H形勢看,我國現在應該立場堅定,不要莽莽撞撞地進行毫無準備的談判”?!拔也幌嘈盼覀兡軌蛟跉W洲緩和問題上取得進展”。從當時歐洲以及世界的形勢判明,艾登的看法是明智的。
艾登辭職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應。許多英國人集結在他的住所外面向他歡呼。幾天內,他收到世界各地的數以千計的信件,向他表示支持和鼓勵。英國國王喬治六世也表示同情他的觀點。一些人鼓勵艾登組織一個新黨來反對張伯倫的對外政策。艾登考慮到支持他的政見者在400名議員中只約占30人,那樣做在政治上不切合實際,而繼續留在保守黨內。他也常與一些持相同見解的保守黨議員共議國事,他們被稱為“艾登集團”或“時髦人物”。
艾登辭職不到一個月,德國法西斯吞并了奧地利。張伯倫伙同達拉第,與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簽訂了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法西斯德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3月16日,即德軍進入布拉格的第二天,艾登在下議院發出警告說:“我相信,如果容許目前這種做法在歐洲繼續下去,我們就會陷入無法無天的境地,就會走向一場誰也逃脫不了的人間浩劫。”在下院審議、批準“慕尼黑協定”時,艾登和丘吉爾等30名保守黨議員以棄權表示反對這個協定。
艾登和丘吉爾等人認為,必須同蘇聯取得諒解并結成聯盟。艾登在議會上說:“我絕對相信英、法、蘇三國協定可以把和平爭取到手……我想這個協定非但對蘇聯有利,而且還會有利于全歐洲,有利于全世界的和平。”
在形勢和輿論的壓力下,英、法兩國政府的代表到莫斯科同蘇聯進行談判。艾登自告奮勇表示愿意去莫斯科談判,被張伯倫所拒絕。
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艾登重新入閣,擔任自治領事務部大臣(1939年9月—1940年5月)。艾登回憶說,他的入閣是由于關于辭去外交大臣問題的“是非曲直在全國已有公論,判斷我是對的,他們錯了”。但是,他這一次回到內閣,除了做主管部門的工作外,在其它任何事情上都不能起作用。
1940年5月,丘吉爾接替張伯倫出任內閣首相。艾登受到丘吉爾器重,任陸軍大臣。艾登為加強國防決定建立“國民自衛隊”(后來改稱“國民軍”),號召“年齡在17歲到65歲的英國公民,現在都來服役,使我們的安全萬無一失”。這一號召得到廣泛的響應,頭一個星期報名的就有25萬多人, 7月突破100萬人。
1940年12月,希特勒對英倫三島進行“空中閃電戰”,英國面臨戰爭危機。艾登由丘吉爾提名,第二次出任英國外交大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艾登始終在丘吉爾領導下工作,丘吉爾一再表示,如果他有什么意外,就由艾登接替他,并為此立了遺囑。
在擔任外交大臣期間,艾登多次訪問莫斯科和華盛頓,會見斯大林和羅斯福。1941年12月,艾登到莫斯科與斯大林會談,交換了對戰爭形勢的看法,同意加強英、蘇、美三國同盟。他們討論了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等問題。雙方在涉及戰后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邊界問題時,發生分歧。
在這一年,艾登曾對戰后的歐洲形勢作了估計。他在一份備忘錄中指出:“假定德國失敗了,軍事力量被摧毀了,而法國至少在很長一個時期仍然是一個弱國……俄國在歐洲將處于不可動搖的地位?!睘榱嗽趹鸷笈c蘇聯相抗衡,他要求加強英國同美國的聯系。
1943年3月,艾登出訪美國,與羅斯??偨y會談。他們商談了戰后歐洲各國領土的分割和建立聯合國問題。
1943年10月,艾登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英、美、蘇三國外長會議。11月末隨同丘吉爾參加在德黑蘭召開的三國首腦會議。三國政府商妥在1944年5月1日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944年10月,艾登陪同丘吉爾再次出訪莫斯科,同斯大林會談。11月,他們兩人訪問法國,在巴黎同戴高樂會晤。
1945年2月,艾登隨丘吉爾參加克里米亞英、蘇、美三國首腦會議,討論徹底粉碎希特勒德國的軍事計劃,決定戰后對德國成立“中央管制委員會”。會議簽署了“被解放的歐洲宣言”,宣布獲得解放的歐洲各國必須消滅法西斯主義的最后形跡,由各國人民自己選擇其社會制度。會議決定于4月25日在舊金山召開成立聯合國的會議,并討論了盟國對日作戰,以及戰后各國的權益。
1945年4月,艾登赴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成立會議。7月,他陪同丘吉爾參加波茨坦會議。7月,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丘吉爾下臺。保守黨改組后,艾登作為黨內的年輕領袖之一,力圖使保守黨具有民主政治的外貌,他提出“在保存私有制條件下實行廣泛民主”的主張,企圖以“把財產分散給盡可能多的人”、“工業合作”、“職員參加分沾利潤”等一套虛偽的口號,博取選民的擁護,在未來的年代里出任內閣首相。
1951年10月,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丘吉爾再次組閣。艾登第三次出任外交大臣,兼副首相。
1954年5月至7月,艾登出席關于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擔任會議的兩主席之一。他以調解人姿態出現,對達成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議起了一些作用。
同年12月,艾登同伊朗政府達成協議,決定通過談判解決伊朗實行石油國有化而引起的英伊石油爭端。
1955年4月6日,丘吉爾因年老體衰辭職,艾登接任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7月,他參加日內瓦的蘇、美、英、法四大國首腦會議。次年4月,他邀請赫魯曉夫和布爾加寧訪問英國,以提高自己的聲望。
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把由英國經營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天晚上,艾登正在倫敦首相官邸宴請伊拉克國王和首相。他得悉這個“使他震驚”的消息,陡然變了臉色,感到他所代表的大英帝國面臨“生死關頭”。8月8日,他說,“不錯,它(蘇伊士運河)是流經埃及的。但是它對埃及,并不像它對世界各地的其他國家那樣有切身關系”。他蠻橫地表示,“不能使運河處于某一個國家的毫無拘束的控制之下”,發誓“要搞垮和除掉納賽爾”。10月,英國伙同法國和以色列悍然發動侵略埃及的戰爭。
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斷送了艾登的政治命運。1957年1月9日,他辭去英國首相職務,同時辭去33年來一直由他代表的沃威克—利明頓選區在下議院中的議員職務。幾天后,艾登搭乘一艘普通的客貨班輪,悄然前往澳大利亞。
此后20年中,艾登再也沒有回到政界。他從澳大利亞旅行回來后,仍任從1945年開始擔任的伯明翰大學校長,直至1973年。1961年他被封為終身貴族,授予爵位,改稱阿馮伯爵。他先后出版了三部回憶錄:《全程》(1960年),《面對獨裁者》(1962年),《清算》(1965年)。1977年1月14日,艾登在威爾特郡賽利斯布里鎮去世
上一篇:艾森豪威爾
下一篇:莫洛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