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大伯的小屋》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美]斯陀夫人
類型:小說
背景搜索
本書成書于1851年,作者斯陀夫人(全名哈麗葉特·伊麗莎白·比徹·斯陀,1811—1896)是美國廢奴文學的杰出代表。她自幼篤信宗教、愛好神學,成年后十分關注社會問題,具有進步的民主思想。她曾隨父親在辛辛那提生活了18年,那里緊挨南部蓄奴,因而她對黑奴的悲慘生活十分了解。1836年她與神學院教授卡爾文·斯陀結婚,兩人都是堅決的廢奴主義者。婚后,在丈夫及親人的鼓勵下,她排除重重的家庭拖累,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850年,美國國會通過“妥協法案”,法案加重了黑奴的悲慘命運,斯陀夫人決心讓人們意識到黑奴的悲慘處境,她說“只要我活著,就要讓全國都認識到奴隸制是個最可詛咒的東西”。一年來,斯陀夫人潛心創作,1851年,《湯姆大伯的小屋》開始在《民族時代》連載,1852年單行本問世,一年內便售出30萬本。此書披露的事實,震驚了美國社會各階層,迅速激化了南北矛盾。近代史學家認為《湯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之一;林肯總統則稱斯陀夫人是“寫了一本書,發動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至1969年,此書已被譯成27種文字,印數在700萬冊以上。中國早在1901年即由林紓和魏易翻譯出文言譯本,定名為《黑奴吁天錄》。
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黃繼忠翻譯的《湯姆大伯的小屋》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湯姆是種植園主謝爾貝家的“家生”奴隸。虔誠能干,深得黑奴的尊敬和主人的賞識,主人的兒子喬治也十分喜歡他,稱其為湯姆大伯。湯姆與妻子(謝爾貝家的廚娘)及三個孩子住在一間小木屋里,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
謝爾貝在股票市場投機失敗,奴隸販子海利逼他拿湯姆及另一個女奴伊麗莎的兒子抵債。伊麗莎碰巧得悉交易內幕,決定逃走。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湯姆夫婦,并委托他們通知她在另一個種植園當黑奴的丈夫喬治·哈里斯。湯姆十分痛苦,但他不愿逃走。
伊麗莎抱著孩子連夜出逃,第二天就到了俄亥俄河邊的小村,現在只要過了河,他們就安全了。但河面上尚存大量浮冰,船無法通行,她只得在一個小客店留宿。當她發現海利已帶人追到小村,她只得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入睡的孩子飛快跑到河邊,以浮冰為橋,一塊冰塊接著一塊冰塊地往前跳,磕磕絆絆,搖搖晃晃,鞋掉了,腳被冰碴劃破了,但仍奇跡般地一步一個血印地跳到了對岸。在這里,她遇到了一些好心人,在他們的幫助下,輾轉到達一個保護逃亡奴隸的村莊。不久,喬治也逃了出來,來這里與伊麗莎會合。然后,一起逃到了自由的加拿大。
不肯出逃的湯姆被海利一家人賣往新奧爾良。湯姆在船上救了一個失足落水的女孩伊娃。伊娃的父親圣克萊亞出于感激買下了湯姆。湯姆在圣克萊亞家當馬車夫,與伊娃成了好朋友。但湯姆盼望舊主人能將他贖回去,伊娃就幫他寫了封家信。湯姆的妻子收到信后,懇求謝爾貝太太將她租給糖果商,以便攢錢贖回湯姆,謝爾貝太太答應了。
小伊娃不幸夭折,臨死前懇求父親解放湯姆,圣克萊亞答應了。但他卻在一天晚上被人刺殺,湯姆又被冷酷的圣克萊亞太太送到奴隸市場拍賣,落到殘忍的種植園主雷格里手里。
在雷格里種植園里,奴隸們成年干著沉重的工作,不時還遭監工的鞭抽。一天,湯姆將自己摘的棉花偷偷抓給一生病的女工,被監工發現。當晚,雷格里責令湯姆鞭抽該女工,以懲罰她的“懶惰”,湯姆嚴辭拒絕,并說自己決不出賣自己的良心與靈魂干這種打人的事。結果,湯姆自己遭了一頓毒打。
一天,兩個女奴從種植園逃走。雷格里斷定湯姆知道她們的藏身之地,嚴辭逼問湯姆,湯姆說他知道,但決不會講出來。結果,他被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
湯姆遭毒打兩天之后,喬治·謝爾貝前來贖回湯姆。可是,一切都太遲了,湯姆已危在旦息,但能夠在臨死前見到喬治,湯姆仍深感寬慰,他安詳地閉上了雙眼。憤怒的喬治狠狠地揍了雷格里一拳。
喬治悲傷地掩埋了湯姆。他發誓要竭盡全力從大地上鏟除這可詛咒的奴隸制。
喬治回家后不久,便解放了家里的全部黑奴,給他們每人發了一份自由證書。并請他們不要忘記湯姆大伯,要關懷湯姆大伯的妻子與孩子們,要牢記他們的自由歸功于湯姆。他希望湯姆大伯的小屋能成為這些被解放的奴隸們心中的紀念碑。
知名篇章
以下選自第7章“母親的奮斗”。為了不讓兒子落到奴隸販子海利手中,伊麗莎抱著兒子出逃。伊麗莎不顧一切跳過一塊塊危險的浮冰的場景,感人至深。
對伊麗莎來說,這真是個九死一生的關頭。那間房間有一扇小門通往河邊。她正在下坡時,海利一眼瞥見了她的背影;他立即翻身下馬,大聲招呼山姆和安第,像老鷹捕小雞似地追向前去。在那一剎那間,她恍恍惚惚,腳不著地似地飛跑著,一口氣跑到了水邊。追兵就在背后,她鼓足全身力氣——一個人在生死關頭得自神明的那種力氣——一聲狂號,縱身躍過岸邊的湍流,跳上河面的冰塊上。這真是鋌而走險的一躍——只有瘋子或是亡命者才有可能這樣做;她跳下河時,海利、山姆和安第都情不自禁地舉起雙手驚呼起來。
她的腳一落下,底下綠色的大冰塊立刻就吱吱作聲地搖晃起來;可是她一分鐘也不停留,一面尖聲狂叫,一面使出全身的勁來,從一塊又一塊浮冰上跳過去,摔了跤又蹦起來,滑一腳還是向前跳!鞋也掉了——襪子也劃破了——所過之處,血跡斑斑;但是她什么也沒有看見,什么也沒有感覺到。最后,仿佛做夢似的,她隱隱約約看見了俄亥俄州的河岸,有一個男人過來扶她上岸。
“不管你是什么人,你這個女人可真有膽量!”那漢子賭了個咒說。
(選自《湯姆大伯的小屋》,黃繼忠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知名篇章
世界上有這樣一些有福的人:他們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們揮淚埋葬了自己在塵世間的希望,它卻變成了種子,長出鮮花和香膏,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醫治創傷。

閱讀指導
斯陀夫人的《湯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國第一部具有鮮明的民主傾向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仁義之書。
小說的整體布局頗具匠心。全書有兩條平行發展的線索,采用穿插輪敘的方式描述了兩個黑奴的不同遭遇,對奴役的不同態度和不同結局。兩條線索既獨立又交叉。其中一條線圍繞伊麗莎及其丈夫喬治·哈里斯展開,他們在厄運將至之際,毅然選擇了逃亡,為自己的自由而斗爭。經過千難萬險,夫妻團聚,在自由的國度過上了幸福而自由的生活。另一線索以湯姆為中心,湯姆因強烈的宗教思想和忠主思想,在面臨被賣的時刻放棄逃亡,最終淪為奴隸制的犧牲品,慘不忍睹地死在殘暴的種植園主雷格里手下,湯姆的遭遇表明這條委曲求全的道路毫無希望。兩條線索對比陳述,再加上精巧的人物刻畫和情節設置,效果強烈,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但這部書絕不像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所說的那樣是純粹的政治宣傳品,事實上,該書對南方社會的描繪是較為客觀的,書中既有殘暴的奴隸販子海利和種植園主雷格里,也有灑脫隨和的圣克萊亞和喬治·謝爾貝,并未將南方奴隸主一概模式化、妖魔化。
湯姆是全書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他的悲劇性在于他性格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他忠厚誠實,能干勤奮,具有強烈的正義感,既得到原主人的賞識,也在黑奴中享有較高的威望。但他同時又篤信宗教,宗教的影響使他安于命運的擺布,對落在自己身上的不公、不義、不平采取不抵抗主義,剛正不阿與樂天安命這種不協調的混合性格注定他不能擺脫邪惡命運的撥弄。
小說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代表著斯陀夫人的最高文學成就。作者飽含感情的筆觸和巨大的同情心賦予了作品極強的人道主義色彩和閱讀張力。
1853年美國作家喬治·艾肯將其改編為話劇,在美國各地公演,盛況空前,經久不衰。小說后來被譯成幾十個國家的文字,并被改編成各種語言的劇本演出,對被壓迫民族的覺醒產生過影響。小說對奴隸制血淋淋地控訴使之成為美國廢奴文學不朽的豐碑。1981年,該書被列為“對改變世界有重要影響”的16部世界名著之一。
閱讀建議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通俗易讀,引人人勝,極具現實主義小說的批判力量。第11章喬治喬裝西班牙人機智出逃寫得妙趣橫生,第40章湯姆為了保護自己的同伴慘遭毒打寫得深切哀傷,有獨到之處,均可作細讀。
上一篇:《湯姆·索亞歷險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泰戈爾詩選》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