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圖》外國文學(xué)作品簡析
【日本】 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大正時代著名作家。擅長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有《羅生門》、《鼻子》、《河童》等。1921年曾以《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過中國,寫有《上海游記》、《湖南之扇》等。作品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素有“鬼才”之稱。35歲時因家庭變故,精神苦悶,服安眠藥自殺。日本文藝界將他的忌日紀(jì)念命名為“河童祭”,1935年起設(shè)“芥川文學(xué)獎”,以獎勵文學(xué)新秀。
《地獄圖》寫于1918年,構(gòu)思奇崛,描寫生動,突出反映了芥川的唯美主義創(chuàng)作傾向。小說以畫師良秀苦心繪制地獄圖時的悲慘遭遇,形象地表明藝術(shù)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生活的不幸為代價的。
人們都說殿下的性情像秦始皇、隋煬帝,他曾用自己寵愛的侍童作橋基;不過更加慘烈的事還得從他家的地獄圖屏風(fēng)說起。
地獄圖乃畫師良秀所作。良秀作畫,用筆奇崛,猶如他的為人卓爾不群。他認(rèn)為自己是本朝第一畫師,無人能望其項背。由于良秀怪異孤傲,弟子們紛紛離他而去。在他的畫筆下,不動明王被摹繪成惡棍,巫女的神靈附體成了欺騙孩童的玩意。他在丑惡中尋求藝術(shù)靈感,始終認(rèn)為: 丑惡之中有真美在。
他有個獨生女兒,品貌端莊、性情溫和,被殿下看中,便留在府內(nèi)當(dāng)侍女。良秀與女兒相依為命,無法忍受分離之苦,他多次懇求殿下放還其女,致使殿下懷恨在心。
有一天,殿下心血來潮,命良秀在屏風(fēng)上畫一幅地獄圖。良秀受命之后足不出戶,苦思冥想,精心構(gòu)圖,每日里神魂顛倒,猶如親歷地獄的煎熬。他通過各種方式來觀察和體驗人在萬般痛苦中的表情和神態(tài)。他用鐵鏈拴住赤身裸體的弟子,以毒蛇、貓頭鷹相威脅,其恐懼、掙扎的神態(tài)則成為他描摹的對象。作品臨近完成時,良秀感到畫筆枯澀,無法著墨。他為自己才思遲滯而泗淚涕零,最后不得不向殿下訴說苦衷。
原來畫中有一處最為驚心動魄的場面,如不親眼目睹,則無以命筆。那場面是: 一輛精美的牛車被熊熊烈焰包圍,車上有一位衣著華麗的女子,她痛苦萬分,呼號無音,火舌添噬著她秀美的長發(fā)。好似地獄中所有的慘痛都集其一身。殿下聽后,答應(yīng)給予幫助。
幾天以后的一個深夜,畫師跟殿下來到一座荒涼山莊。殿下叫人拉來他自己平日乘坐的那輛華貴的牛車,車上綁著一位犯了罪的侍女。點火前,殿下不懷好意地提醒良秀看清牛車上的侍女。良秀抬眼望去,一下驚呆了,那侍女正是自己的女兒。他五內(nèi)俱焚,感到莫大的悲憤。殿下一聲令下,頓時牛車升起沖天火柱。面對此種慘象,良秀木然而立,好像根本就沒有看見女兒遭受火焚的痛苦,在他眼里唯有美麗的火焰的顏色和火中拚命掙扎的女人的模樣。他的表情由悲痛轉(zhuǎn)為喜悅,慘絕人寰的場景使他萌發(fā)了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靈感,并超越塵世的一切悲怨愁苦。由此他終于完成了那幅千古絕倫的傳世佳作——地獄圖。屏風(fēng)上盡管繪有十代閻羅和形形色色遭受各種刑罰的人;然而最能懾人心魄的是那身陷烈焰的女子,那狂烈的地獄之火幾欲跳出畫面。
良秀完成地獄圖的第二天夜里,帶著悲痛和欣慰懸梁自盡了。
上一篇:《圣經(jīng)·舊約》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地震之后》簡析|介紹|賞析|鑒賞