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愛的格蕾絲:
在別人有痛苦的時候,我總是感到毫無力量,而你的信流露了這樣深刻的痛苦,竟使我不知向你說什么才好。這決不是我最后一句話——但一定是我第一句話。實在你有這種感覺,并不孤獨——我是說,你似乎將一切人類的痛苦都視為你的痛苦;只是我有一種可怕的感覺,認為你完全施與而毫不接受——在你的同情中沒有互惠主義——你受到一切的痛苦卻不曾得到它的益處。然而——我決定除去用堅忍主義的聲音之外,不和你談這件事。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們活在世上——我不知生命是誰賜的,為什么賜給我們;但生命是我們所知道的東西之中,最寶貴的一件,因此如若生命的杯中尚有余剩,我們把它倒掉是大錯;我相信我們為了這個理由可以繼續活下去(當然總是到某種程度為止)。換句話說,意識是無限的力量,雖然有時我們所能感覺的似乎全是憂傷,但意識一陣陣襲上心頭(所以我們不停地有感覺,其實有時候只是好像有所感,想法要有感覺,巴不得有感覺)。在這個當兒,總有說不出的力量使人守住自己的本位,有天地間以不放棄為妙的立足之地。你認為我們都是那同一事物的回聲與反響,這個意識是對的。而且,在你的興趣及憐憫對你周圍的一切似乎有扶助與調和的力量時,你就高尚。只是我求你,在施與同情與溫柔時,不要太廣泛——要知道每一個生命是一個特殊的問題,不是你的而是另一個人的,你解決你自己那份可怕的代數題已盡夠了。不要在宇宙里融化太多,卻要盡量地堅強、充實、穩定。我們四海一家,凡是愛人,有知識的,大半照這個方式生活。我們彼此互助,甚至不知不覺,各盡其力,也使別人省力,我們對成功的總有所貢獻,使別人可以生活。憂愁如大浪接連而來,這一點你比誰都清楚——雖然幾乎使我們淹死,我們還留在原處;因為憂愁已經過去,而我們依然故我,由此可見,如果憂愁是堅強的,我們就更堅強。憂能傷人,能左右人,但我們反過來也能排遣憂愁,能左右憂愁;憂愁是盲目的,而我們卻多少有眼睛。我親愛的格蕾絲,你正走過一段黑暗,無知的我看不出什么,只知道你是被它害苦了;但這只是一段黑暗,不是結果,更不是終局。可以不想,不去感覺,便不要想,不要去感覺,不要下結論或作主張——除去等待外,什么也不要費心。一切都會成為過去;剩下來的是恬靜,視為尋常的神秘與失望,少數好人的溫情、新機會,和充分的新生活等等。你還能做各種事情,我愿意幫助你。唯一要緊的事便是現在不要融化。我認定機械化的冷縮,有它的必要——這樣一來,無論馬跑得多快,一站下來,鞍上總坐著你,略為受了些騷動而已。盡量不要生病——這就夠了;因為病就是坍臺。你天生是應該成功的,切不可坍臺。我最溫柔的感情與我所有的信心都是你的。
(張心漪 譯)
【賞析】
本文寫于1893年,是亨利·詹姆斯給友人格蕾絲·諾登的一封回信。全文不長,卻給人以極大的安慰和力量。而文章中所提到的問題,也是人類存在以來就不斷探討的永恒話題之一——生與死。
人類為何而生?生命的過程為何會面對那么多的痛苦與磨難?我們有沒有權利自己選擇死亡?在遭遇人生不公的時候是什么理由支撐我們繼續堅持下去?……太多太多的問題拷問著我們每一個人。在這篇散文中,作家也真誠地寫下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在別人有痛苦的時候,我總是感到毫無力量,而你的信流露了這樣深刻的痛苦,竟使我不知向你說什么才好。”文章開篇就以一種內容上的無可言說性,表達了一種感情上的支持、理解與同情。而這種感情上的相通勝過千言萬語,是處于孤獨、彷徨、苦悶中的人最需要的。空間與時間上的距離隨著這句話消失了,情感也隨即貼近了。當我們讀這封信時,仿佛作家就坐在對面,與我們促膝交談,安慰我們,開導我們,為我們解答生與死這道有無數種解的難題。
人生一世,從哭聲中開始,在哭聲中結束。其間坎坎坷坷,跌跌撞撞,充滿太多的磨難。于是,有人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垮掉了,提前退出了人生的旅程,直接奔向了死亡的終點。我們不能說他們懦弱或者自私,因為人生已然不易,不能苛求太多。他們只是在面對未來時,閉上了本來應該睜開的雙眼。“但生命是我們所知道的東西之中,最寶貴的一件,因此如若生命的杯中尚有余剩,我們把它倒掉是大錯”。生命是一件禮物,不獨自走完全程是不會知道禮物的全部。
是的,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我們是孤獨的,沒有人會陪我們走完全程。我們在路上踟躕獨行,其間或許會有人陪我們走上一段,而我們也可能去和別人搭伴,“我們彼此互助,甚至不知不覺,各盡其力,也使別人省力,我們對成功的總有所貢獻,使別人可以生活”。可是,痛苦與憂傷卻永遠只能自己完整體會。
在痛苦之時,我們會感到分外孤獨,因為痛的那種無法言說,苦的那份如鯁在喉,是別人無法完全體會的。我們在命運之舟上搖蕩,“憂愁如大浪接連而來”,面對痛苦與憂愁,時間能解決一切:“如果憂愁是堅強的,我們就更堅強。憂能傷人,能左右人,但我們反過來也能排遣憂愁,能左右憂愁;憂愁是盲目的,而我們卻多少有眼睛。”
人活幾十年,痛苦占去了大半。然而,正因為有了痛苦,歡樂才有了意義。沒有痛苦的映襯,誰會知道快樂的含義?但是當人獨自承擔那份可能超出他承載能力的痛苦時,人很容易就想到生和死這一人類古老的哲學問題。
隨著時間的前行,我們聽過見過了很多的生生死死,而死這一話題也會時時出現在我們的腦海里。當我們遭受到人生的嚴重打擊,前途似乎是一片黑暗而沒有絲毫亮光時,我們每個人都會想到擺脫這種黑暗混沌的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死亡,雖然目前沒有人知道死亡究竟會帶給我們什么。但是,難道就這樣結束嗎?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除去等待外,什么也不要費心。”作家用平實的話語告訴了我們答案。
或許,普希金那首著名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最切合這篇散文的主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
(汪 靜)
上一篇:《子規的畫·夏目漱石》
下一篇:《富人與窮人·曼法魯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