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德玲娜·維多利亞(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英國女王,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國王(1837—1901年在位)。她在位前半期,正是英國工業資本主義勃興而空前繁榮的時期;后半期是英國形成殖民帝國時期。到這時候,盡管國王已經是“統而不治”的“虛君”,但維多利亞從開始時力爭王權,不肯對內閣就范,發展到后來成為資產階級利益、特別是英國殖民帝國狂熱擁護者的漫長政治生涯,還是給英國近代史留下了明顯印記。
維多利亞的父親是英王喬治三世的四子愛德華·肯特公爵。他年青時代在軍隊中度過,較少養尊處優的生活閱歷和皇族子弟習氣,政治上明顯地傾向于輝格黨(自由黨前身),甚至還有些過激情緒。維多利亞的母親是德意志的科堡公國某大公的女兒,曾結過婚,她在政治上也接近輝格黨,同他們中有的人還有過來往。
維多利亞不滿周歲就失去了父親。小時候母親為她請來了漢諾威一位路德派教士的女兒路易絲·萊純任女教師,給她以啟蒙教育。維多利亞受到信奉新教的萊純極大影響,視她為自己有生以來最好的朋友。舅父利奧波德曾長期居住英國,一直給維多利亞以父親般的關懷。1830年,議會確定維多利亞為其伯父威廉四世之后的王位假定繼承人,此時利奧波德已到布魯塞爾就任比利時國王,但仍經常寫信給維多利亞,教導她要勇敢、堅定,要信任輝格黨人,學習“為人君”的本領。
1837年6月20日威廉四世亡故,維多利亞繼承王位。當時英國工業革命已臻于完成,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1832年議會選舉制度改革,又從政治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反動勢力。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輝格黨人的政治、經濟地位日益上升。執政的內閣首相是58歲的輝格黨人墨爾本。女王本來是在自由主義氣氛熏陶下長大,即位時又適逢輝格黨得勢,樂于同輝格黨人共事是很自然的。她在即位當天早上9點鐘單獨接見首相時,就向他表示:“我早就有意留你和其余的閣員總理政務”。女王和首相不僅在公務上配合得很默契,而且建立了密切的私人關系。墨爾本是一個深諳事故的資產階級政客。女王是一個尚不足20歲的女孩子。她沒有政治經驗,事事都把墨爾本當成靠山,對他無限欽佩、信賴,每天的活動完全以墨爾本為轉移。他每天把大批經內閣討論議定的公文拿來請她過目或簽發,女王亦樂于從事這些程序性的公務活動。公務之余,墨爾本就給女王講授有關英國憲法、歷史以及英屬海外領地的各種知識。這不僅擴充女王的知識領域,而且啟發女王“為人君”的權勢欲。
1837年女王即位不久,議會舉行大選。在野的托利黨人(保守黨前身)代表金融貴族、土地貴族的利益,對輝格黨內閣的內外政策展開了全面攻擊。他們特別抨擊內閣同女王的關系不正常。托利黨首領羅伯特·比爾指責墨爾本控制了女王,利用她作為政黨斗爭的武器。這是憲法所不允許的。選舉結果,輝格黨在議會里只得到348票對310票的微弱多數。墨爾本政府顯然好景不長了。但女王當時尚未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1837年11月新議會開會前夕,女王還特地率領車隊從白金漢宮前往市政廳,在倫敦市內舉行了一次車隊巡禮游行,之后在市政廳舉行了盛大宴會,以示對新議會的祝賀。11月20日,新議會由女王主持開幕。女王親自發表演說,給議會以支持。
但是內閣危機仍不可避免。內閣關于廢除殖民地奴隸制度的政策,在牙買加遇到了阻力,那里的種植園主反對解放種植園的奴隸。內閣訴諸議會,希望能對牙買加采取強硬措施,但提案只得到議會5票多數的支持。墨爾本政府困難重重,于1839年5月向女王提出辭職。女王迫于形勢,不得不授命托利黨人羅伯特·比爾組閣。
由于墨爾本的控制,女王自即位以來幾乎沒有接觸過托利黨人。但長期以來她本人傾向于自由主義觀點,因而對托利黨人懷有明顯的帶政治偏見的敵意。比爾接受組閣任務后,向女王提出在重新組閣的同時,部分地更換宮廷女侍的要求。這些女侍原來都是墨爾本安排的清一色輝格黨人或他們的親屬。女王對此要求堅決反對,認為這是托利黨人對王室極大的不敬,是干預國王的私事。她感覺受了屈辱,在盛怒之下,收回了要比爾組閣的成命,命墨爾本繼續主持內閣。維多利亞自以為她行使了一個立憲君主的權力,一時間似乎心滿意足了,實際上她的命令并未發生多大作用。內外交困的墨爾本內閣勉強維持了兩年。1841年議會舉行新的大選,輝格黨遭到慘敗,托利黨在議會取得很大優勢。女王不得不重新任命比爾組閣,在女侍問題上也不再固執己見,同意在組織新閣同時辭退一部分原來的女侍,由新首相另行選派人員頂替。這就是曾轟動一時、后人所謂的“寢宮危機”。
“寢宮危機”的解決,直接地是女王的丈夫居間調停的結果。女王于1840年2月結婚,丈夫是她大舅父的兒子亞爾伯特親王,德國人。親王最初不視政事,1840年議會授予亞爾伯特在女王發生不測時以攝政權,他的政治地位隨之上升。1841年,正是亞爾伯特出面同比爾進行了幾次秘密談判,在女侍問題上達成了諒解,緩和了維多利亞同比爾之間的緊張關系。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女王對新首相斗爭的失敗,反映出在英國隨著資產階級議會制度的發展,憲法所賦予立憲君主的權力,已經越來越變成一種空洞的形式。
雖然如此,女王并不甘心只作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很快地,在對外政策上又同內閣發生了新的沖突。1846年,輝格黨人約翰·羅素任內閣首相,帕麥斯頓出任外交大臣。女王夫婦和帕麥斯頓在一系列對外關系問題上出現了矛盾。女王夫婦特別注意維護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君主的利益,密切同他們的關系,以增強英國君主的地位。他們同帕麥斯頓的沖突首先在西班牙女王伊莎白拉的婚事問題上開始。當時法國和德意志的科堡公國都希望通過同西班牙王室聯姻來控制西班牙。英國王室經過多方活動本已阻止了他們、特別是法國愿望的實現。但由于帕麥斯頓的疏忽,此事最后讓法國操了勝券。法王路易·腓力普的兒子蒙邦綏同伊莎白拉的妹妹斐南德結了婚,從而為其后嗣爭得了繼承西班牙王位的可能。女王夫婦對此甚為不滿。在對葡萄牙國內進步分子反對王室的斗爭,對歐洲大陸上1848年革命運動等問題上,女王同帕麥斯頓的矛盾更為尖銳。帕麥斯頓遠非革命運動的同情者,但是他想利用歐洲大陸上民族、民主運動的力量,打擊那里的封建君主勢力,擴大英國資本主義的影響。女王夫婦堅決反對這些運動,竭力維護歐洲大陸國家王室的統治。帕麥斯頓根本不把女王放在眼里,不理睬她的意見和要求,發出的外交公文不給她過目,重要的外交活動也不向她報告。
在什列斯維希、霍爾施坦兩地歸屬問題上,普魯士和丹麥發生了沖突。女王夫婦同情普魯士,帕麥斯頓則支持丹麥,并于1850年簽署了列強確保丹麥領土完整的條約。女王再也不能容忍帕麥斯頓這種無視君上的態度,就通過內閣首相轉給他一封信,要求“一,他得清清楚楚地陳述他在一個既定事件中的企圖,以便朕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批準的是什么;二,一切方案,一經朕批準,大臣便不得擅自更改或修正,發生這種行為,朕將認為是對君上無誠意,理所當然地行使朕的憲法權力,罷免這位大臣。”但是帕麥斯頓對女王的要求卻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在對外政策上獨斷專行。1851年12月,路易·拿破侖在法國發動政變,帕麥斯頓擅自代表英國政府表示支持。這一次不僅女王不贊成,首相約翰·羅素也不同意帕麥斯頓對法國的態度,于是罷免了他的外交大臣職務。此舉使女王夫婦深感滿意。但是在英、法、俄為爭奪在中近東的勢力范圍而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期間,女王又改變了對帕麥斯頓的態度。1855年亞伯丁內閣因進行戰爭不力而倒臺,女王欣然授命帕麥斯頓組織新閣,以期把戰爭勝利進行到底。
1861年亞爾伯特親王去世,女王曾一度居喪簡出。回顧二十余年在位的歷史,特別是同帕麥斯頓矛盾、斗爭的歷史,女王越來越體會到,立憲君主的意見是無足輕重的,她的勢力不在于同大臣爭權,而是要聽命于內閣和首相,善于做“虛君”,要滿足于“三種權力:被諮詢權、鼓勵權、警告權”。六十年代末女王再度過問政事后,她的政治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屈維廉所說的,“她堅決地要求知道國家大事的進行,她從她過去豐富的經驗中找出實例來加以比較;如果她不能同意,她會抗議;如果她的大臣們仍堅持己見,則她會放棄?!?/p>
在六、七十年代以后的首相中,維多利亞女王特別推崇保守黨人迪斯累里。正像她即位初期崇拜墨爾本一樣,在位后期則同迪斯累里結為至交。迪斯累里是出名的殖民帝國主義者,維多利亞后半生則是帝國主義政策的積極擁護者。迪斯累里尊稱維多利亞為“仙女王”,維多利亞深深贊許迪斯累里通過購買蘇伊士運河一半股票而一舉控制了這條東西海上交通命脈的“高超”手腕。女王支持奴役印度,并通過迪斯累里的努力,實現了她的皇帝夢。1876年5月英國議會通過了加封維多利亞為印度女皇的議案,1877年1月1日,在印度德里正式宣布女皇即位。英國早年從印度拉合爾掠奪來的聞名寶石“科伊努”(重109克拉)成了女皇皇冠上最大的一顆明珠。作為酬謝,女王加封迪斯累里為貝肯斯菲爾德伯爵。
維多利亞對自由黨首相格萊斯頓一直不滿意。格萊斯頓幾屆內閣的內外政策,不受女王歡迎的居多。她反對格萊斯頓的自由主義改革,稱1868—1874年是騷亂不安的5年。她特別反對陸軍改革,因為這一改革剝奪了王室對陸軍的指揮權。女王也反對格萊斯頓對愛爾蘭讓步。維多利亞尤其不能原諒格萊斯頓對屠殺殖民地人民的劊子手戈登之死應負的責任。1885年1月,戈登在鎮壓蘇丹馬赫迪起義的戰爭中,因援軍未及時到達而被擊斃。格萊斯頓內閣1884年的議會改革案,也受到女王非議。盡管有上述種種的矛盾和分歧,女王的意見在實際上并沒有起什么作用,一切大政方針最終都還是由內閣決定。在有些問題上女王甚至還違背自己的意愿,去說服上院支持內閣。
維多利亞雖然不能決定大政方針,但她相當充分地行使了“鼓勵權”。這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為國王博取榮譽的一個手段,1851年,由亞爾伯特親王籌備、女王剪彩揭幕了展示英國經濟發展的“萬國博覽會”。1886年女王又和大兒子威爾士親王主辦了印度和殖民地博覽會。1887和1897年在倫敦舉行的兩次帝國殖民地會議,同時也是兩次盛大慶典。英國資產階級利用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隆重慶祝女王即位50和60周年,以抬高女王的聲譽。
維多利亞晚年對英國人和布爾人為爭奪南非殖民地而進行的英布戰爭(1899—1902)十分關心。為了鼓勵士兵在這場帝國主義戰爭中勇敢戰斗,1900年4月已是81歲高齡的女王還渡海到愛爾蘭都柏林住了三個星期,表示對愛爾蘭支援戰爭的鼓勵。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去世。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長達半個多世紀。她在位期間,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得到充分發展。雖然法律賦予立憲君主很大權力,實際上大權操在內閣手里,國王的言行已不起什么作用。但英國國王又是國家機器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長期的歷史發展,已使人們習慣于把國王看成是國家政治權力的象征。女王在法律上是英帝國的元首,所以還是帝國統一的象征。因此,盡管維多利亞女王在政權機構中的實際作用已經很小,資產階級還是要利用一切可能,在名義上、形式上把女王抬得很高,以發揮她的號召力。維多利亞女王本身也是在半個多世紀的政治生涯中,逐步地體會到一個立憲君主應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力,發揮自己的作用。所以,如果在早期她曾使內閣感到桀驁不馴的話,到后期女王和內閣已經合作得很默契了。女王以自己的行動表明了一個立憲君主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的作用。
上一篇:織田信長
下一篇:聶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